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血壓病患者的福音》專題

誤區一

電子血壓計測壓不準確,多測血壓心情就緊張,越測越高,不如不測

有一部分病人家中雖然備有電子血壓計,但不願自己測量血壓,認為多測血壓會緊張,測出的血壓會高,不準確,乾脆不測。

實際上,我們目前使用的電子血壓計,尤其是上臂式全自動血壓計已被國際高血壓治療指南認可,符合國際標準,可推薦為自測血壓的有用工具。病人應當充分利用電子血壓計,找出每天二次「高峰」期(清晨6~10時及下午4~8時)的最高血壓時間點,把所測的血壓值記錄下來,提供給醫生並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自我服藥劑量及其時間,這是將24小時血壓平穩控制的基本保證。

一般情況下,很多人自己測得的第一次血壓總是比第二次、第三次要高一些。如果第一、二次血壓值接近,可取其平均值,如第一次偏高,而第二、三次接近,則取二、三次的平均值為準。所以,自測血壓不會「越測越高」,而是有降低傾向。

專家提示:

我們提倡家中自備血壓計,定時測量血壓,自我監控血壓情況,因為這是高血壓病病人自我管理血壓、自我保健的重要手段。

誤區二

只要血壓正常了,不頭痛、不頭暈,就可以減少藥量

高血壓病病人有一半以上無癥狀,因此只服藥不測血壓並不保險。

不少病人雖然有時也測血壓,但測量幾次發現血壓不太高,處在「正常」血壓——140/90毫米汞柱左右時,就將醫生建議的珍菊降壓片一天3次,一次1片隨意減到一天2次或只是早上吃1片。這是不對的。因為通常我們測血壓的時間大多在上午,所以測出的血壓總是在「正常」水準,因此自我感覺「很好」。殊不知,高血壓病人全天血壓波動性很大,而珍菊降壓片是一種短效降壓藥,其中的可樂定藥性只能維持4~8個小時,這樣到下午或晚間尤其是次日早上,血壓便會上升,得不到平穩的控制。

血壓波動越大,對血管、心、腦、腎等人體重要臟器的損傷也越大,有時即使發現血壓升高了,馬上恢復原藥量,一天吃3次,一次1片,效果往往也不及以前理想。

所以,降壓藥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能自作主張隨便減少或改變用藥劑量,認為血壓接近正常了,只要每天都吃點降壓藥就行了。有的人亂吃藥,甚至上午服1片復方降壓片、下午服1片珍菊降壓片,血壓升高時,再加1片硝苯地平(心痛定),這些葯都是短效葯,這樣必然會造成血壓忽高忽低不能平穩控制。日久會引起動脈硬化、心肌變厚、心功能減退、中風或腎功能不良等心腦血管事件。

誤區三

血壓降到140/90毫米汞柱就「安全」了

很多高血壓病人認為血壓達到140/90毫米汞柱就平安無事了。果真如此嗎?

一項對100萬高血壓病人的大型匯總研究表明,115/75毫米汞柱是一個轉折點,血壓在115/75毫米汞柱以上,即使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每升高20/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仍然會增加一倍。對有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即高危狀態的病人,目標血壓為130/80毫米汞柱以下。

這就是說,患有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血壓在≥130/80毫米汞柱時,就要服藥治療了,否則,就會導致心、腦、腎的損傷。

因此,即使血壓在正常範圍115/75~140/90毫米汞柱,中風、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事件仍隨著血壓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對大多數高血壓病人,理想的血壓應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

誤區四

中年人低壓稍高不必吃藥,否則 吃上藥就停不了,要「終生服藥」

中年人常因工作緊張,交感神經興奮,周圍血管收縮,舒張壓(低壓)通常會在90~100毫米汞柱以上,心率常常增快。雖然在短期內不會發生什麼大的危險,但長時間(3~5年以上)低壓升高5毫米汞柱,隨著年齡的增長,中風的危險性可上升35%~40%。

因此,如果中年人舒張壓總是維持在90毫米汞柱以上,一定要及早服用降壓藥,不要等發展到動脈變硬了,收縮壓、舒張壓同時升高,甚至老年人由於大動脈嚴重硬化發生單純收縮壓升高時,血壓已很難控制時再用藥治療。這時,心、腦、腎血管都已硬化,再治療就為時已晚了。因此,降壓「達標」一定要早,在數周內控制血壓比數月更好。

