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典詠流傳》詩、歌、人互相成就

  詩言志,歌詠言。正在央視熱播的《經典詠流傳》是一檔致力於為中國古詩詞譜曲並在當代廣為傳唱的節目。節目中王俊凱演唱“洗腦神曲”《明日歌》,王力巨集饒舌版《三字經》,支教老師梁俊帶著大山裡的孩子演唱《苔》等歌曲都給人深刻印象,央視製作的文化節目再一次帶給觀眾驚喜,網絡評分高達8.9。新京報獨家專訪節目總導演田梅,解讀節目背後的故事。

  

  ●出發點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田梅介紹,《經典詠流傳》希望用古詩詞和音樂結合,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央視此前做的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節目收視都非常高,這個點對觀眾是剛需。”

  ●詩詞範圍 主要來自中小學課本

  節目組確定了打破賽製、每期起用不同嘉賓、星素結合等具體內容表現形式。首先來選定詩詞,再進行譜曲。田梅說,詩詞的選擇標準是學生能看懂同時又可以打動有生活閱歷的人,中小學課本中涵蓋的古詩詞是大範圍。

  ●歌曲創作 歌手自創或音樂人操刀

  在選定詩詞之後,有的歌手自己進行曲目創作,有的則是節目組的音樂總監負責找音樂人進行歌曲改編。“節目的成功與否,實際就是詩、歌、人三者的關係是否結合得完美。”

  ●傳唱人 身世或背景和詩人有契合

  田梅坦言,《經典詠流傳》選擇的傳唱人在身世和背景方面會和詩歌的創作者有某種契合。比如蘇軾所作《定風波》的傳唱人黃綺珊,她在音樂之路上歷經磨難,年近半百才憑借《我是歌手》中的驚豔亮嗓走紅歌壇;合唱《月下獨酌》的毛不易和廖俊濤都是生活中有點孤獨的人。

  ●形式 機器人、饒舌、方言全用上

  在人們的常規印象裡,古詩詞要搭配古風古韻,但在《經典詠流傳》,古詩詞有了“新搭檔”:機器人、饒舌、吉他、鋼琴。比如譚維維演唱的《墨梅》,不僅融入流行唱法,也融入了琵琶、古箏,還有戲歌等中國元素;王俊凱演繹的《明日歌》由百餘位機器人伴舞;曹軒賓用陝西方言唱出“渭城朝雨浥輕塵”,讓800年古琴余韻響徹長空。

  田梅表示,節目組一開始就確定不用純古風特點的樂曲,“一定要有創新性,能讓詩詞流行起來。”除了經典詩詞的演唱,節目還深挖詩詞背後的內涵,講述傳唱者的故事。讓田梅印象最深的就是《苔》的演繹。“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苔》由一群來自烏蒙山的孩子演唱感動了很多人,田梅說,節目組起初在找素人和詩詞相結合的故事時,搜索了大量資料,但既有音樂性又有故事性的素人太難找了。“梁俊老師是個驚喜”。這首歌由支教老師梁俊作曲,他曾於2013年到烏蒙山支教,沒有教書經歷的他嘗試“拿著古詩彈著琴亂哼哼”,教孩子們唱古詩詞,沒想到孩子們都很喜歡。

  ●嘉賓點評

  負責傳遞價值觀

  節目中,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震、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主持人曾寶儀、唱作歌手庾澄慶組成經典鑒賞團,帶領觀眾一同聆聽中華三千年詩詞的風采。有網友提出,有些嘉賓點評段落略顯平淡;讓觀眾和嘉賓“點亮愛心”這個流程也有點多餘。

  對此,田梅說“這是一檔文化節目,不是純粹的音樂節目,傳遞價值觀要由嘉賓點評來實現。”而對於“點亮愛心”這一設定,田梅表示,“分享經典”是節目強調的一大特性,因此需要有一種儀式感的表現形式。

  采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