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生活,唯古琴與茶不可辜負

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琴和茶似乎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繫。

以前有宋徽宗《聽琴圖》,現在茶業復興,有各種主題的茶會。

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和琴,有著某種共通。琴有琴道,茶有茶道,它們都是最傳統的中國文化符號,有著厚重的文化份量,千年傳承中生生不息。

白居易的一生,琴不離手,茶不離口,悠遊於俗世與山林之間,過著恬然安適的生活。像他這樣既知音又知味的文人雅士,宋元、明清時代就更多了。

琴靜心,茶清心,香息心,三者皆以心契入,或撫或聽,或泡或飲,或燃或品,不論施與受,皆以實現涵養性情、治身修心為旨歸,從而還原一顆澄凈空明的心,照見自己。

由感官到心靈

明人屠隆說:「焚香鼓琴,飲何雅也!」

香令人幽,琴令人寂,茶令人爽。伴著裊裊香煙、悠悠琴聲,飲茶不止是滌盪去了昏昧,也滌盪去了俗塵,澆散了鬱結在胸的塊壘,在寧靜優雅中快意人生。

「琴、茶、香都根植在中國文化土壤裡的,蘊含著中國經典哲學思想、美學思想和生活理想。「相比之下,茶更貼近生活,並通過它的『道』深入琴、香、書、畫等藝術形式。」

琴與茶,儘管外在、表達形式不同——前者通過聽覺以音悅耳,後者則分別通過視覺、嗅覺和味覺,以形悅目、以香悅鼻、以味悅口,但是,二者境界相通,且殊途同歸,皆從感官上升到心靈,陶冶身心,涵養性情,實現「生命的自我完成」,在琴聲茶湯裡照見自己,達到「琴人合一」「茶人合一」之境。

「但凡美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彈琴與品茶,都需要情緒和情趣,有情緒才有情趣。只有情趣,或者說樂趣,才能聽得懂、品得懂。在一首琴曲中,也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比如,《憶故人》沉鬱頓挫,哀而不傷,就像陳年普洱的陳醇。婉轉低回處,細膩而不纖弱,連粘而不凝滯,清雅如綠茶。氣勢磅礴處,恰如古樹普洱茶,飄逸卻不輕浮,利落卻不粗獷。

從技、禮到心

彈琴聽琴,製茶泡茶品茶,皆有技藝或門道,其審美存在共性。

賞琴品茶,其審美都應遵循「溯源—定性—定量」的法則。「品茶要先追溯到種茶製茶,包括品種、海拔、氣候、土壤等等,再去定性適合做什麼茶,以什麼工藝做、要做出什麼樣的香與味。

琴曲亦然,每一首琴曲的譜成,都有自己的敘事方式和所要表達的情感。」因此,同一首琴曲,不同的人,彈出的音調、風格、流露出情緒情感都不一樣。同一款茶,不同的人,品出的味道、感受也不盡相同。

「定性之後,再去定量。」譬如,做烏龍茶,要曬青、做青、烘焙,都有一定的法度,以求「適度」。琴師彈琴,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也都有規範可依,沒有真正的隨性或自由,每撥一根弦,手每一落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茶師做茶,要讓品人出什麼樣的香、味、韻,怎麼泡茶、怎麼奉茶、怎麼品茶,也都有規矩,正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沒有絕對的自由。

志道遊藝

事實上,在啜茶正式成為一種雅事之前,文人的手早已在琴弦上撫撥按彈了千百年。

對於琴的創製者,自古有「伏羲說」、「神農說。舜帝說」等多種說法,尤其是神農氏,據傳他也是茶最初的發現者和利用者,且此說流傳深遠。

畢竟傳說歸傳說,不可盡信,但琴與茶之悠久,卻是毋庸置疑。

孔老夫子,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亦是一位優雅的琴人。他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藝」,即禮、樂、射、禦、書、數「六藝」。

「琴,正是中國禮樂文化的體現。」程龍偉說,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有「以藝載道」「以藝進道」「技近乎道」「道器不二」等觀點,彈琴、泡茶,都屬於「藝」或「技」的範疇。《易經》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琴藝茶藝亦然,鼓琴瀹茗,在於弘道

琴、茶及其技藝皆是道的載體,當技藝上升到一種高度,就進入「道」的境界。因此,他把茶、琴、香、花、華服等傳統文化都列為「藝道」。「琴、茶、香、花、書、畫,皆為『藝』,是外在的形式,『道』是內在的精神。因為『道』相同,它們之間可互通,且一通百通。

清、和,是琴與茶的精神共性。致清導和,即是道。

近期活動預告

2019年3月16日

知音堂古琴體驗課

2019年3月23日

知音堂古琴講座--古琴曲《陽關三疊》賞析

2019年4月11-15日

楊青老師大理古琴文化研修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