最近一些大規模的臨床研究顯示,對有3個或3個以上心血管危險因素(即「高危」)的高血壓病病人,長期(約5.5年)隨訪發現,在服藥6個月前血壓很快控制的病人比服藥6個月到1年後血壓才逐步控制的病人相比,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明顯越少。因此,如果發現自己患有高血壓,不是數月而是數周內就要儘早服藥,儘早降壓「達標」,這對高血壓病人的預後至關重要。

雖然絕大部分藥物是經肝臟代謝,經腎排泄,但並不表示對肝腎都有損害。況且,服降壓藥的目的是為了控制血壓,減緩或避免對心、腦、腎靶器官的損傷,這是主要矛盾,至於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用藥把它降至最少,所以完全不必「因噎廢食」。

誤區五

吃中藥降壓較西藥好,不良反應小

多年來對中藥的研究發現,在降血壓方面,中藥通常只能起到輔助調理的作用,如市面上銷售的珍菊降壓片、復方羅布麻片等葯中其實主要成分是西藥,病人很容易認為是用「中藥」來降壓,但實際上能夠起到降壓作用的還是藥片中的西藥成分,如珍菊降壓片中每片含有的可樂定30微克、氫氯噻嗪5毫克,復方羅布麻片中每片含有的胍乙啶1.3毫克、雙肼屈嗪1.6毫克、氫氯噻嗪1.6毫克。

某些中藥成分,如珍菊降壓片中的珍珠、野菊花,只是用來對消一部分由於可樂定所引起的口乾、頭暈等不良反應,而並非僅僅靠它們來降血壓。有的降壓藥聽藥名似乎是「純中藥」製劑,其實很多都含有西藥降壓成分。

因此,不能認為中藥降壓副作用小而不吃西藥,甚至隻吃偏方或中草藥,這是不可能平穩、良好地控制血壓的。

誤區六

夏天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暫時可停葯

不少病人認為大熱天,高血壓病人血壓普遍下降,暫時停停葯也不要緊。其實,對多數平時血壓輕度升高的高血壓病人(140~160/90~99毫米汞柱),在7~8月份大熱天時,血壓會比天涼時低一些,甚至多次測壓均正常(如120/80毫米汞柱左右),於是就自行停止服藥。

這是不對的。因為高血壓病人與正常人不同,他們的血壓波動受環境影響極大,甚至在高溫時節因為氣候太熱而發生血壓驟升,發生腦出血、腦梗死的也很常見。

在炎炎夏日,氣象悶熱,急診室中風病人明顯增多,與大冷天相似,這是由於高血壓病人本身有腦動脈硬化,血液有易凝傾向,加上高溫出汗多,血液濃縮,血管會堵塞。因此,決不可掉以輕心。若病人平時血壓經常處於160/100毫米汞柱左右,建議不要停葯,可適當減量,服降壓藥有益於保護血管。

長效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培哚普利(雅施達)等,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氯沙坦(科素亞)等都可以服用。這類降壓藥對早期高血壓引起的血管壁痙攣、腔變窄、壁變厚有逆轉作用,即使血壓不太高,服用也是有利的。何況高血壓病人也不能保證每天血壓都那麼平穩。例如,午飯時飲白酒2兩,血壓可持續升高2~3小時。

所以,高血壓病人服藥不要吃吃停停,要堅持服藥,不要停葯,在天熱時可以適當減量。

誤區七

有高血壓多年,血壓頑固得很,讓血壓低於120/80毫米汞柱是不可能的

不少病人在醫生告訴他們應把血壓降到理想水準,即120/80毫米汞柱以下時,他們會毫無信心地連連搖頭,似乎這是「天方夜譚」。因為多年來血壓都很高,似乎不可能再降到正常。

