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團吉利布局保險中介 投保管道增添更多選擇

美團吉利布局保險中介 投保管道增添更多選擇

■製圖/廖木興

分析認為,保險中介業務加快批複,消費者需求有望得到更好滿足

不少消費者現在都有保險意識了,但對保險中介公司(主要是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代理公司和保險公估公司)還是相對陌生。

包括3月13日獲批的貴陽山恩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下稱“貴陽山恩”)在內,保監會今年已批複的11家中介公司中,便有10家為代表保險客戶一方利益的保險經紀公司(下稱“經紀公司”)。

入局者中,有如美團外賣的互聯網巨頭,也有吉利汽車等產業大亨。

分析指出,監管加快批複中介業務,旨在鼓勵管道創新。對消費者而言,通過保險中介公司還可對比到不同保險公司產品,個人保障和性價比等需求,都將得到更好滿足。

■新快報記者 余世鵬

中介機構保費貢獻五年翻一倍

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3月15日,保監會今年共批準了11家保險中介公司開展業務資格,數量已接近2017年25家獲批中介公司的一半。相比之下,保險牌照依然“不松閘”。數據顯示,包括今年2月獲批的北京人壽在內,保監會今年一共隻獲準3家保險公司開業(其余兩家為太平科技保險和黃河財險)。

某不願具名的保險公司高管對新快報記者直言,在監管層面,保險公司與中介公司的規範要求都是趨嚴的,“但監管會鼓勵管道、尤其是互聯網場景方面的銷售創新。”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監管捂緊保險牌照,除了“抓大鱷”整肅行業亂象外,還在於目前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以價格戰搶市場份額的惡性競爭嚴重,增加牌照並不起改善效果。相反,通過促進互聯網科技創新的中介力量,則可在管道上促進行業發展。

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全國保險中介機構數量接近2600家。據廣東省保險行業協會近日發布的《2018廣東保險消費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共有保險中介法人機構230家,各級分支機構2696家,行銷員54.36萬人。

同時,中介機構的保費貢獻也在不斷上升。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保險中介管道的保費收入從1.28兆元增長至2.68兆元,漲幅高達110%。在互聯網財險領域,據中保協發布的“2017年度互聯網財產險業務數據”顯示,2017年保險公司通過第三方(包括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和第三方網絡平台)實現累計保費收入217.59億元,同比增長73.12%。同時,《白皮書》顯示,2017年省內各專兼業機構實現保費收入佔全省總保費(含投資账戶和投連險獨立账戶金額)的51%。

在需求旺盛的背後,保險經紀牌照的市場價格,據悉已從2015年的500萬元左右躍升至最近的3000萬元。

布局兩大創新邏輯

中介牌照加速發放的背後,其商業創新邏輯可分為兩類。

首先是依靠線上流量打造保險平台。

除了BAT等一線流量巨頭去年入局保險中介外(如百度金融收購黑龍江聯保龍江保險經紀、騰訊控股的微民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在微信開賣產品),今年2月獲批的重慶金誠互諾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下稱“金誠互諾”),其100%持股的股東天津三快科技經營的則是外賣巨頭美團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認為,對美團網等積聚大流量資源的互聯網企業而言,中介牌照可對其已有資源再開發,實現增量服務與已有服務的融合,滿足消費場景的保險需求。

其次是利用產業協同開發上下遊延伸保險業務。

比如,貴陽山恩其控股股東成都運力科技有限公司,就針對國內卡車司機提供貨源查找、貨運保險、車輛保險、維修與汽配購買等服務。“一旦涉及到大額貨物運輸和交通安全,保險就是避不開的話題。”業內人士分析稱,目前物流保險市場潛在規模大概在4000億元左右,但由於物流行業場景多變、行業細分複雜,保險公司和物流公司的合作存在諸多問題,物流企業最好是自己拿下業務牌照。

同樣是今年獲批的易保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其為汽車企業吉利控股的全資子公司。“車企擁有自己的保險業務牌照並不少見,這方便汽車廠商在銷售汽車時提供車險等增值服務。”分析人士說。

消費市場變化起推力

中介牌照加速發放,還與保險消費市場的變化有關。

“以前都是代理人求著客戶買保險,現在更多是客戶主動來詢問產品細節。同時,前幾十年最早買保險的那批客戶,今已也開始享受保險福利了。”某保險公司運營總監對新快報記者表示,經過多年市場教育,加上因病致貧的現實案例,買保險的消費意識已得到很大程度普及。

《白皮書》顯示,在接受問卷調查的2萬多名消費者中,有近九成調查對象認為有必要購買商業保險。其中,有45.51%的受訪者期望與接受的年均保險消費支出為5000元以下,37.01%受訪者接受5000元-2萬元之間的保險消費支出。另外,《白皮書》指出80後、90後的購買保險意願顯著,其購買健康保險已成為預防和抵抗疾病的主要手段。

“中介牌照的加速,背後就是瞄準了消費需求的新變化。尤其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高學歷、特別是有海外背景的年輕中產消費者,會傾向於通過經紀公司對比多家產品自行購買。”某經紀公司廣東省負責人對新快報記者表示,與保險公司代理人管道相比,保險中介的產品會更加豐富,消費者的保險需求滿足和產品對接,也會更徹底。

“在保險購買過程中,人們將面對前所未有的多項選擇。”《白皮書》認為,隨著費率市場化的定價優勢,“互聯網+”和電商化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途徑,這將導致主導權正悄然從保險機構轉移到投保人的手裡。

保險公司VS經紀公司 怎麽選?

從消費者角度講,兩者區別主要體現在產品選擇上。

“代理人是純粹的產品導向,只能推薦自家產品,消費者的需求滿足效果不夠好。”上述保險經紀公司廣東省負責人如是認為,她透露,自己此前曾在壽險公司工作過多年,“就是業內口碑較好的保險公司,保單13個月持續率(即是維持13個月以上不退保)一般連90%都達不到,但我們公司去年的維持率做到了98%。”

該負責人指出,經紀公司同時銷售多家產品,且涵蓋到某方面(如重疾)的主流產品。另外,“我們對同類產品的傭金設定差別不大,所以會針對客戶的具體需求,從保障優勢和性價比等方面配備合適產品。”

保監會在給重慶金誠互諾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的批複公告中顯示,保險經紀公司的業務開展,除了為投保人擬訂投保方案、辦理投保手續外,還會協助被保險人或受益人進行索賠,並為委託人提供防災、防損或風險評估、風險管理谘詢服務。

那麽,在中介公司和保險公司之間,消費者該如何選擇?

上述保險公司高管表示,這兩種管道適合不同的客戶群體。他指出,若消費者對保險產品是零基礎,甚至對自身需求也處於朦朧階段,那麽業務能力強的經紀公司就是個好選擇。

“經紀公司能對消費者進行需求梳理,針對某一方面的保障(如住院醫療)進行多家產品對比,然後選出合適產品。”但是,若是成熟的保險消費者,其不僅對自身需求有明確了解,且對保險品牌有明顯的消費傾向,直接找代理人是最方便的。“畢竟從市場成本和銷售環節來講,經紀公司隔了一層,代理人更直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