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注食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關注食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李克強

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與民族昌盛、國家繁榮息息相關。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嘗百草、吃野果,在與自然界的鬥爭中,體會到許多食物和防病、治病有不解之緣。中華民族在九千年前就掌握了釀酒術,酒既可作飲料,又可活血、養氣、暖胃、驅寒,中醫素有「醫源於酒」之說。自古以來,「食用、食養(食補)、食療(食治)、食忌(食禁)」這些貫穿日常生活的膳食原則,使「葯食同源,寓醫於食」的理論得到了廣泛的實踐。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在燦爛的文化遺產中積累了世代相傳的、應用食療強健體魄、抵禦衰老、延年益壽的豐富經驗。這一運用膳食防治疾病的生活內容不僅使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也造就了華夏古老文明的成就之一。

1、人類最早的「營養醫學」的實踐

據《周禮·天官篇》記載,早在3000年的周代,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醫療體系。當時將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類,並明確提出以「食醫」為先。「疾醫」、即內科醫生,系用「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瘍醫」、即外科醫生,則「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

「食醫」是負責管理膳食營養的專職人員、其調配周天子「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的滋味、溫涼和分量。其從事的工作與現代臨床營養醫生類似,這是迄今已知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營養醫學」的實踐。

春秋戰國時代,中醫第一部總結性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食飲有節,謹和五味」的至理名言。

文中「虛則補之,葯以祛之,食以隨之」,指出保持健康不能依靠藥物,必須配合日常飲食調理。當時的名醫扁鵲認為:「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藥」。至唐代,大醫學家、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在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一書中列有「食治」專篇,收載有果實、菜蔬、穀米、鳥獸四類食物、總計154種,並從醫藥學觀點對日常食物進行了詳細解說。至此,食療已成為專門的學科。

「為醫者,當曉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

---孫思邈

2、食療與現代營養學「功能食品」的概念不謀而合

孫思邈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提出「為醫者,當曉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的臨床治療原則,認為醫生「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宋朝《太平聖惠方》列出了對28種疾病進行食療的方法,明確了飲食的治療學意義。自此以降,不僅在民間用食物防病治病、養生的民諺、歌謠廣為流傳;而且食療專著也出現在各個朝代。金、元名醫張從正指出「五穀、五菜、五果、五肉皆補養之物」,元代《飲膳正要》一書系統總結了食物的藥效和食療方法,此後孟選的《食療本草》,陳士良的《食性本草》,姚可成的《食物本草》,以及近代江蘇名中醫葉桔泉《食物中藥與便方》等專著中都詳細記載了各種食物的食療功效。

21世紀,物資相對豐富的人類社會的特徵是:工業化國家和「西化」(occidental)的國家中,人們對生命的期望值不斷增加。科學知識不斷更新、現代技術迅速發展,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使健康產業的產值迅速增長。營養學也隨之與時俱進。20世紀90年代,許多研究滿意地顯示了:食品可以對機體的一個或多個靶器官功能產生有益的影響,所以食品被認為具有功能。對健康的追求、使人們期待對食品功能的認可,1996年,歐洲營養學界提出了「功能食品」的概念,現在已經成為保健品食品化的有效途徑!

「功能食品」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A:要求能夠提高或增強已經發現的、有關食品的健康功能;

B:要求通過食用這些功能食品,能夠有意義地減少人體患病的危險。

歐洲營養學界認為功能食品是21世紀新的發展方向,首先功能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藥品,同時它必須是大眾的消費水準可以承受的食品,由於功能食品可以減少患病的危險,因此可預防某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中國自古的「滋補養生膳」,就是根據人體健康狀況,依據天然食物的健康功能,用蔬菜、穀物、豆類、肉類等各種食物補充和調節機體營養平衡,進行食療。中藥有四氣五味及歸經之說,食物同藥物一樣,也有寒、熱、溫、涼四性,辛、甘、酸、苦、鹹五味以及歸經之說。熟知食物的食性,五味和歸經,對科學運用和指導食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食物的寒、熱、溫、涼四性

