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全骨盆矯正,前傾、後傾、側傾、旋轉,一篇文章全搞定!

骨盆位於身體的中心,上承脊柱下連下肢。相當於我們身體的轉運站站。對於我們人體的體態、平衡性、穩定性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四足哺乳動物,骨盆作為脊柱的延伸, 而我們人類在逐漸進化的過程中,髂骨慢慢的變短,骨盆異進化成盆碗狀,以方便人類的行走和活動。骨盆的作用也從保護轉變為傳遞身體力量。它把上半身軀乾的力量傳遞給骶骨,骶骨分散給兩邊的髖骨。並通過髖關節和股骨將力傳遞到下肢,在保證下肢穩定性的同時增加下肢活動度。而地面也會給我們人體一個反作用力,向上傳遞。

骨盆作為轉運站站起著承上啟下力的傳遞作用。

但是往往在生活中,很多人習慣單側背包、提重物,喜歡翹二郎腿,單腿站立或者將肚子挺得大大的,這些後天不良習慣,或者一些先天性結構因素久而久之導致骨盆的傾斜,成為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骨盆前傾

骨盆前傾是指骨盆向前偏移,較正確骨盆位置向前傾斜一定角度。骨盆前傾會造成小腹前凸,臀部後凸,外觀看起來像翹臀,但這種「翹臀」其實會為我們帶來不小的危害。

自我檢測

★這裡骨盆前傾和骨盆後傾的檢測方法是一樣的

找到自己髂前上棘和恥骨聯合的位置,觀察自然站立時髂前上棘和恥骨聯合的相對位置。正常情況下,二者應該處於同一條平行線。

如果出現髂前上棘超過恥骨聯合,說明存在骨盆前傾。

如果出現恥骨聯合超過髂前上棘,說明存在骨盆後傾。

以上自我檢測是比較簡單的初步評估,如需確診,建議諮詢專業人士。

潛在危害

骨盆前傾破壞身材曲線,嚴重的甚至導致內臟下垂。還會使得下半身血液循環變差,容易因為女性痛經、下肢冰涼等情況出現。

增加前縱韌帶的壓力,椎間盤後側空間狹窄,椎間孔縮小。這將壓迫相關神經根的硬膜、血管或神經根本身,特別是當右脊柱或椎間盤有退化性變化時,小面關節間迫近,經由小面關節的承重會增加,進而導致滑膜受刺激,產生關節發炎。若未矯正,最終會加速退化性變化。

肌動學分析

骨盆前傾的活躍肌群主要是豎脊肌、髂腰肌、腹直肌,這些肌肉處於緊繃活躍狀態,極易出現活動性損傷。

而它們的對抗肌群是臀部、大腿後方肌肉以及腹部肌群,例如臀大、中肌、膕繩肌等,這些肌肉處於無力被牽拉的狀態。

自我調整

貓式背部肌肉拉伸

跪位自我牽拉髂腰肌

自我牽拉股直肌

臀橋強化臀大肌

骨盆後傾

骨盆後傾與骨盆前傾相反,髖骨向後旋轉。外觀表現出小腹突出,臀部下垂。

自我檢測

骨盆後傾的檢測方法與骨盆前傾相同。

恥骨聯合超過髂前上棘,說明存在骨盆後傾。

以上自我檢測是比較簡單的初步評估,如需確診,建議諮詢專業人士。

潛在危害

骨盆後傾會導致缺乏正常的生理腰椎曲線,腰椎吸震能力降低,導致個人更容易受傷。

增加後縱韌帶的壓力,導致後側椎間盤的空間增加,髓核得以吸收額外的液體,當個人嘗試伸展動作時可能出現後突出,這種增加椎間盤承重的方式會導致退化性改變。

肌動學分析

骨盆後傾的活躍肌群主要有:如膕繩肌、臀大肌、臀中肌、腹直肌,這些肌肉處於緊繃活躍狀態,極易出現活動性損傷。

而沒有力量抵抗後傾的對抗肌群主要有:髖屈曲肌肉,例如髂腰肌、豎脊肌等。這些肌肉處於無力被牽拉的狀態。

自我調整

臀肌自我拉伸

膕繩肌自我拉伸

腹肌拉伸

強化髂腰肌

強化背部肌肉

骨盆側傾

骨盆側傾是骨盆左右高低不同,重心沒有均勻分布在兩條腿上。骨盆側傾導致骨盆一側升高,經常出現一側腹部收縮凹陷、降低,另一側腹部肌肉被拉長。

自我檢測

觸診並標記兩側髂前上棘,觀察在站立時兩點的高度是否一致。如果出現高度不一怔,則考慮存在骨盆側傾的情況。

以上自我檢測是比較簡單的初步評估,如需確診,建議諮詢專業人士。

潛在危害

骨盆側傾常常伴隨著脊柱側彎、長短腿、高低肩等問題的出現。高側骨盆髖關節內收,則該側內收肌柔軟度會減少,而外展肌被牽拉,該側肌肉會無力。高側骨盆的椎間孔會變狹窄、神經根容易出現發炎,低側骨盆椎間盤受到牽拉,會容易出現肌肉疲勞和韌帶拉傷,同時髖關節外展時會遭受較大壓力。

肌動學分析

骨盆側傾上升側部分肌群緊張,主要有同側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腰方肌、豎脊肌、腰大肌。

下降側臀中肌、臀小肌緊張,同側腹肌被拉長。

自我調整

上升側側方腰背拉伸

上升側臀部肌肉激活

下降側腰背部側臥強化

骨盆旋轉

骨盆旋轉是指骨盆在冠狀面以脊柱為軸心進行旋轉。為了維持身體軀乾的平衡,軀體會出現扭轉。常見於運動員、健身愛好者和運動發燒友,由於錯誤的訓練動作導致身體兩側、上下肌肉的力量不平衡,從而出現骨盆旋轉。

自我檢測

兩隻一樣的筆,放在髂前上棘區域。觀察兩側髂前上棘是否在同一水準面。如果出現髂前上棘前後不一,則考慮存在骨盆旋轉的問題。

潛在危害

骨盆旋轉會導致神經、肌肉、韌帶出現牽拉損傷。同時常常伴隨著脊柱側彎,會導致椎體旋轉錯位,椎間隙變窄。嚴重者甚至扭轉擠壓內臟器官。

肌動學分析

骨盆旋轉是以腰椎為中心進行旋轉,即單側骨盆做內旋和外旋,以腰部為中心扭轉軀乾的動作。主要由臀大中小肌、短外旋肌、闊筋膜張肌形成力線,向對側旋轉。旋轉方向一側的這些肌群處於緊張的狀態。

搜索微信公眾號:zhentuizixun

每日更新中醫知識,最新技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