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都挺好》過後,我們看什麼?

《都挺好》過後,我們看什麼?

《都挺好》過後,我們看什麼?

《都挺好》過後,我們看什麼?

《都挺好》完結,

回歸劇荒的朋友,心裡空落落的......

本期編輯沒看全《都挺好》

卻在朋友圈裡認識了

《都挺好》過後,我們看什麼?

「不能怪我」蘇大強

《都挺好》過後,我們看什麼?

「全都怕我」蘇明玉

《都挺好》過後,我們看什麼?

「讓我失望」蘇明哲

《都挺好》過後,我們看什麼?

「太狂野了」蘇明成

既然劇中形象來源於生活,

不如我們找來「原型」家庭

隻言片語說劇情,

留下篇幅談現實。

《都挺好》過後,我們看什麼?

《都挺好》過後,我們看什麼?

《都挺好》過後,我們看什麼?

1

自己遭了重男輕女的罪還不夠,

為何還讓女兒再遭一遍?」

這是很多網友對蘇母的質問。可是,回顧蘇母的一生,她又何曾公正地對待過自己?縱使百般委屈,原生家庭唯一的男性後代,弟弟的需要永遠都「應該/必須」凌駕於她自己和她當下家庭的需求之上。所以,即使婚姻不幸,即使已經到了生育第三個孩子的年齡,她仍舊能夠做到,犧牲自己和家庭,堅定地完成原生家庭幫弟弟調戶口爭房產的使命。

女兒身的自己「理應」是不重要的,女兒身的第三個孩子「固然」也是不重要的。因此,常人和女兒看起來的不公,在她那裡是發自內心的「理所應當」;所以,她用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女兒就不足為奇了……

蘇母看起來是「可恨的」,品起來更是「可悲的」。導致蘇母命運很關鍵的原因,從家庭心理學角度講,其實是她從未真正從原生家庭分化和獨立。

最好的演員,也演不出生活的突如其來。

故事1▼

一位反覆遭受家暴的女性,當被鼓勵維權時,她含淚但堅定地說:「這就是我的命,我認命。如果我反抗或離婚,太給我父母丟臉了。我自身難保,也管不了孩子了,這也是她的命……」

寧可自己遍體鱗傷,寧可不履行養護孩子的職責,也要維護父母的顏面,這是對原生家庭何等的愚忠,又何等地缺乏邊界!家庭邊界不清,是家庭功能失調、家庭衝突不斷的重要根源之一。

2

「你的孩子,

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蘇母用心良苦地為兒子設計人生,理所當然地替女兒決定未來,這不就是諸多父母的縮影麽?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以上是著名詩人紀伯倫作品《論孩子》。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作為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不能以我們自身和才智的局限去構想孩子的未來,不能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不能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替孩子做違背他們意願的決定,更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當成實現個人意願的工具。

最好的演員,也演不出生活的突如其來。

故事2▼

小凡的父母一直耿耿於懷於幼年貪玩沒有上過大學,所以不希望小凡吃自己沒學歷的虧,特別重視小凡的學習成績。

遺憾的是,小升初小凡發揮失利,沒能如願考入重點中學。但小凡的父母沒有放棄,一年後爭取到了轉入全封閉寄宿製重點學校的機會。

父母以為這樣「是為孩子好」,結果卻恰恰相反,小凡特別思念初一的同學,又不適應全封閉的住宿生活,轉學後三個月內她經常失眠,在寢室莫名恐懼。

起初,小凡多次乞求父母轉回原來的學校,但父母並不顧及小凡的感受。之後幾個月,小凡不再向父母提要求了,父母以為孩子適應了。但事實上,小凡開始自殘,被老師發現……

講到這裡,有些家長會問:

「明明知道孩子的選擇肯定碰壁,也要尊重他們的自由意志麽?

「眼看孩子就要入火坑了,我們根本做不到袖手旁觀呀。」

第一,要區分孩子可能碰壁的損害有多大。如果是違法亂紀,傷及生命等不可補救的碰壁,我們需要先幫助孩子脫離險境;但如果無傷大雅,碰壁後孩子能夠吸取教訓,我們不妨晚一點、慢一點出手干涉。

第二,乾預還需把握自己的角色和技巧,要做到「不當法官,學做律師。」一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對孩子指手畫腳,或劈頭蓋臉一頓指責,甚至說出帶有嘲諷意味的話,「誰讓你不聽我的,出事了吧」。

其實,這樣做很危險,因為出問題後孩子已經有挫敗感了,這樣做除了進一步加重孩子的挫敗感、傷害孩子的自尊、影響親子關係等,對孩子的成長於事無補。

因此,更高明的做法是:把孩子拉倒身邊,問問孩子失敗的感受,適時地給予安撫;聽聽孩子對失敗的看法,然後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了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從維護孩子的自尊自信和根本利益出發,切實根據孩子的需要提供幫助,從而促進孩子的成長,提升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這兩個虛偽的人,

還要裝到什麼時候」

《都挺好》收官,不少網友給出高分評價的同時,設想藉由盤點蘇家父母的各種「惡」與「作」,來細數當代父母的多宗「罪」。的確,79%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與成人有關。但這並不代表,問題家庭的子女就一定沒有出路;更不代表,為人子女需要把父母送上審判台。

最好的演員,也演不出生活的突如其來。

故事3▼

有一種家長,認為自己「為了孩子可以犧牲一切」,「我特別能忍,非常會裝」,「在孩子面前我們絕對一團和氣,出了門我就跟他爸/媽橫眉冷對」。

在採集病史時,不少家長要求在講述夫妻關係時讓孩子迴避,有的還再三要求替他們保密,「我們已經離婚1年了」。

而孩子向醫生提出的問題,卻令大人瞠目結舌,「他們剛才是不是告訴你他們離婚了?這兩個虛偽的人,我連他們離婚證都看到了,我看他們還要裝到什麼時候。」

很多家長心存僥倖,企圖偽裝家庭幸福,認為自己是少有的、能夠偽裝成功的「有責任心父母」。

事實上,孩子對家庭關係的敏感和敏銳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所謂的一團和氣只是假象,這些孩子早就心知肚明了。

1.如果真的決定為了孩子不離婚,那麼請努力修復你們的婚姻關係,否則即使您是最好的演員,也很難減少不良婚姻關係給孩子造成的不利影響。

2.調查顯示,離婚家庭的子女,僅有1/4出現了嚴重或持續的心理問題。因此,如果婚姻關係經過足夠時間足夠付出仍無法挽救,也許離婚對孩子的不利影響反而比「為了孩子不離婚」要小。

蘇家的故事結束了,我們的故事卻還在繼續。我們終將跳脫齣劇中人物的悲歡離合,重新審視我們自己。遺憾的是,沒有編劇為我們預設完滿的結局,無論父母或是孩子,都不能一夜成長;而幸運的是,「每個家庭都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抗逆力,如果家庭成員能夠彼此接納與合作,常常能突破困境,迎來新的家庭關係的重生」。《都挺好》謝幕,是時候把目光投向我們自己。

來源:學生與健康微信公眾號

受邀專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錢英

編輯:趙星月

版式:趙星月

審核:汪萌

圖片:源自網路

點擊下方圖標,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