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火燒阿房宮,項羽到底冤不冤?

秦火已經熄滅了2200多年,秦始皇坐擁鹹陽、建造阿房宮的故事卻深入人心,緣由之一就是那篇膾炙人口的《阿房宮賦》。

近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聯合進行的阿房宮遺址考古活動終於結束了。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表示,此次活動基本摸清了阿房宮及其周圍秦漢宮室建築的情況。結論顯示,阿房宮只有一座建了一半的前殿。文學作品和歷史典籍中那些宏大宮室場景的描寫,勾勒的是該組宮殿的設計藍圖而已。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傳聞也缺乏考古證據的支持。

問題1 阿房宮究竟有多大?

考古表明,阿房宮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麽大,真正動工的前殿,還是一座“爛尾樓”,其遺址夯土台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高12米。

歷史學家描繪秦始皇的形象,除了第一帝國的肇造者、文字及度量衡的統一者和暴君之外,還有“建築包工頭”。史書記載,秦始皇在位期間,興建了無數堪稱奇跡的工程———連綴長城、營建驪山墓,另外就是建造阿房宮。

阿房宮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史記》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自覺功績可以與三皇五帝相比。他嫌都城鹹陽的宮室太小,不足以展現自己君臨天下的威儀。在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他下令在王家園囿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規模龐大的宮殿群落。“先作前殿阿房”,隨後,以阿房宮前殿為中心,在周圍建造了270余座離宮別館。宮室之間以“空中走廊”連接。這些走廊又依地勢直達終南山下,在山頂建宮闕作為阿房宮大門。

這座宮殿究竟有多大?《史記》說,那座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秦代一步大約六尺,三百步為一裡,秦尺大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前殿東西大概寬690米,南北進深約115米,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後人推測,阿房宮包含兩大建築群,一是前殿建築群,另一是“上天台”建築群。

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裡用繁複的辭藻與修辭描繪了這座謎一樣的宮殿。他說,“複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使我們置身高空鳥瞰全貌;而“廊腰縵回,簷牙高喙,各抱地勢,勾心鬥角”的萬重樓閣,又令人驚歎不已。

杜牧描繪的這幅阿房宮盛景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的腦海裡。這位從事宮殿考古40年之久的研究人員很清楚,這僅是文學描寫,出土資料才是還原歷史的最可靠手段。

2002年10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組成了阿房宮考古隊,決定以考古揭開阿房宮的面紗。“我們都知道阿房宮前殿,考古工作最初也是從阿房宮前殿開始的。”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高12米。“這個高度是從秦代地面算起的。”李毓芳指出。在這個夯土台基之上,西、北、東三面已夯築土牆,牆頂部則已鋪了瓦。不過,夯土台基上面還沒有建築南牆。

“這說明阿房宮前殿沒有建成。”前殿遺址夯土台基南邊沿有一條東西向壕溝,為後代所挖的防禦設施。前殿遺址夯土台基南面3米處的漢代文化層內發現了一片秦漢鋪瓦遺跡。

據此,考古隊員判斷,所謂阿房宮只是一個建設規劃而已。更重要的是,考古隊在前殿遺址夯土台基上面即東、西、北三面牆裡都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跡。“僅發現有東漢—北朝時期—宋代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築遺存和墓葬。”種種跡象表明,阿房宮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麽大,僅建了一座前殿而已。即使是這座前殿,離建成也還遠得很。事實上,很多文獻,比如《水經注》,所記的“阿房宮”也就是這座前殿而已。

問題2 “楚人一炬”是否真有其事?

儘管考古隊員將鑽眼打到每平方米5個之多,還是沒有發現任何灰燼層。這意味著,傳說中的項羽火燒阿房只是一場歷史誤會。

儘管考古發掘表明,阿房宮只有一座前殿,根本稱不上是一座“宮”,更不用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了,但關於這座神奇宮殿的傳說卻流竄於各種歷史文獻之中。後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為了預防刺客,秦始皇讓人用磁石建造阿房宮的北闕門,這樣身懷利刃的刺客經過此地時就會被發現。《三輔舊事》則說,秦始皇將東方六國的兵器收集起來,鑄造成12個銅人,安置在阿房宮門口,作為顯赫功績的象徵。

還有一些材料則稱,阿房宮並非秦始皇首先下令修建的。成書於魏晉時代的《三輔黃圖》稱,秦始皇的高曾祖父惠文王就已經開始建阿房宮。秦始皇只是對這一工程進行了擴建。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遊天下。次年七月,阿房宮還沒建成,他便駕崩了。秦二世征調修建阿房宮的七十萬囚徒到臨潼的驪山修建始皇陵,阿房宮工程就暫時中止。第二年四月,二世皇帝回到鹹陽。《漢書》說他“複起阿房”。不過又過了一年,反抗軍的矛頭就插進了秦王朝的心髒。公元206年春,項羽率軍進入了秦都鹹陽。他下令屠城,掠奪了阿房宮,最後一把火燒毀了這座宮殿。1000年後,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感慨這段故事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不過,既然阿房宮並未建成,連那座前殿也不過是座“爛尾樓”,那麽當年項羽有沒有火燒阿房宮的舉動呢?解答這個問題,同樣是這次考古發掘活動的重要任務。

