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都是為你好”的父母,怎麽把孩子養廢了呢?

三年前,《小別離》圍繞出國留學,講了一個父母與長大的子女告別的故事。

記得紀伯倫的詩嗎?“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最近,它的姐妹篇《小歡喜》來了。圍繞高考升學,這一次它更關注父母的成長和自我面對。

父母的愛有多偉大毋庸贅言,可是怎樣將這份愛表達到位,不給孩子造成額外的壓力,是每個高三家庭的共同功課。

你最害怕父母說的話……它一口氣全說了

《小歡喜》裡,方圓(黃磊)與童文潔(海清)延續了一個普通中產家庭的各項疑難雜症,而他們帶的兒子方一凡難度升級,要高!考!啦!

更麻煩的是兒子還是個帶不動的學渣,“學習學習不靈,打架打架門清”,一上來就跟同學打架,被老媽追得滿操場跑,成績差到面臨蹲班危險。

聽說兒子可能要蹲班,童文潔可是慌了心神,倒不是怕面子抹不開,就是擔心兒子被打擊,留下心理陰影。

只是童文潔天生急性子,對這麽一個皮兒子也是束手無策,一腔怨氣和憂慮化為連環吐槽,懟得方一凡毫無還嘴之力。

“媽”,“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我錯了”,“你沒錯,我錯了,我為什麽要生你,我吃飽了撐的,我就不該生你!”

就算方一凡已經乖乖閉嘴,不與她正面battle,但童文潔的花式吊打還沒結束。

“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麽?”“你現在是高三,不是高一高二!”“你對得起我嗎!”

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不僅罵人不帶髒話,台詞還不帶重樣的。

不過這些火山爆發式的吐槽,兒子雖然聽得有些煩,還不至於太受傷,畢竟她也知道,媽媽就是個刀子嘴豆腐心,何況自己還有個佛系老爸撐腰——

“打架不對你知道嗎”“知道知道”“行,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更令人瑟瑟發抖的,是宋倩(陶虹)對女兒說的話。

陶虹和女兒是一個單親家庭,前夫有了新女友,身為教師的媽媽與女兒相依為命,她將全部心血傾注女兒身上,壓力感自然更強一些。

升高三的是女兒,老失眠的卻是她

事實上女兒英子懂事又聰明,只是個性太強,總是和強勢的媽媽意見相左。

比如報志願,媽媽堅持清華北大,而女兒更傾向選擇航天專業排名第一的學校,將來實現自己的天文夢。

於是在宋倩眼裡,這就成了女兒想要擺脫她的“罪證”。

為什麽報那麽遠的大學,是不是就想離開媽媽,不讓媽媽管你?

她希望女兒能高興,但讓女兒高興的目的,卻還是為了高考儲備正能量服務。

所以當她帶女兒去看電影,卻發現女兒早就看過時,她會因為女兒故意浪費時間而火冒三丈。

“我是要你高興”“我也是為了你高興啊”“我不用!”

在她看來,女兒的夢想和行動,必須要與自己設定的目標計劃一致,她對女兒傾其所有的付出與自我犧牲,女兒要以百分百的順從作為回報。

否則,她會聲淚俱下地控訴:

“我身邊一個人都沒有了,為你我放棄了多少我也想乾成的事,我對你說過嗎?”

母女倆不是沒有溫情脈脈的時候,只是宋倩對女兒溫柔的告白裡,也透著一股負擔:

“媽媽最愛最愛就是你,自從你來到媽媽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我從來沒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身體”

這種“愛的告白”算得上殺傷力一級,她不僅讓女兒無法再隨心所欲規劃自己的人生,還承擔了苦命母親的過去和將來。

宋倩對英子的愛與付出,英子是理解並感動的,她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夢想和人生被母親“以愛之名”綁架。

處於“戀人式”親子關係中的英子,情緒經常在崩潰的邊緣摩擦。

隨著高考日子的臨近,不知道她會不會崩掉最後一根弦。

“我都是為你好”的父母,怎麽就把孩子養廢了?