食物的四性,即寒、涼、溫和熱性。中醫認為,能治熱證的藥物大多性寒或涼;能治療寒證的藥物大多性溫或熱。《神農本草經》雲:「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同理,熱性或溫性食物,適宜寒證或陽氣不足之人;寒性或涼性的食品,則適宜熱證或陽氣旺盛者。也就是說前者忌吃寒涼性食品;後者忌吃溫熱性食物。因為溫熱性食物具溫補、散寒、壯陽的作用,而寒涼性食品則具有清熱瀉火、滋陰生津的功效。

不懂得食物的「性」,就很難明白飲食宜忌的原理。

清代大醫學家黃宮綉說:「食物雖為養人之具,然亦於人臟腑有宜,不宜。食物入口,等於葯之治病同為一理,合則於人臟腑有宜,而可卻病衛生;不合則於人臟腑有損,而即增病促死。」凡寒涼性的食品,如綠豆、芹菜、馬蘭頭、枸杞頭、柿子、梨、香蕉、冬瓜、絲瓜、西瓜、鴨肉、螺螄等都有清熱、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對陽氣旺盛、內火偏重者為宜。同樣,羊肉、狗肉、雀肉、辣椒、生薑、茴香、砂仁、肉桂、紅參、白酒等熱性或溫性食物,有溫中、散寒、補陽、暖胃之功,陽虛畏寒的人食之為宜,熱病及陰虛火旺者應忌食之。

此外,食性還要與四時氣候相適應,寒涼季節要少吃寒涼性食品,炎熱季節要少吃溫熱性食物,飲食宜忌要隨四季氣溫而變化。這就是中醫學的「天人相應」觀。總之,食性猶如藥性,飲食宜忌要根據食物的「性」,結合身體素質與四時氣溫變化靈活掌握。

食物的辛、甘、酸、苦、鹹五味

五味,就是食物的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此外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把淡附於甘味,把澀附於鹹味。

辛味宣散,能行氣,通血脈;所以辛味食物可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液分泌,提高澱粉酶的活性,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祛散風寒、疏通經絡的功能。外感風寒者,宜吃有辛辣味的生薑、蔥白、紫蘇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對寒凝氣滯的胃痛、腹痛、痛經之人,宜吃辣椒、茴香、蓽撥、砂仁、桂皮等有行氣、散寒、止痛作用的食物;風寒濕痹患者則宜飲用白酒或藥酒,以辛散風寒、溫通血脈。

甘味有補益強壯作用,凡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及五臟虛羸者比較適宜。甘還能消除肌肉緊張和解毒,但甜食攝入過多容易發胖。

酸味收斂、固澀,能增進食慾、健脾開胃、增強肝臟功能,提高鈣、磷的吸收率。適宜久泄、久痢、久咳、久喘、多汗、虛汗、尿頻、遺精、滑精等患者食用。但過量食用酸性食物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苦味具有清泄,燥濕的功能,適宜熱證、濕證病人食用。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佐餐,取其清泄之力,達到清熱、明目、解毒、瀉火的效果,適宜熱病煩渴、中暑、目赤、患瘡瘍及癤腫者。茶葉苦甘而涼,有清泄之功,能夠清利頭目、除煩止渴、消食化痰。

鹹味能軟堅散結、潤下,凡結核、痞塊、便秘者宜食之。具有鹹味的食物,多為海產品和某些肉類。如海蜇味鹹,可清熱、化痰、消積、潤腸,對痰熱咳嗽、痰核、痞積脹滿、小兒積滯、大便燥結者最宜。海帶味鹹,軟堅化痰。豬肉味鹹,滋陰潤燥,適宜熱病津傷、燥咳、便秘之人食用。清代名醫王孟英曾有下方:「治液乾難產,津枯血奪,火灼燥渴,乾嗽便秘:豬肉煮湯,吹去油飲。

「食葯同源」,葯補不如食補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遵循著「食葯同源」的原則,從廣義的角度,中國人認為食物與藥物均來源於大自然。在歷代中醫藥經典《本草》中,食物與藥物均混為一談,如大棗、蓮子、芡實、山藥、白扁豆、山楂、桑椹、梨、生薑、蔥白、桂皮等常作藥用。同樣,枸杞子、首烏粉、冬蟲夏草、薏苡仁米、金銀花、西洋參等中藥也經常當作食物應用。

