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些年,小米教會我們的那些事

抽絲剝繭才能避免霧裡看花,看清事件全貌。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撰文/裴一多

最近,一則關於雷軍“百億”薪酬的消息刷爆朋友圈。

對於小米,其一舉一動都是可以刊登的熱點,不論是它的模式,還是創始團隊,甚至是發展方向。

台前幕後,盡皆故事。這一次,雷軍被推到台前。

前有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看到百億薪酬的莫名興奮,後有不專業媒體歪曲事實以標題黨吸引流量,雷軍顯然很冤。

天價薪酬“烏龍”事件

事實上,98.7億既不是雷軍的薪酬,也不是年薪,而是雷軍的“創始人股權激勵”。

抽絲剝繭才能避免霧裡看花,看清事件全貌。

先來解釋一個名詞:創始人股權獎勵。即企業以公司股權形式給予企業經營者一定的經濟權利,使他們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企業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勤勉盡責地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服務。

其實早在2018年小米上市前,雷軍的這筆股權獎勵就已經到位,是彼時董事會決議通過的給予的2%股權獎勵。而此前雷軍亦已承諾將該股權激勵扣除任何應付稅項後全數捐贈用於慈善用途。

至此,基本可以定性,“百億年薪”是一次徹徹底底的烏龍事件。

人紅是非多,雷布斯顯然又被刻意抹黑。

根據小米官方發布的公告,除上市前授予一次性股權激勵外,2018年小米並未向雷軍發放任何現金酬金。另外,據小米內部人士透露,雷軍創立小米9年,從未拿過一分錢工資。

其實,“創始人股權激勵”這種模式在互聯網行業早已屢見不鮮。不僅僅是小米,京東、阿里等巨頭在上市前後也都有類似的舉措,2014年阿里上市前,馬雲拿到了阿里2%的股權激勵。同年,京東上市前夕,劉強東同樣獲得董事會獎勵4%的公司股權,不僅在國內,國外同樣有這種模式,相比之下,雷軍的2%股權獎勵並不算高。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激勵政策無可厚非。作為企業的靈魂人物,創始人帶領企業完成一次次的轉型突破,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直到敲鍾的現場,可以說每一個創始人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創始人股權激勵除了財務層面的激勵以外,實際上更多的是對創始人創業精神和貢獻的一種認可。

成立九年,小米2018年營收1749億元,淨利潤高達136億元,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小米都可算得上是雷軍的成功之作。

這種成功,和金錢無關。

“不被理解”的小米不斷創新 不斷科普

作為一個“新興的物種”,小米的某些舉動在當時看來似是標新立異,但若是之後回首,會發現這家成立9年的企業始終有著自己的步調。

第一次科普“手機配置”概念,開始智能手機時代

2011年8月16號,北京798藝術區。

在座的人們都震驚於ppt上顯示的一個個參數,“4.3寸螢幕”“1930mAh電池”“GSM+WCDMA”,“雙核”“F2.4大光圈”……對當時而言晦澀難懂的手機配置被擺上了大螢幕,沒人知道那意味著什麽,更沒人能理解當時雷軍的用意。

那一天,小米1正式發布,定價1999。

從現在來看當下,當時恰巧卡在功能機和智能機的臨界時間節點。向左,功能機時代,諾基亞以及摩托羅拉稱雄;向右,智能機時代,整個手機市場基本被蘋果和三星這兩大品牌所壟斷,智能及售價普遍較高,一些低價智能機不是質量差就是硬體配置低。

一石激起千層浪,1999元的超低價買到的小米瞬間成為智能手機行業的一枚深水炸彈。

如今再來看當時小米頗具創新的M1發布會,不難發現彼時人們不以為意甚至議論紛紛的各項手機配置,也正是從那開始成為各個手機廠商新的比拚點。

正是因為小米手機,國產手機的銷售熱潮蜂擁而起。

自此,智能機開始真正下沉到三四五線、甚至更偏遠的地區,中國的移動化進程大大加快,互聯網手機的概念逐漸成型。

毫不客氣地說,在移動化普及的過程中,小米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性價比一直是小米身上的標簽,也是備受大眾認可的原因之一。

電影《無名之輩》上映時,有一句話讓很多人唏噓不已,“人這一生,終要和自己的平凡和解”。

但在性價比的方面,雷軍一直不曾妥協。2016年,正值小米轉型之年,同時國內手機存量市場近乎紅海。那一年,小米MIX發布,連聯合創始人都勸雷軍定一個高價,但雷軍堅持了緊貼成本定價。在2018年4月上市前夕,雷軍又給小米上了一道保險:宣布小米硬體綜合淨利率不超過5%,如有超出將全部返還消費者。

上市淨利“虧損”遭質疑 小米向大家科普什麽是“優先股”

上市時,小米曾遭受外界質疑,因為其上市財務報表顯示淨利潤為負。

小米港股IPO招股說明書顯示,小米2015年-2017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68億元、684億元、1146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6.27億元、4.92億元、-438.89億元。

小米CEO雷軍在上市發布會上解釋了招股書小米虧損的原因,他表示這是因為財務記账上的原因,實際情況是,小米是賺錢的,其2017年的淨利潤甚至一度達到54億元人民幣。

他表示,小米2017年收入1146億元,營收同比增速67.5%,這在全球也是新的世界紀錄。而這個增速,在全球大型公司裡面排名第二,在全部互聯網公司裡排名第一。

造成這種虧損的原因正是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會計處理所導致的。

在此需要作一下說明:優先股以公允價值計入負債只是一種會計處理方式,其造成的虧損也是一次性報表造成的,對公司的實際經營並不產生直接的影響。在IPO成功後,優先股即可轉換為普通股,账面虧損“消失”,不再計入報表,但這個過程中實際企業並未產生任何虧損,相反其更能證明企業的價值成長所在。

資本的故事需要考量,小米顯然是那個優等生。

透過洋洋灑灑的招股書,外界拋給小米第三次“不理解”,而這次是關乎商業模式:手機收入佔比70%,為什麽小米把自己定位成互聯網公司?

如果仔細剖析這家成立9年的公司,其實不難發現,它的商業模式是有跡可循的。

40歲生日當天,雷軍說過一句話,‘要順勢而為,不要逆勢而動’,他將小米的模式歸為鐵人三項創新商業模式,即“硬體+新零售+互聯網”,既有對過去的總結,更有對未來大勢的思考。

根據財報顯示,2018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16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2%。廣告收入達人民幣101億元,同比增長79.9%,海外互聯網服務、智能手機廣告、遊戲以及智能電視業務全線開花。

從某種程度來講,儘管現如今小米的互聯網收入在整體營收中佔比不大,但隨著小米各項業務的發展,互聯網服務將成為其未來變現的一大出口,手機、智能電視、小米盒子等硬體加持下,這項業務甚至將成為其市值的下一個支撐點。

而小米的“新零售”的重要體現,則是小米之家。

截止目前,小米之家的坪效已做到世界第二,僅次於蘋果。以線上的超高性價比的售價零售,同時輔以小米之家線下完善的服務,令消費者對產品有全方位的認知,這就是小米的新零售。

硬體、互聯網、新零售,三者相依相存,不斷賦予小米新的想象。

從最開始的硬體配置,到之後的商業模式,再到如今的“百萬年薪”烏龍事件,成立九年,小米在“誤解”中不斷前進。它不斷打破著原有的定義,賦予給人們新概念,實現自己的進化和迭代。

“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太差。”就像小米招股書中說的那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