“一考定終身”的想法讓劇裡的三個家庭如臨大敵。

無論是“恨鐵不成鋼”的童文潔媽媽和“沒有壓力”的兒子;拒絕前夫“入侵”母女生活的單親媽媽宋倩;還是對叛逆兒子的管教無力的“空降父親”季勝利,三個家庭都面對不同的難題。

但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孩子付出,搬家、報補習班、變著花樣燉補品、隔絕一切外界干擾……

像季勝利,寧願暫時放緩工作,也要一家三口搬到學校附近的高考小區居住。

每年高考季,半個小區人搬出去,半個小區人搬進來,都是操碎心的家長

宋倩更狠,為了女兒安靜學習,給她的房間安上隔音牆,隔音量達到四十五分貝,完全是錄音棚的效果,再在女兒書桌前安裝透明玻璃,方便隨時觀察女兒學習狀態。

赤裸裸的監視

為了不讓前夫“騷擾”女兒,宋倩要求父女倆一個月只能見一次面,更拒絕女兒非學習相關的一切娛樂。

發現女兒偷偷和父親見面,還一起砌模型玩物喪志?她歇斯底裡向女兒發火,逼她與父親和個人愛好劃清界線。

可以說是,能做的都做了,但用力越猛,收獲的卻是相反的效果。

可能因為他們的無私裡,總透著自私的一面。

比如說對於高考,童文潔的規劃是“一凡爭取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娶個好老婆再生個一兒半女,我這輩子就齊活了!”

這也是典型的中國父母想法,“養兒防老”像是一項投資,更有甚者希望孩子通過高考“魚躍龍門”,帶領全家實現階層跳躍。

這種“無私的愛”背後,藏著一腔對收獲的殷切期待,這樣的私心來到孩子身上,就變成沉重的負擔。

有些父母,甚至會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將愛編織成一個巨大的防護網,苦口婆心地阻止孩子去試探和經歷,希望孩子少走一點冤枉路。

可這樣,孩子就能一路坦途嗎?

方一凡喜歡藝術,喬英子喜歡天文,季楊楊喜歡賽車……這些在父母眼裡全是不務正業,毫無裨益。

一凡很不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向,卻被童文潔一秒否定

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認真思考過,藝術、天文、賽車也是可以成為一門很好的學科,可以成為孩子將來報考、就業甚至終生奮鬥的選擇的。

當父母無法與孩子平等相對的時候,就會有愚蠢、偏見和專製顯現出來。

“一考定終身”對中國父母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可越是強迫,越會讓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最終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

在“愛的重壓”下,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常常得不到緩解,甚至會在高考來臨前遭遇情緒崩潰,以極端的方式來應對。

在“密不透風”的愛下成長,孩子也很容易形成敏感、自卑的性格,對社會和人際關係缺乏感知力。

就像在狄鶯寵溺強烈控制欲下長大的兒子孫安佐,最終在初次離開母親去美國讀書時闖下大禍。

狄鶯的故事我們之前寫過——基本上看過《康熙來了》的人,都會被狄鶯這個女人逼瘋

相比粗暴的建議,孩子更需要的是信任和尊重,父母可以將自己的經驗作為“溫馨提示”,而不是控制和綁架。

無論三歲還是十八歲,當孩子能獲得主動解決、選擇的機會,他們才能獲得自信,然後真正地成長起來。

就像現實中,多多每次換發色,都會引起網友熱議,爹媽黃磊和孫莉卻不以為然。

因為在他們眼中,染發、扎耳洞、塗指甲並不跟壞女孩掛鉤,他們相信多多有足夠的判斷力知道什麽是好是壞。

當孩子能擁有足夠的信任和選擇權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懂事和成熟甚至能出乎家長的意料。

有一次,海清主動邀請兒子放下手中的作業,去玩新買的棒球,兒子卻反過來教育她:媽媽你要有耐心,不要對作業有反面情緒,而且我很快寫完。

“我都是為你好”的出發點本身沒錯,但將平等和尊重作為前提考慮,這樣的“為你好”才是對雙方都有意義的行為。

是圍城還是愛的捆綁play?

