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談古琴與養生

「君子之於琴也,非徒取其聲音而已,達則於以觀政焉,窮則於以守命焉」,古琴不在於「娛他」的表演意圖,而是以「自娛」養生修德為主旨。

因此,古琴藝術一般不稱「琴藝」,而尊為「琴學」。

01

琴學和中醫養生理論

傳統的養生理論也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之上,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數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更有豐富多彩的養生方法流傳至今。

琴學理論和中醫養生觀可謂頗有相通之處,同源於包容性及強的中國古代哲學。例如,古琴的外表就蘊含了天文地理、社會關係之種種,乃天地宇宙之縮影,古琴的創製包含了天地、人事、陰陽、律歷等道理。

在古琴的彈奏中,也講究主體精神狀態與客觀環境的交融,還體現在主體的身心統一,心手相應,甚至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中醫把人體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界存在著有機聯繫,《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只有把天道、地道、人道相互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觀察,才能正確地把握醫道。

02

琴學和陰陽五行

再如,從陰陽五行的哲學原理來看,所謂「聖人製琴以陰陽相配,故有中和之聲……」,琴面擬天,為陽,琴腹擬地,為陰;製琴木材有陰木、陽木之分,松透者為陽,堅實者為陰。陰陽學說更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運用於養生活動的各個方面。

琴有角、徵、宮、商、羽五音,應木、火、土、金、水五行。而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也與此相應,並且把五髒的功能活動及人的五志(怒、喜、思、憂、恐)和五音的外在變化聯繫起來。

03

寓樂於教,琴能養德

養生貴在養心,而養心首要養德。古代學者早就提出「仁者壽」的理論。

因為人的健康與德操大有關聯,《孫真人衛生歌》說:「世人慾識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這是修身養性的至理。孫思邈還說:「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指出養德的重要性。

健康的音樂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夠改善人的品德操守,能夠深刻激發人的情感,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古琴,向來是禮樂教化的工具。蔡邕的《琴操》記載:「昔伏羲作琴,以禦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桓譚《新論·琴道》雲:「琴七絲足以通萬物而考至亂也。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聲不振華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八音廣博,琴德最優」。

04

中正平和,琴能養性

古琴「中正平和、清微淡遠」的藝術風格和傳統養生觀不謀而合,尤其「和」一字更是以琴養性的主題。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況》裡說道:「稽古至聖心通造化,德協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於是製之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調品弦、循徽葉聲,辨之在聽,此所謂以和感,以和應也。和也者,其眾音之款會,而優柔平中之橐龠乎?」

明代醫家張景嶽也在《類經附翼·律原》中說:「樂者,天地之和氣也。律呂者,樂之聲音也。蓋人有性情則有詩辭,有詩辭則有歌詠,歌詠生則被之五音而為樂,音樂生必調之律呂而和聲」,「律乃天地之正氣,人之中聲也。律由聲出,音以聲生」。「和」當為古琴藝術重要的內涵,又正合醫家調攝精神的養生原理。

和諧優美的琴曲正如《新論·琴道》裡所說的:「大聲不震華而流漫,細聲不淹滅而不聞」,即低而不晦,高而不亢,大聲不烈,小聲不滅,清而不歷,平而匪和,溫潤醇雅,中聲為節,以養生氣,《呂氏春秋》稱之為「適音」。該書的《侈樂篇》說:「樂之有情,譬之若肌膚形體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則必有性養矣」,指出通過「適音」調節人的情性而養生。

05

暢情舒鬱,琴能養疾

琴者,情也。琴能養疾首先表現在琴能調暢人的情志,抒發情感,令人消愁解悶,心緒安寧,胸襟開闊,樂觀豁達,對情志性疾病的調養十分有益。並且琴中五音對應人身五臟,可助脾健運,舒達氣機,解鬱製怒,通調血脈,養神寧志。

琴能養疾其次還表現在彈琴可使人精神專一,雜念皆消,從而心靜神凝,精氣內斂,同時還能活動手指,增強手指功能,可謂是動靜結合,心身雙修。

名士嵇康既是著名琴家又是養生家,他的傳世名作《養生論》提出「清虛靜泰」的養生觀,主張老莊的「無為」思想,「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使精神「無為自得,體妙心玄」,神、意、心、身皆靜,物我兩忘,可使真氣運行無滯,外無六淫之侵害,內無七情之干擾,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太神奇了!把三個手指放到一起,竟然能補腎 排毒 明目 防心梗

●警惕丨身體有這些改變,可能是癌!

●胃癌早期不疼不癢,一旦身體3處「發臭」,是你的胃在求救!

點擊好看,讓您的家人朋友都能看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