衛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共87種。

包括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鬱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薑(生薑、乾薑)、枳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薑、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覆盆子、薤白、藿香。

正是由於食物也有性、味、歸經之分,有著良好的食養、食療的效果,所以,古代醫家經常把食物的功用與藥物等同。例如,牛肉作為食品能補脾胃,益氣血,古代醫家就把牛肉的功效與中藥黃芪劃上等號。《韓氏醫通》稱:「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羊肉甘溫,益氣補虛,名醫李東垣認為:「補可去弱,人蔘、羊肉之屬是也。」將羊肉之功與人蔘並列;《五雜俎》雲:「海參其性溫補,足敵人蔘,故曰海參;民間俗稱鵪鶉為「動物人蔘」,並將烏骨雞的功效比作黨參等。

中醫方劑中將食物列入處方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古人還用中藥復方中療效卓著的名方比喻食品食療功效,這方面也有眾多記載。如清代醫學家張璐在《本經逢原》中說:「西瓜能解太陽、陽明及熱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湯之稱。」將西瓜比作中醫清熱名方「白虎湯」。清代名醫王孟英說:「甘蔗榨漿,名為天生復脈湯」。將甘蔗汁的功用比作益氣滋陰的名方「復脈湯」。梨甘寒生津,潤燥止渴,《隨息居飲食譜》雲:「絞汁服,名天生甘露飲」等。中醫方劑中將食物列入處方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如粟(胃風湯),糯米(白虎湯、麥門冬湯),蛋黃(黃連阿膠散、排膿湯),豆豉(梔子甘草湯、蔥豉湯),紅小豆(小豆瓜蒂散、紅小豆湯、麻黃連翹紅小豆湯),大豆(大豆散、黃卷散),白扁豆(香薷飲)等。因此認真學習、思考,探討「食葯同源」的道理,可以使我們進一步加深對食物功能的理解。

「五味入口、各有所歸」——食物的歸經理論

「五味入口,各有所歸」,描述了食物由於五味不同而各歸其經的營養生理現像。除上述食物的性味學說之外,傳統營養學的食物歸經理論對食物功能的認識更為深入。肺虛咳喘時,老中醫往往建議病人多吃些百合、山藥、白果、燕窩、銀耳、豬肺、蛤蚧或冬蟲夏草等補品,而絕不會叫病人去吃桂圓肉、栗子、芡實、蓮子、大棗等,這是因為前者入肺經,能養肺、補肺、潤肺;而腎虛腰痛、腰酸之人,則勸其食栗子、核桃、芝麻、山藥、桑椹、豬腰子、枸杞子、杜仲等,不會介紹此人去吃百合、龍眼肉、大棗、銀耳、人蔘等補品,這同樣是因為前者入腎經、能夠補腎壯腰,簡而言之,這就是食物的歸經理論。

食物對人體發揮的作用,有一定的適應範圍。如梨、香蕉、柿子、桑椹、芹菜、蓮心、奇異果都是寒涼食物,但梨和柿子偏於清肺熱,香蕉則偏於清大腸熱,桑椹偏於清肝虛之熱,芹菜則偏於清肝火,蓮心偏於清心熱,奇異果偏於清腎虛膀胱熱。究其原因,就在於各種食物歸經不同。同為補益食品,豬心、龍眼肉、柏子仁、小麥則入心經、故補心,可養心安神,心悸失眠者宜之;山藥、扁豆、糯米、粳米、大棗則入脾胃經,故能夠健脾養胃,脾虛便溏者宜之。

四氣、五味、歸經等理論,不僅是中醫用藥的原則,也是中國傳統飲食宜忌的理論依據。這與現代營養學從分析食物營養成分入手、從所含營養素去解釋其營養價值的還原論方法存在明顯的區別。中醫認為食物的養生調理作用,絕非專指所含「營養素」的多寡,而是根據身體素質及四季天時、環境,並結合食物的性、味、歸經理論進行綜合選擇。這種辨證科學的飲食宜忌觀,在現代營養學和西醫理論中是很難見到的。而正是這一點,才體現了中醫傳統食療極強的實用性!也正是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和營養學理論的精華所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