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快看,心臟上趴了一隻章魚!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心臟還能長章魚,這是什麼操作?

心臟上竟然長出了章魚?

這次的精彩病例是由北京協和醫學院張奉春教授團隊發表在頂級期刊《EHJ》上的Case Report,一個關於心臟上長出章魚的故事。

病例簡介

患者女性,46歲,因體重減輕、疲勞和勞力性胸痛1年余前來就診,同時伴有左上肢無力和間歇性眩暈。追溯家族史無殊,否認吸煙史及其他慢性病史。

實驗室檢查提示高敏C-反應蛋白(CRP)升高(14.05 mg/L),紅細胞沉降率(ESR) 中度升高(43 mm/h);肌鈣蛋白(TnI)和自身免疫抗體陰性。心電圖(ECG)顯示ST段廣泛壓低,T波改變。

ECG顯示ST段廣泛壓低,T波改變

我們先簡單分析患者的主訴和現有檢查結果。

  • 癥狀和心電圖表現提示慢性和廣泛的心肌缺血和可能存在的體循環灌注不足,血沉和CRP升高則提示病因可能與炎症相關,心肌損傷標誌物不高暫時排除了心肌損傷或梗死。

  • 長期的疲憊感和體重減輕,提示惡病質或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可能。


  • 左上肢無力和間歇性眩暈,說明存在體循環灌注不足的情況,不對稱的上肢癥狀也是不能忽略的線索。


  • 最後,自身抗體顯示陰性或許對之後的鑒別診斷有幫助。

主診醫師接下來決定給這位女士行CTA檢查,評估冠脈情況。

CTA顯示左主乾(LM)、左前降支(LAD)、旋支(CX)和右冠狀動脈(RCA)多發冠脈瘤合併狹窄【圖B-D】,升主動脈擴張及左右冠狀竇間動脈瘤形成【圖D箭頭】

CTA這一掃,甚至看上去有些驚悚……CTA提示冠脈多發動脈瘤,升主動脈和冠脈三支都出現了不規則的擴張,簡直就像一隻章魚蟄伏在病人的心臟上,它的肌肉還特發達。

建模後的影像裡,章魚腿一趴,一節一節兒的,是冠狀動脈發生了廣泛擴張,這使得血流動力學受到影響,心肌血流灌注不足導致缺血,同時冠狀竇的動脈瘤也可能進一步加重心肌缺血,可以解釋患者的胸痛和ECG表現。

章魚腦袋也很大,是升主動脈出現了擴張,使得升主動脈彈性和順應性下降導致收縮壓下降,體循環灌注也出現不足,這似乎就足以解釋患者的大腦的短暫缺血表現了。

不過左上肢的不對稱癥狀還是很不自然,為啥隻累及左手,右手卻安然無恙呢?

抓章魚時間:「章魚」到底從何而來?

診斷到這裡,我們再來複個盤。患者,女性,40歲出頭,因體重減輕、疲勞和勞力性胸痛1年余前來就診,伴有左上肢無力和間歇性眩暈。冠脈和升主動脈形成動脈瘤和廣泛擴張,血沉和CRP升高則提示病因與炎症相關,長期的疲憊感和體重減輕提示有惡病質或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可能。

總結起來就是:40歲中國女性 +亞急性起病 + ESR/CRP升高 + 體重減輕 + 廣泛的冠脈和升主動脈受累 + 單純收縮壓降低不能解釋的左上肢不對稱癥狀,看到這裡,你的診斷是什麼呢?

A. 巨細胞動脈炎,常見於白人老年女性(幾乎全部>50歲),典型的大血管炎,最常累及顳動脈,出現觸痛、搏動減弱或結節,導致頭痛和咬肌、舌肌運動障礙。患者中年女性,病變未累及顳動脈且發病於50歲前,故暫不考慮。

B.白塞病常見於中東和亞洲青壯年,累及血管種類廣泛,主要以侵蝕小動脈、小靜脈及微血管為主,臨床典型表現為眼-口-生殖器三聯症,即反覆發作性口腔潰瘍、眼色素膜炎及生殖器潰瘍,患者主要為大血管癥狀,故暫不考慮。

C.川崎病常見於亞洲兒童,男性居多,屬於中等大血管炎,常常累及冠脈,存在5天以上的發熱和4項以上粘膜表現和或冠脈受累證據方可診斷。患者中年女性,雖然冠脈受累,但不存在粘膜表現和發熱,故排除。

D.大動脈炎,被稱為「東方美女病」,常見於亞洲女性,典型的大血管炎,常累及主動脈及其分支形成閉塞,導致四肢血壓差異或無脈症。患者為亞洲中年女性,冠脈和升主動脈受累,廣泛擴張和閉塞形成,伴有左上肢無力和間歇性眩暈,Bingo~

為了明確診斷,主診醫生繼續為病人安排了心臟磁共振和延遲釓劑增強顯像(LGE-MRI)和PET/CT,檢查顯示患者左室射血分數輕度降低(54%),室壁整體運動減弱,並發現動脈瘤中多發血栓(圖E箭頭),LGE-MRI示冠狀動脈壁(圖F,黑色箭頭)及心內膜下(圖F,白色尖頭)出現延遲釓顯像增強信號,提示血管炎症導致的纖維化形成。18-FDG-PET/CT也顯示升、胸主動脈、LM和LAD存在高攝取,進一步支持了大動脈炎(Takayasu)的診斷。


章魚終於抓到了,下一步該炭烤還是鐵板燒,怎麼治療呢?

Takayasu的主要治療方法是糖皮質激素。一般初始用藥為日劑量為45-60 mg的潑尼松,同時監測炎症指標(CRP和ESR)的動態變化,劑量可隨炎症指標的回落逐漸減少,而如果病情加重,則應該增加劑量。目前有ITAS2010評分可以幫助臨床醫生調整用藥[1]

除了糖皮質激素外,甲氨蝶呤、來氟米特、霉酚酸酯等免疫抑製劑也有用於治療Takayasu的報導。當糖皮質激素不敏感時可以作為替代葯使用。一旦病情進展發生不可逆的動脈狹窄或大動脈瘤,必要時需要進行外科乾預。

Takayasu的預後也相對良好,有研究顯示五年生存期可達到80%-90%[2][3]。患者最終接受了華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三聯治療,合併免疫抑製劑治療血管炎。隨訪3年無不良事件發生。[4]筆者小結

冠狀動脈的動脈瘤病因非常多樣,診斷時隻從動脈瘤本身出發常常很難查清具體病因。

在臨床工作中,作為專科醫生更需要具備對癥狀的細緻觀察,不死盯冠脈受累這個單一癥狀。試想如果主診醫師遺漏了這位患者的左上肢無力和炎症指標的升高,可能這隻患者心臟上蟄伏的章魚就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要去向何處了。

參考文獻:

[1]Indian Rheumatology Vasculitis (IRAVAS) group, et al.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Indian Takayasu Clinical Activity Score (ITAS2010). Rheumatology (Oxford). 2013 Oct;52(10):1795-801. Epub 2013 Apr 16.

[2]Hall S, et al. Takayasu arteritis. A study of 32 North American patients. Medicine (Baltimore). 1985;64(2):89.

[3]Ishikawa K. Natural history and classification of occlusive thromboaortopathy (Takayasu"s disease). Circulation. 1978;57(1):27.

[4]Peng L, et al. The octopus on a heart. Eur Heart J. 2019 Feb 14;40(7):635.

版權申明

本文轉載 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

征 稿

歡迎投稿到小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註明:【投稿】醫院+科室+姓名

來稿以word文檔形式,其他不予考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