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40天的堅守,只為這杯祁門紅茶

二水匯流,三山環抱,土壤肥沃深厚,周圍竹木蔥茂,水波蕩漾,仿若雲霧仙境一般。這個「有山有水有人家」的世外桃源就是安茶的發源地——祁門蘆溪。

說到祁門,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擁有「紅茶皇后」美譽的祁紅,鮮少有人會知道,在祁門蘆溪,有一味獨立於六茶之外的安茶。

「安茶」是祁門的歷史名茶,不但是一種上乘的飲品,還是良藥,一直以來嶺南中醫診方中常用「安茶」作引,廣東、香港和東南亞地區更是尊它為「聖茶」。

抗戰期間,因戰亂的緣故,導致安茶市場萎縮而停止生產,這一停止就是四十餘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鄉企辦的兩位老師——汪昇平和汪鎮響,配合政府部門研製,於1984年恢復生產。安茶恢復生產的這一年,余麗勇出生了。

余麗勇說,這是他與安茶的緣分。

磨其藝:歷經十二道工序,方能成品

「金谷尖」是蘆溪村一片茶山的名字,也是余麗勇店鋪的名字。「金谷尖」特製安茶,其條身緊結勻齊,色澤黑褐尚潤,沖泡一盞,茶湯金黃透亮,清香自然。

然而安茶的製作並不容易,從採摘到成品要歷經採摘、殺青、揉撚、烘乾、篩分、撿剔、拚和、補火、露茶、蒸軟、裝簍和打圍乾燥十二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製作而成。

「安茶」的製作工藝十分精細,每一個環節都要掌握得當。採摘是安茶製作的第一個環節,採摘必須在穀雨前後不超過10天左右的這段時間內,過早採摘的茶葉有效營養成分積累不夠,做出的茶不但香氣偏輕,茶味澀、淡,並且不耐泡。採摘時間推遲的話,安茶就會失去鮮嫩的味道。

「殺青」是安茶製茶工藝中比較重要的環節,非常考驗製茶人的手藝,因為滾筒殺青要用柴火爐,但是柴火爐溫度很難控制:溫度低了就容易把茶葉炒黃;溫度高了會把茶葉炒焦;火候不夠不能去除茶葉的青草味。

余麗勇說,「殺青」一般控制在160℃左右比較合適,時間大約20分鐘。這個環節要考驗製茶人對茶葉「顏色」、「光感」和「氣味」的把控。當茶葉由原來的鮮綠色變成暗綠色,表面的光澤消失,茶葉中的青草味褪去並出現少許清香的時候,就是「殺青」的最佳效果。

品嚐過「安茶」的人都會沉醉於它的清香甘潤,然而品茶人不知道的是,「安茶」的甘甜味主要來自於「露茶」環節。

10月入秋後,祁門的晨露是「安茶」最天然的「補品」。「露茶」必須選立秋後白天氣象晴朗、晚上有霧氣的氣象。將櫟炭提香後的茶葉在夜晚攤涼於室外,讓它與吸收日月精華的晨露充分接觸,取其醇甜,成其甘潤。

品味祁門安茶的時候,隱隱就能感受到這種天然的感覺,在舌尖,在唇齒間,在喉間,一點一滴地浸潤,勾起人無限遐想。

從4月份開始採摘鮮葉,到11月份成品包裝,安茶的製作工藝長達240天。歷經春、夏、秋三季,將「清新」、「濃烈」、「醇遠」三種味道融為一體,化成了一盞獨一無二的祁門安茶。

用240天時光雕琢的安茶,能拂去浮世煙塵,透過那一盞祁門安茶,可以傾聽到一段娓娓道來的歲月故事。

美其境:自然眷顧的純樸土地

祁門蘆溪是一個受自然眷顧的美麗山村,也是一個千年以上古村落。在這裡,古民宅、古樹群、古祠堂,比比皆是。在這裡,沒有高樓建築機器轟鳴,自然純樸相得益彰。

由於安茶對生長環境和製作工藝的要求十分苛刻,因此,祁門是安茶的主產地。走進祁門,茶葉的清香味便撲面而來,讓你很自然地卸去滿身的疲憊與浮躁。

從余麗勇的製茶工坊到最遠的茶園有50公里,開車需要兩個半小時。

余麗勇說,新茶季開始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在山裡,因為原材料的品質是製作安茶好壞的關鍵,必須要親自把關。

余麗勇喜歡研究花草樹木,在他的茶園裡,每一棵茶樹都不高。為了方便採摘,同時也為了讓茶身更飽滿,讓茶葉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營養,他每年都會幫茶樹修剪枝葉,不讓其過於繁盛。余麗勇說,要做上等的祁門安茶,需要極致的細心和耐心。

除了生長環境的純天然,安茶的包裝也別出心裁。其他地方的茶葉大多用鐵盒或者紙袋包裝,但是祁門安茶是用竹簍包裝。

將安茶壓緊裝入小竹簍內,再放入烘櫥內烘乾,使其凝結成橢圓形塊狀,即依竹簍容量成型。

余麗勇說,竹子中有一種獨特的香味,與茶葉融合後會讓安茶的香味更加天然。而且,小竹簍也可以保持茶葉的乾燥和通風,更利於存儲。竹簍與箬葉是安茶最好的「外衣」。

生於自然,製於雙手,內沾晨露,外附竹香,祁門安茶經自然的洗禮,呈現出最健康、最本真的狀態。

養其人:一年成茶,三年成藥,七年成寶

與其他茶葉不同,安茶「以陳而貴」。只要儲存得當,年份越久遠的安茶,甘甜味越為明顯。

陳年的茶葉茶多酚含量更高,而茶多酚有預防各種癌症、延緩衰老的作用。相傳在1928年,嶺南的醫生以安茶入葯,治好了當時廣東的瘟疫,從此,安茶被稱為「聖茶」。這或許也是安茶在廣東沿海和東南亞一帶被推崇的原因。

一年可以製成安茶,三年可以讓安茶稱為「良藥」,七年以上的安茶就是「珍寶」了。

安茶如此,做人亦如此。

余麗勇說,在祁門,有很多製茶老師傅,以省級非遺傳承人汪老(汪昇平和汪鎮響)為代表的安茶製作老前輩,將安茶以「最好的面貌」展示在茶人面前,這值得所有製茶人學習。這些老前輩對於安茶製作史來說,也是極為珍貴的「寶」。

對於余麗勇來說,他還只是一個不斷摸索的年輕一輩製茶人。對安茶未來的探索與思考,他一直在路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