實際上,病人只要與醫生配合,自我監控好血壓,在醫生指導下逐步選擇合適的降壓藥物組合,按時服藥,不斷調整用藥種類、配伍及用量,一般來講,90%以上的人的血壓能夠降到正常水準。一些頑固性高血壓,即使服用了3種以上的降壓藥也降不到正常者常常是腎功能明顯減退者、有大量飲酒惡習者或明顯有焦慮癥狀、憂鬱症者。

因此,降壓不能隻依靠降壓藥物降壓,還應該注意生活方式的改變,如忌酒、心理治療、運動、調整心態,有焦慮癥狀者服用抗焦慮藥物等。

例如,一個100公斤重的大胖子靠吃降壓藥將血壓降到了正常,但他體重仍然不減,代謝仍不正常,血脂高、血糖也高,即使血壓降到正常水準,但其他危險因素太多,預後也是不好的。因此,對於這樣的病人,一定要控制食量,多運動,低鹽,儘快減重等。要讓病人相信醫生,相信自己,絕大多數人的高血壓通過努力都是可以被控制的。

誤區八

年紀大了,血壓高一些不要緊

不少老年病人來就診時常說:「我都70歲了,高壓160毫米汞柱不要緊! 」似乎血壓隨年齡可成比例地增高;還有的人說:「我的高壓雖然高,可是低壓降下來了」,似乎低壓下降是好事。

實際上,高血壓的標準無論對於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140/90毫米汞柱。老年高血壓病人最危險的是高壓(收縮壓)升高。

一項對15 000餘例老年高血壓病人匯總分析發現,收縮壓分別下降2毫米汞柱、3毫米汞柱、4毫米汞柱,中風危險下降18%、22%、26%。因此,別小看了幾個毫米汞柱升高的收縮壓,對於老年人預後是至關重要的。其次,是低壓(舒張壓)過低。舒張壓低於60~70毫米汞柱,也會增加中風、心臟病等發病的可能。

高壓與低壓之差(脈壓)反映了老年人與心臟相連的主動脈彈性減退、變硬,心臟要花更大的力氣才能將血由心臟打出去,因此收縮壓升高,而主動脈不能有彈性地回縮造成舒張壓上不去,老年人收縮壓高而舒張壓不高,反映了動脈硬化程度加重。

因此,老年病人應注意控制自己的收縮壓,若不及時控制自己的血壓,大動脈硬化程度將越來越加重,收縮壓將越來越高,而舒張壓會越來越低,因為沒有一種降壓藥隻降收縮壓不降舒張壓的。這樣會造成血壓很難控制預後不良的惡性循環。

誤區九

跟著廣告吃藥,可「治癒」高血壓

從根本上看,高血壓是受多種因素影響而發生的疾病,到目前為止,不可能被治癒,需終生服藥。

有個病人花了數千元買來所謂「40多種中藥提煉而成」治療高血壓的中藥,相信廣告所說通過三個療程的治療使「高血壓病病人不用終生服藥」。但其結局是,血壓並沒有降下來。雖然短期服藥血壓略有下降,頭暈、心慌等癥狀有所改善,但長期看不可能使高血壓「得到治癒,不用終生服藥」。

臨床研究證實,對輕度高血壓病人服用不含葯的「藥丸」,也同樣能使40%左右的病人血壓下降,癥狀改善。因此,即使血壓短期內能下降,也不能歸功於這種「特效藥」。何況每個高血壓病人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狀況,如有無高血脂、高血糖、肥胖,肝、腎、心功能異常等,每個病人都吃同樣的「40多種中藥提煉而成」的中藥是不符合高血壓「個體化」用藥方針的。

因此,建議高血壓病病人要耐心細緻地對待自己的疾病,樹立長期服藥、平穩降壓必有好處的觀念,不要輕信廣告,跟著廣告吃藥。

誤區十

老年婦女服鈣拮抗劑降壓會加重缺鈣

降壓藥中鈣通道阻滯劑即鈣拮抗劑,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顧名思義似乎會阻斷鈣,影響鈣的吸收。那麼更年期後的婦女服用鈣拮抗劑會不會加重骨質疏鬆?回答是肯定的:不會!因為這是兩回事。

