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火燒阿房宮:杜牧的文章讓項羽背鍋千年

項羽火燒阿房宮的事情,在今天的很多人看來似乎是一種常識。然而,如果將時光倒退回1000多年前的唐朝初期,大部分人都不會知道這個事情。如果繼續向前追述,那麽無論是南北朝的世家大族或是兩漢的儒生文人,也都對此事聞所未聞。

所以,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光輝事跡”,其實源自公元9世紀的詩人杜牧。而他自己生活的時代,距離當年的項羽也已經過去了1000多年。這個年代差距就和他自己與我們今人的時差類似。

阿房宮因為杜牧的作品而變得聞名

公元822年,杜牧還是一個年僅20的熱血青年。在通讀了一些關於政治和軍事類的粗淺著作後,不免就感而發,寫下了成為後世中學教科書中的重要題材《阿方宮賦》。在這篇名著中,他將大秦帝國的覆滅和關中的劫難,都歸功於殺入函谷關的楚人軍隊: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對一個年僅20歲的青年來說,《阿方宮賦》當然是非常不錯的文學作品。但此文中也包含了很多古文中常見的毛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為了節省字詞而虛化處理了很多細節。畢竟,司馬遷早在西漢時就已經寫的清清楚楚:項羽下令燒毀的是位於鹹陽城的秦國王宮。

項羽的部隊 將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秦王宮身上

當然,杜牧並沒有在賦中直接將項羽和阿房宮聯繫起來。但因為兩者出現在了相距不遠的前後文位置,當中又缺乏足夠多的細節描述,自然就會讓不明所以者產生聯想。這個事情,也就在很多人心中成為了懸案。

一直到公元2002年,考古學家開始大力挖掘當年的阿房宮遺址。他們驚訝的發現,偌大的考古遺址內,居然沒有一絲被大火燒過的痕跡相反,在之前發現的秦王鹹陽宮遺址中,到處散落著大火燒焦的痕跡。顯然,司馬遷的記錄較為準確。而根據杜牧的文學作品所產生的“發散性思維”,被徹底證實了不存在。

阿方宮遺址的一段土牆

此外,在其他歷史記錄中,我們也能發現很多關於阿方宮當年情況的旁證。這座秦王獻給自己與子孫萬代的行宮,從開始修建到因為戰亂而停工,前後不過3年時間。在大部分建築都沒有完工的時候,無兵可用的秦二世就將工人全部征發充軍。雖然只是消耗楚人銳氣的炮灰,卻也的確為擊退第一輪的陳勝吳廣義軍而做出貢獻。至於阿方宮本身,在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繼續施工了。

後世的考古人員還發現,在阿房宮的遺址內,除了東西北三面牆和少數瓦礫外,再沒有任何與建築有關的東西。也就是說到停工為止,這座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的阿房宮,其實連毛坯都沒有完成。如果項羽需要出於泄憤,將這個工地一並燒毀。那整個鹹陽都應該在更早之前被毀滅了。

原有的秦王宮殿 才是當時的統治中心

相比之下,無疑是原宮殿更有銷毀價值。因為在整個先秦時期,作為軍事強國都城的鹹陽都是沒有城牆的。除了野戰軍外,整座城市的防禦中心就是宮殿。這裡不僅是秦王的生活和辦公場所,也是國庫的核心所在,更儲存了大量武器儲備。整個宮殿,基本上就是一座具有行政功能的堡壘。

當然,對於大部分後世的粗淺讀者而言,事情的真相並不重要。杜牧寫文的初衷,可能是哀歎盛唐天氣的不複存在。所以在引經據典之餘,不需要注意那些該死的細節。而古代的書面雅語,也崇尚簡略和意境,對細節描述抱有天然敵意。

航拍的部分鹹陽宮殿遺址

這似乎是為一群已經具備豐富閱歷和知識儲備的人所準備的“內部交流工具”,而不像是為普通人傳遞信息所設計的方便載體。很多研究古代歷史的愛好者,在感歎惜字如金的記載時,恐怕也會有類似想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