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腫瘤的發生與預防-你問我答

原標題:腫瘤的發生與預防-你問我答

腫瘤是一種常見病,惡性腫瘤(癌症)被視為「人類第一殺手」。近年來,我國癌症的死亡佔總死亡原因的第二位。癌症發病年齡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發病日趨年輕化。那麼什麼是腫瘤,它的誘因是什麼,如何預防,我將以問答的形式為大家解答。

什麼是腫瘤?

人體某部位的細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使一個或幾個細胞的基因受到損傷產生突變,然後這些細胞不按人體需要不受人體控制地活躍地無限制地生長,這些瘋狂增長的細胞常常聚集成腫塊,即為腫瘤。它是非傳染性全身性的慢性疾病。

腫瘤可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生長緩慢,除在要害部位佔位有影響外,一般對健康和生命沒有危害,容易治癒。惡性腫瘤(癌症)生長迅速,與人體爭奪營養物質,產生有害代謝物,破壞人體正常器官組織結構,不及時治療可致命。

哪些因素與腫瘤發生相關?

致癌過程是機體的內在因素及外界因素聯合作用,人體基因改變並積累的多階段過程的結果。

1

外在因素

1.化學因素:有些化學試劑可直接致癌,有些在體內轉化後有致癌作用,主要通過局部改變基因序列而致癌。如:化工染料蘇丹紅,食品添加劑亞硝酸鹽,變質食品中的黃曲霉,燒焦食物中的苯並芘,汙水中的金屬(鎳、鉻、砷),裝修材料中的甲醛、苯等化學試劑。

2.物理因素:通常引起基因的斷裂或突變而致癌。如:電離輻射,紫外線,石棉纖維等。

3.生物因素:細菌、病毒及寄生物的感染也可致癌。如:可導致肝癌的B肝病毒和C肝病毒;可導致宮頸癌的人乳頭瘤病毒;可導致鼻咽癌的人皰疹病毒;可導致卡波氏肉瘤的愛滋病毒;可導致胃癌的幽門螺旋桿菌等。

4.生活方式:不合理的生活習慣也使腫瘤發生的概率增高。如:暴飲暴食,過量飲酒,吸煙,缺乏鍛煉,肥胖,不安全性行為,空氣汙染等。

2

內在因素

1.遺傳因素:基因突變導致某種抑癌基因缺失或失活。

2.內分泌因素:有些激素與腫瘤的發生相關。較為明確的有雌激素和催乳素與乳腺癌有關,雌激素還與子宮內膜癌有關。

3.免疫因素:免疫缺陷者易發生惡性腫瘤,如愛滋病患者,腎移植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的患者,發生腫瘤概率較高。

腫瘤如何預防?

部分腫瘤是可以預見的,當身體發出危險信號時,我們需要格外注意。

1.乳腺、頸部、皮膚和舌等身體表淺部位出現逐漸增大不可消退的腫塊。

2.乳頭溢乳或濕疹樣改變。

3.短期內體表的黑痣和疣色澤加深或變淺、迅速增大、脫毛、瘙癢、滲液和潰爛,特別是出現在足底、足指等經常摩擦的部位。

4.吞咽食物有哽咽感,胸骨後悶脹不適、疼痛以及食管內有異物感。

5.皮膚、黏膜有經久不癒合的潰瘍,有鱗屑、膿苔覆蓋。

6.飯後上腹脹痛,伴有消瘦、貧血

7.排便習慣改變,大便不成形、便中帶血或粘液、黑便。

8.持續性聲音嘶啞、乾咳、痰中帶血。

9.耳鳴、聽力減退,鼻咽分泌物帶血,頭痛。

10.月經期外或絕經後陰道不規則出血,特別是接觸性出血。

11.血尿,排尿不暢。

12.不明原因的進行性體重減輕。

大量研究證實,遺傳基因不能單獨誘發癌症,後天環境因素才是導致癌症發生的關鍵因素。環境因素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們阻斷那些明確的致癌因素,完全可以降低腫瘤的發病率。

1.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如不吃生冷、粗糙食物,不吃太硬、太燙、太辣食物。要細嚼慢咽,不要暴飲暴食。

2.改善飲食結構:食物多樣化,盡量以植物為主,少吃牛、羊、豬肉,多食用魚類、禽類,控制食鹽的攝入量,控制脂肪的攝入量。

3.改良食品加工方法,盡量少吃酸菜、鹹魚、醃肉、火腿、熏腸等醃製、熏烤、油炸食品,不吃變質食品,多吃生鮮食品。

4.保護環境,綠色出行,減少汙氣的排放。

5.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調整好生活節奏,保持心情舒暢。

6.定期複查和治療相關癌前疾病。

7.適當進行日光浴,避免在陽光下暴曬。

8.保持適當體重,BNI維持在18.5-26之間,22最標準。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例如體重60kg,身高1.65,則60/(1.65*1.65)=22。

9.每日適度運動,避免每日激烈運動,否則會損傷遺傳基因而致癌。如每日快走一小時,每周激烈運動一小時。

10.戒煙,也要避免吸二手煙;最好不要飲酒,每日限2兩。

參考文獻:

[1]肖景榕.生活習慣和飲食與胃癌發生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誌,2007,24(14):1854-1856.

[2]劉文蘇.惡性腫瘤誘發因素回顧與探討[J].科學大眾,2015,6:186.

[3]程時磊,張發斌,李斌.中國人群胃癌發病影響因素meta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6,12(1):1-5.

[4]穆麗娜,周學富等.飲綠茶降低吸煙、飲酒者消化系統癌發病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2003,24(3):192- 195.

[5]徐瑞華,薑文奇.臨床腫瘤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科普智囊團

作者:宋揚——吉林大學第二醫院藥品管理部

編輯:葯小師——合理用藥科普

初審:付秀娟——吉林大學第二醫院藥品管理部

終審:袁鎖中——「藥科普·益萬家」合理用藥科普評審委員會委員

本文為「藥科普·益萬家」合理用藥科普優秀稿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