大面積的焚燒會在地面上形成痕跡。黏土經過高溫燒製,會形成陶質的燒土,呈現紅色。同時,建築中的木質部分經過火燒會炭化。事實上,考古學家們在離阿房宮遺址不遠的鹹陽宮遺址上發現了大量紅燒土痕跡,其中還有不少金屬融化後的小塊。這證明項羽曾火燒鹹陽宮。

在阿房宮遺址,考古隊員進行了“地毯式”勘探。在前殿台基遺址20多萬平米的範圍內,考古隊員打下了大量探眼。為了避免遺漏任何焦土痕跡,探眼密度達到了每平方米5個。李毓芳解釋說,“如果當年阿房宮真被燒過,這裡一定有火燒過的秦代建築遺物堆積層,炭跡等殘留物。”不過,鑽探了數萬個孔,考古隊依然沒有發現火燒的痕跡。他們又分析了該區域的土樣,結果在其中沒有發現炭粒。

所謂“項羽火燒阿房宮”不過是個歷史的誤會,根據這些結果,李毓芳得出判斷。事實上,阿房宮只有這麽一座並未建成的前殿,“項羽為什麽要大老遠跑到渭河南邊來燒這個沒有建成的建築呢?”

對於阿房宮並未建成這一事實,其實歷史文獻也有記載。南宋程大昌在其《雍錄》中說阿房宮,“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就是說,阿房宮還僅僅停留在“期望”的層面上。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館長周天遊指出,大家之所以一直誤以為秦阿房宮已經建成,並經火燒,是因為後人未認真考察《史記》等典籍相關記載,造成了認識上的模糊。

問題3 阿房宮包括一座烽火台嗎?

阿房宮前殿遺址附近確實有一處夯土台遺址,但軍事報警設施不太可能屬於皇家宮殿群。它只是戰國時期秦國上林苑建築的一部分。

阿房宮前殿遺址並未建成,也未遭火燒,但考古挖掘並未就此終結。事實上,經過兩年的考古發現,考古隊已經對前殿遺址做出結論。自2004年11月開始,李毓芳等考古隊員便將工作重心放在對阿房宮遺址範圍的確定上。這個工作一做就是3年。

事實上,西安市文物部門曾於1994年組織人力大致劃定了阿房宮遺址的範圍:東至皂河、西至紀陽寨、南至和平村,北至三橋鎮,面積10.89平方千米。而《史記》記載,秦阿房宮是建築在戰國時期秦國修建的上林苑中。到了漢代,這裡又成為漢王朝皇家園囿上林苑的一部分。

由此,考古隊在阿房宮前殿遺址135平方千米的範圍內進行考古工作,從而確定了“阿房宮遺址”的範圍。“我們這麽大面積地搜索,就是為了防止遺漏掉任何一處建築。”李毓芳指出。

2004年11月始,考古隊對阿房宮前殿遺址西至灃河東岸42.35平方千米範圍內進行了調查、勘探和發掘的考古工作,確定了阿房宮遺址的西界。

考古隊首先發掘了在調查和勘探中發現的位於阿房宮前殿遺址西1150米的紀陽寨遺址。在該遺址建築倒塌的堆積中出土了大量的屬於戰國時期的鋪地磚、攔邊磚、板瓦、筒瓦和瓦當等建築材料。李毓芳指出,這是一座較典型的戰國時期的建築遺址,因該遺址處於渭河以南秦上林苑中,故其應為戰國時期秦國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築之一(編號為上林苑一號建築遺址),它比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時代要早。“這就意味著此處遺址與所謂的‘阿房宮’沒有關係。”

而上林苑一號建築遺址南500米、阿房宮前殿遺址西南1200米,還有一處夯土台遺址(編號為上林苑二號建築遺址)。這就是傳說中“秦阿房宮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人傳遞軍事情報的建築。一座座烽火台連成一條信息傳播線,台上儲藏著柴草和動物糞便。守台的軍士發現敵情,就點火報警。那麽這究竟是不是一座“烽火台”呢?

烽火台是軍事報警設施,不太可能出現在皇家宮殿群中。通過發掘,考古隊員了解到,該遺址下部為夯土台基,上部三層建築,僅存建築基址和少量柱礎石,“其建築形製與秦都鹹陽宮一號建築遺址基本相同。”隨後,該地又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鋪地磚、攔邊磚、板瓦片、筒瓦片等,“通過種種考古資料證據,表明該座建築應是戰國時期修築的高台宮殿建築。”李毓芳指出,因其處於渭河以南秦上林苑中,故該地也應為戰國時期秦國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築之一。它比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時代要早,與阿房宮沒有任何關係。

問題4 “上天台”究竟是幹什麽用的?

