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五穀養生之首:白豆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蓯蓉生活

《中藥大辭典》:白豆

【出處】《孫真入食忌》

【拚音名】Bái Dòu

【別名】飯豆(《日用本草》),眉豆、白目豆、甘豆(《廣州植物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飯豇豆的種子。

【原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3出複葉,頂生小葉卵狀菱形,兩側小葉斜卵形,先端短尖,邊全緣或近全緣。總狀花序腋生,具長柄;花間通常有墊狀腺體;萼鐘形,淺綠色,萼齒披針形,上面2萼齒常合生;花瓣大大地伸出萼外;雄蕊2束。莢果長7~15厘米,種子顏色不一。花期7~8月。果熟期9月。

【生境分布】我國各省都有栽培。

【性味】甘鹹,平。

①《孫寡人食忌》:"味鹹。"

②《嘉佑本草》:"平,無毒。"

③《品彙精要》;"味甘,性平,無毒。"

【歸經】入脾、腎經。

①《本草蒙筌》:"走腎經。"

②《本草求真》:"入腸、胃、腎。"

【功能主治】調中益氣,健脾益腎。

①《孫真人食忌》:"腎病宜食。"

②孟詵:"補五臟,調中,助十二經脈。"

③《日華子本草》:"豆,暖腸胃。葉,利五臟,下氣。"

【摘錄】《中藥大辭典》

《本草從新》白豆

一名飯豆.補調中.

甘平.補五臟.(思邈曰∶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暖腸胃,調中,助十二經脈.豆腐、見造釀類.葉、煮食.利五臟.下氣.

《本草撮要》白豆

味甘平.入手足太陰陽明經.功專補五臟.暖腸胃.調中.葉煮食.利五臟.下氣.

引用:《本草撮要》白豆

《本草分經》白豆

甘平,補五臟,暖腸胃,調中,助十二經脈,腎病宜食之。豆葉利五臟、下氣。豆腐甘鹹寒,清熱散血,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

《本草求真》白豆

(菽豆)通胃利腸活血及入腎以治鬼疰

白豆(專入腸胃腎)。即飯豆中小豆之白者也。(亦有土黃色者。豆大如綠豆而長。四五月種之。苗葉似赤小豆而略大。可食。)氣味甘平無毒。按據書載腎病宜食。並補五臟。暖腸胃。益氣和中。兼調經脈。蓋緣凡物質大則氣浮。質小則氣沉。味甘則中守。味鹹則腎入。白豆質小味甘。故既能以入腎而治鬼疰。入血調經。復入大腸與胃。而使中和氣益也。然必假以炒熱。則服始見有益。若使僅以生投。保無嘔吐泄瀉傷中之候乎!須細詳之可耳。

《食療本草》白豆

平,無毒。補五臟,益中,助十二經脈,調中,暖腸胃。葉∶利五臟,下氣。嫩者可作菜食。生食之亦妙,可常食。〔嘉補〕

《藥性切用》白豆

一名飯豆。性味甘平,調中益胃,可作豆腐。葉汁∶下氣解暑。

《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白豆

平,無毒。補五臟,益中,助十二經脈,調中,暖腸胃。孫真人雲∶宜腎,煞鬼氣。

引用:《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白豆

《證類本草》白豆

平,無毒。補五臟,益中,助十二經脈,調中,暖腸胃。葉,利五臟,下氣。嫩者可作菜食,生食之亦佳,可常食。〔(新補) 見孟詵及日華子。〕孫真人食忌∶白豆,味鹹。腎之谷,腎病宜食,煞鬼氣。

《飲膳正要》白豆

味甘,平,無毒。調中,暖腸胃,助經脈。腎病宜食。

引用:《飲膳正要》白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