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一穴:大都穴——人體自帶鈣片!對胃痛,腹脹便秘等效果很好

大都穴

1.所屬經脈

足太陰脾經

2. 主調病症

胃痛,腹脹,嘔吐,泄瀉,便秘,熱病無汗,手足逆冷等。

3. 位置

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4. 穴點陣圖

5. 穴位視頻

大都穴歸屬足太陰脾經,有緩解治療腹脹、嘔吐、便秘等作用,大都穴的位置:足大趾本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詳見本文圖解大都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穴位解剖】在拇展肌止點;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趾底固有神經。

【名解】

(1)大都。大,穴內氣血場的範圍大也。都,都市也,物質的集散之所也。該穴名意指脾經的氣血物質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生髮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如都市之物質聚散也,故名。太都名意與大都同,太,通大。

(2)脾經滎。滎,極小的水流。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脾土生髮之氣,富含水濕,至本穴後部分水濕之氣散熱冷降歸地,所降之水也小,故為脾經滎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氣化之氣,至本穴後為散熱冷降的變化,所散之熱上炎於天,體現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屬火。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水濕雲氣聚集本穴後以橫行的風氣傳向太白穴。

【功能作用】散發脾熱。

大都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腹脹、嘔吐、胃痛、泄瀉、便秘、手足逆冷、熱病無汗等

【作用功效】大都穴,散發脾熱。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於治腹脹、嘔吐、便秘。

【古代記述】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腹脹胸滿,胃心痛,食不化,嘔逆,大便難,諸下利,腰痛,身重骨痛,瘧不知所苦,風逆,暴四肢腫,濕則唏然寒,飢則煩心,飽則眩,卒得中風。

【穴位配伍】大都穴配足三裡穴治腹脹。

【方法實例】

(1)胃心痛:大都、太白。

(2)諸下利:大都、商丘、陰陵泉。

(3)熱病汗不出:大都、經渠。

(4)暴泄:大都,崑崙、期門、陰陵泉、中脘。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針刺方法】大都穴,直刺0.3-0.5寸。

【艾灸方法】大都穴,隨身灸或腳灸儀灸30-45分鐘,艾炷灸3-5壯。

註:大都穴對於老年人來講是個補鈣的要穴,還能治療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腰腿痛。有頸椎病的人也要常揉大都。有的老年人每晚都會抽筋,最可能的情 況是:脾經堵塞,鈣無法吸收,可以通過每天按摩脾經大都穴、商丘穴兩穴各三分鐘。一般情況三天后腿抽筋即可消失。

健脾和中

大都穴是脾經上的滎穴,滎主身熱,此穴有泄熱止痛、健脾和中的作用,對於胃炎、胃痙攣、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都有很好的緩解功效。按摩或艾灸大都穴,還特別適合那些情緒抑鬱的人,也適合那些工作壓力特別大的人。要每天對大都穴進行按摩,兩腳穴位都要按摩10 分鐘左右,以自己能耐受的時間和力度為準。

促進營血通暢,改善肢體麻木

健脾和中,泄熱止痛。本穴主要用於改善腹脹、胃痛、食不化、便秘、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心煩不得臥等疾患。因脾虛無力充養肌肉所致腰腿疼痛,麻木不仁,日久肌肉萎縮,刺灸大都能使其得到改善,本穴還有寧心安神作用,是緩解小兒驚厥的配穴。此外,本穴可促進營血通暢,改善肢體麻木等疾患。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按壓,並作圈狀按摩。

想要更多了解穴位與對應病症及如何調理的讀者可在評論區留言

穴點陣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諮詢當地醫院醫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