傳說秦始皇“上天台”作用有三,觀賞天象,祭祀天地,或是東盼徐福。考古發掘粉碎了一切可能,因為這個台子也只是戰國時期的高台宮殿而已。

在阿房宮遺址東界,有一處是傳說中的“阿房宮上天台”遺址,標號為上林苑四號遺址。該遺址位於阿房宮前殿遺址東500米,長約310米,高約20米。遺址中部偏西為高台建築,其東面、北面、西面均有附屬建築,而其南面和東南面為池沼遺跡。

“上天台”究竟是乾嗎用的?當地流傳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它是秦始皇為觀賞天文景象而建的觀星台。第二種說法認為,這是祭祀用的祭台。五穀豐登太平盛世均是天神、地神的保佑,所以秦始皇在這裡定期祭祀天地,祈禱秦帝國物阜民豐,四海升平。第三種說法認為,派往扶桑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徐福數月未歸,秦始皇心裡十分著急,於是建此高台東望,期待徐福早日歸來。

考古隊員發現,高台建築遺址南坡試掘出土的板瓦表面均為細密交錯繩紋、內面為素面;筒瓦表面均為細繩紋、內面為麻點紋,並採用了泥條盤築工藝。李毓芳指出,這些遺存與戰國秦上林苑一號建築遺址出土的板瓦和筒瓦,有著相同的製法、形製和紋飾。其工藝在秦雍城遺址、秦櫟陽城遺址和秦都鹹陽城遺址的戰國時代地層堆積出土的板瓦、筒瓦中也頗為常見,是關中地區戰國時代流行的紋飾特點和工藝特色。“據此推斷,該高台宮殿建築應為戰國時代建築遺存。”

這座以高台宮殿建築為核心的宮殿建築群建於戰國時期,又沿用到了漢代。也就是說,“這座宮殿建築群也不屬於秦始皇阿房宮。”

此外,考古隊又對位於阿房宮前殿遺址東北方向2000米處的一座建築,也就是傳說中秦阿房宮的磁石門遺址(上林苑六號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考古資料表明,該座建築遺址沒有門道遺跡和相關設施的遺存,因此該處遺址根本就不是一座門址,而是一座南北長、東西窄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

與所謂“上天台”一樣,該遺址的建築時代應為戰國時期,又沿用到了漢代。

至考古結束,考古隊在尋找和確定秦阿房宮範圍的過程中,勘探、發掘了7座戰國時期秦國修建的皇家公園上林苑內的宮殿建築,其中有四座建築還沿用到了漢代,成為了漢代上林苑中的宮殿建築。

延伸

史料不足造成模糊認識

周天遊解釋說,關於阿房宮的建成與否、火燒與否等問題,學術界一直有兩種不同看法。“這是因為我們對阿房宮的理解,通常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別。”

狹義的阿房宮,僅僅是指目前已經發掘確認的阿房宮前殿遺址。《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這既表明了司馬遷當時所看的亦只是沒有建成的阿房宮前殿遺址,同時也指出阿房宮一旦建成就會更名。

與此同時,在不少古文獻中敘述阿房宮的時候,都把秦阿房宮稱作“阿城”。《漢書·東方朔傳》載:“舉籍阿城以南……。”唐代學者顏師古對這一段記載解釋說:“舉計其數而為薄籍也。阿城,本秦阿房宮也,以其牆壁崇廣,故俗呼為阿城。”

而廣義上的阿房宮,又指的是整個鹹陽地區的秦國宮殿群。這個名字後來演化成了地名。《十六國春秋》提到:公元384年左右,鹹陽地區處於前秦王朝的統治下。當時這裡流傳這一個童謠:“鳳凰鳳凰上阿房”。前秦皇帝苻堅聽到這個童謠以後,就在阿房地區種植了上千棵梧桐樹,以期待鳳凰的降臨。

周天遊表示,正是這個層面的理解,讓阿房宮成了爭論的焦點。《史記·項羽本紀》說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在這段記錄中,司馬遷隻字未提火燒的是阿房宮。此外,關於阿房宮的記載還見於多種文獻,但其中都隻說到了阿房宮的大小,並沒有關於火燒阿房宮的記載。

周天遊解釋說,《史記》中確實隻提到了火燒秦宮室,而並沒有具體落實到那就是阿房宮。但由於過去學術界內廣義地將阿房宮泛指為秦代宮室,所以在人們的認識中,便自然而然認為燒的是阿房宮。

在他看來,目前考古探索不斷推進的結果,會讓我們對秦漢的研究更接近歷史真相。“過去我們對秦漢的認識更多停留在了古籍的記錄中,然而過去史書撰寫免不了修飾與誇張,即使是張衡、班固也如此。”更重要的是由於秦漢時期造紙術不普及,印刷術也未產生,文獻的傳播主要靠口授筆錄。再加上漢末社會大動亂,以及後來的戰火劫掠,史籍大多散亡。秦漢史書中又以記錄秦代之事為少。“秦始皇當時反對議論他的事。”通過史籍去認識秦王朝,就會有一些欠缺之處。

“現在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研究則可以讓我們對阿房宮擺脫過去的認識。”周天遊強調,由於考古是非常嚴密的工作,可靠性很強。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子今也表示,自己一直在關注阿房宮考古的相關情況。“這次考古活動所做的工作是相對完善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