一說到高考,家長臉上的表情,比孩子還要便秘。

按宋老師的說法,多少學生家長,為了陪高考,督促孩子提成績,就是寧可辭職。

問題是,家長面對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學習進退,還有如何接受“孩子長大了”的現實。

就像季勝利的出發點,明明是擔心深夜回家的兒子是否安全,說起話來卻情難自控,用批小孩的口吻一頓說教。

結果就是發展成男子雙人互懟,“我長大要當韓寒!”“寒個屁!”

韓寒:我做錯了什麽你要這樣對我

孩子還小的時候,爸媽總想著孩子啥時候才能長大。

到孩子即將成人的時候,很多爸媽又開始頭痛,因為長大了,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識,便沒法像以前那些,你說什麽,他做什麽。

而實際上,很多家長提心吊膽的事兒,孩子早就知道。

季楊楊賭氣說自己要出去租房子住,被舅舅打趣說“是不是談戀愛方便”,把媽媽嚇得趕緊要喝止住。

可從楊楊臉上的神情來看,他對於戀愛這個話題很坦然,也知道舅舅說的什麽意思。

家長面對的,就是在這場“人生大考”中,以家長的身份,再成長一次。

季局長會發現,原來兒子早就不是靠吼兩句就鎮得住的小屁孩了,在家裡用工作中的那一套來教育兒子,是行不通的。

下次可以在楊楊醒著的時候關心他呀

高三的學生,十七八歲的準成年人。可大部分家長做不到把他們當一個成年人看,儘管他們早已具備了自己的意識和傾向。

如果“考上清華北大”就是孩子的人生目標,那在學霸曾經住過的書房裡,又怎麽會有寫滿了“我恨”的卷面牆呢?

小時候,你可以局限孩子去哪裡,那只是設定一個身體上的活動範圍。

如果長大了,你想去局限他精神上的活動範圍,如果不是共同的意願,那一來二去,搞得隻像是家長在家搞監禁,孩子每天都在想如何逃出這個待遇優厚的牢籠。

窗簾還是裝在外頭的

面對長大成人的孩子,童文潔曾經因為孩子不再聽話而哭泣,“我感覺這十八年白養他了”。

可是黃磊想告訴家長的是,孩子從生下來到他的十八歲,他的乖巧、對你的依賴、每天給予疲憊的你的撫慰……

其實他們已經將自己最美好的時光給了你。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珍惜每個與孩子一起的小歡喜,然後迎接小別離。

E姐結語

這幾年隨著科學教育理念的推廣,很多家長是完全懂諸如“減負”,“全面發展”之類的概念的。

不過在真正實施的時候,很多家長放不下精神上的趨同,如果孩子提出異議,就難以接受。

在《小歡喜》裡,沒有惡俗撕X,講的就是平時絕大部分家庭裡的遇到的,看起來不大,卻也不是那麽容易解決的問題——

高考那一年,一個家庭到底要經歷什麽九九八十一難?

如果說前面的80難裡,有成績、有早戀、有家庭問題,有志願取向等等,那第81難,就是家長和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的角色轉換。

在高考之後,往往孩子就要以一個成年人的身份,離開這個家庭外出求學。在這之前,家長要做好準備,以後更多就是提供意見,而不是代替決定了。孩子也要知道,以後沒有人會無償替你背鍋擔責。

高考,是孩子十幾年讀書的答卷,也是家長這些年來教育的答卷。很多時候,孩子長了十八年,當爸媽的卻在這方面沒有一點長進,也真的難說到底誰才是“沒長大”。

別離的,是孩子是需要保護、幫助的過去,也是孩子羽翼豐滿後,告別原生家庭的那一天。

歡喜的,是在高三那一年,一家三口共同對抗一個高壓考驗,一個人衝鋒,兩個人支援,仿佛最親密的戰友。

小小的歡喜,大大的別離,這可能就是那麽多人會回憶高考“又苦又甜”的原因吧。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高考那年,你和家人有過什麽難忘的經歷嗎?

來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