婦女絕經後主要是由於雌激素減少,容易出現骨質重吸收增加,造成骨質疏鬆。其次,由於年齡老化,長期攝鈣不足,小腸黏膜萎縮,腸鈣吸收功能減弱,這也是造成骨質丟失的原因。隨著年齡增加,這些病理改變會加重,這就是老年婦女骨質疏鬆明顯多於老年男性的原因。

骨質疏鬆的表現為周身骨痛、肌肉抽搐,嚴重時會發生脊柱、髖關節、腕關節等部位的骨折。一般可通過測定骨密度的方法來診斷骨質疏鬆的程度。

為什麼老年婦女發生高血壓病後服用鈣通道阻滯劑不會加重骨質疏鬆呢?這是因為鈣是人體最豐富的金屬元素,遊離的鈣參與許多依賴鈣的生理活動,調節心臟與血管的收縮與舒張,對維持正常血壓起到重要作用。當阻斷了細胞膜上的閘門——鈣通道後使細胞內遊離鈣離子降低,會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及心肌細胞鬆弛,從而血壓下降。這種阻斷作用並不作用於骨質,與老年婦女骨質疏鬆的主要病因雌激素減少毫無關係。因此,老年婦女服用鈣離子拮抗劑不會加重缺鈣。

誤區十一

吃深海魚油、卵磷脂能使高血壓病病人血管軟化

不少病人因長期血壓很高,血管硬化而來就診時說:為了控制血壓,軟化血管,他們堅持天天吃各種保健品,為的是將硬化的血管變軟。

逢年過節,許多人喜歡選擇保健品作為節日之禮送給親戚朋友,有些保健品公司通過電視節目,組織居民抽獎推銷活動,使五花八門的保健品受到心血管病患者關注。治療「動脈硬化」等已成為高血壓病人尤其老年人的一種共同要求。事實上,對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來講,保健品不是「藥品」。

大規模臨床研究證實深海魚油雖有一定預防冠心病作用但不可能「軟化」已硬化的血管,也不可能把它作為「血管清道夫」梳理已堵塞的血管,這種過分「神奇」的作用通過商家宣傳「健」字型大小變為「葯」字型大小了。

又如卵磷脂屬於維生素B族,是從大豆、蛋黃、肝、腦中提煉出來的一種副產品。俗話說:葯補不如食補。腎功能正常無痛風的病人可多吃豆類食品,豆漿、魚頭燉豆腐等。卵磷脂膠囊對高血壓病人的血管沒有什麼特別的有益作用。在當前國內市場不規範的情況下,許多「保健品」甚至無批號,也在市面上廣泛流傳。因此,心血管病患者千萬不能聽信廣告宣傳,將某些「保健品」當作治療心血管病的「靈丹妙藥」上當受騙。

那麼怎樣才能防止血管變硬呢?全身大小血管硬化,與長期高血壓直接有關,早期血壓升高時如30多歲發現血壓較高時(130/100毫米汞柱)如果不及時服降壓藥,血管就已經開始有變化了。初期血管變化是管壁變厚、管腔變小,如果能及時服降壓藥將血壓降到正常(﹤120/80毫米汞柱),此時變厚的血管是可以恢復到正常厚度、管腔恢復正常。

如果不及時平穩控制血壓,那麼隨著年齡變老,血管內長期「高壓」使變厚的血管壁內膠原等成分逐步增加,從而形成不可逆轉的動脈變硬、管腔變窄。忽高忽低的血壓使血管內皮損傷加上高血壓病病人常同時有高血脂、糖尿病等,血液中的脂質沉積在血管壁上,最後形成管壁上的斑塊。越長越多,最後可以堵塞血管。其中,動脈粥樣硬化多在較大的血管內有斑塊形成,如發生在冠狀動脈的斑塊最後堵塞血管(心肌梗死)。

所以,冠心病與高血脂關係密切,而腦部、腎臟的小血管硬化如腦部腔隙性梗死、慢性腎功能減退等與血壓高低波動大有更密切的關係。專家提示:

硬化的動脈是不可能「軟化」的,如果在高血壓早期血管剛剛發生病理改變時及時服用降壓藥、降脂葯等,還有可能逆轉或預防硬化的發生;若血管已經發生明顯的硬化,常常是不可逆轉的。

轉自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控制高血壓享受美好人生》郭冀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