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東升:長壽時代如何籌資?

  意見領袖|陳東升

  摘    要

  隨著老齡化的深入和長壽時代到來,老齡人口進一步增長,勞動人口減少,老年人扶養比將快速提升,國家財政壓力將持續增加,公共養老金和醫療保障體系也將長期承壓,預計個人將承擔更多醫療、養老的籌資壓力

  文|陳東升

  編者按:長壽人生籌資模式是長壽時代所有問題解決方案的基礎與核心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近年來居民養老意識不斷提高,人們自發為養老進行財務儲備的需求上升。這也預示著個人財富市場規模將持續增加,財富時代將伴隨長壽時代來臨。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正式頒布,這標誌著中國版的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個人養老金账戶即將實行。隨著政策的落地,個人在籌措養老資金、應對養老未來上亟待做出更長遠的安排,保險公司則在實踐中亟待探索最優籌資模式,還需要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在行業深轉型的大背景下開拓創新。

  本文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拓展了籌資概念的理論思想框架,提出在長壽時代下,最優籌資模式需要充分運用籌資兩大原理。

  當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全球共同的挑戰。隨著死亡率、生育率進一步降低,人均預期壽命延長,人口結構將從金字塔向“柱狀”收斂,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地進入長壽時代的新均衡階段,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將長期超過四分之一,百歲人生將成為可能。更大規模、壽命更長的老齡人口,必然帶來更多的醫療、養老需求,也給社會和個人的醫療、養老資金籌措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美國人口學家羅納德·李根據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數據,把人生的收入和支出畫成兩條線,它們看上去像一頂草帽。收入曲線呈現倒“U”形,在40歲-50歲達到收入的頂峰。而支出曲線變化則相對平緩,少年時期有較高的教育支出,其後的支出隨年齡先降後升,年老時有較多的養老和醫療支出。由於人一生的收入與支出分布不匹配,退休後的醫療、養老缺口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隨著長壽時代來臨,這一缺口還將不斷動態地擴大。傳統上,個人退休後的醫療、養老缺口通常由政府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企業的員工福利來進行補充和平滑。但是隨著老齡化的深入和長壽時代的到來,老齡人口進一步增長,勞動人口減少,老年人扶養比將快速提升,國家財政壓力將持續增加,公共養老金和醫療保障體系也將長期承壓,預計個人將承擔更多醫療、養老的籌資壓力。

  因此,個人需要尋找更有效率的籌資模式,以平衡長壽時代社會保障支出整體減少和不斷擴大的個人養老、醫療服務資金需求,彌合長壽時代下被放大的收支缺口。生命周期假說認為,理性的消費者總是要估算一生總收入,並根據其預期壽命合理安排不同生命階段用於消費和儲蓄的比例,以最大化一生的效用。本文將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入手,拓展籌資概念的理論思想框架。

  杠杆原理和複利原理

  籌資是為了實現特定目標進行資金規劃。例如,企業為了生產建設和經營活動籌措資金;家庭和個人則通常會為教育、養老、就醫等重大支出進行針對性的資金安排。後者的籌資又常以保險產品的形式落地,比如人們可以通過購買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來應對未來的養老和就醫支出。

  時空維度下的籌資邏輯就是利用杠杆原理和複利原理。杠杆原理主要是結合大數定律,在空間維度實現籌資。複利原理則是指通過長期穩定的投資產生資金指數級增長,從時間維度實現籌資。

  第一,在空間維度,籌資利用杠杆對抗個體風險,狹義的杠杆背後是大數定律的支撐。對於單個家庭或個人而言,疾病、意外屬於隨機風險,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但是通過特定的籌資安排,可以把個體隨機性的支出轉變為群體確定性的支出,實現風險分散、損失共擔。廣義來講,各類社會保障制度下國家和企業的共同繳費,按一定比例放大了個體的總體保障水準,也形成了空間意義上的籌資杠杆。

  第二,在時間維度,籌資利用複利效應積累財富。工作時期,人們將當期收入多於支出的結餘累積起來,用於應對未來的風險。在這一過程中,複利可以使得儲蓄資金實現指數級增長,更加充分地為未來籌資。很多人對複利的了解,來自對巴菲特成功投資的關注。巴菲特曾經用“滾雪球”比喻通過複利的長期作用實現巨大財富的積累。其實複利的本質是量變積累到了某個階段會產生質的飛躍,在長期積累的過程中展現力量。

  複利有一個很簡單的估算方法:72法則。養老金這類需要長期積累的資金通常會借助複利原理。假設養老金平均每年的投資回報率是8%,那基本上實現翻倍的回報大概需要9年(72除以8);如果年平均回報率是6%,則大概12年翻一番。

  實現複利需要注重“長、寬、高”。通過複利積累財富就像在水池裡蓄水,蓄水量取決於水池的長、寬、高,複利效應也取決於期限、本金投入和收益率三個要素。因此,為實現複利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盡可能拉長投資時間,比如盡早儲備或者推遲領取;二是提升投入水準,平滑當期消費;三是提高收益率,而且收益率波動不能太大。

  隨著中國老齡化不斷加速,醫療費用持續上漲的趨勢並未緩解,未來老年人收入和支出之間缺口可能會越來越大。然而,當前不論是時間還是空間維度的籌資方式和籌資渠道都還不夠豐富。有研究指出,中國社保體系還不夠完整和完善,社保體系保障水準較低,多渠道為養老和醫療籌措資金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對商業保險公司而言,巨大挑戰同時意味著更大的社會責任和市場機遇,需要廣泛、深度參與到為家庭和個人規劃全生命周期籌資的過程中,解決其收支缺口問題。尤其需要加大創新,將複利效應和大數定律進行充分融合,開發新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嚴峻的養老醫療需求。

  長壽時代下如何實現最優籌資?

  理論上看,長壽時代下的最優籌資模式需要充分運用籌資兩大原理,以應對逐漸擴大的養老收支缺口。而保險公司在實踐中探索最優籌資模式,還需要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在行業深轉型的大背景下開拓創新。

  美國傳統壽險錯失健康險、退休金市場發展機遇的歷史經驗值得借鑒。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美國壽險業發展的高峰。1950年美國壽險業金融資產一度接近總金融資產的15%,到1970年後該值下降到8%。在壽險業內部,傳統壽險產品保費收入佔壽險業保費的比重從1950年的76%,降低到2010年左右的18%,最近十年才提升到26%。而年金和意外及健康險在壽險業的佔比持續提升,分別從1950年的11%和12%,提升至2020年的43%和31%。

  同時,從美國整體的個人退休金市場和商業意外及健康險市場來看,壽險公司所佔份額一直在下降。其中在商業意外及健康險市場,2020年壽險公司僅佔16%,健康險公司佔84%;在個人退休金市場,到2020年壽險公司所佔份額僅為4%,主要被共同基金、證券和信託公司瓜分。核心原因是傳統壽險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功能逐漸變得單一,僅僅發揮壽險對衝遺產稅的作用,做家族財富傳承,失去了在健康險和退休金市場中的競爭地位。

  反觀美國健康險市場,則是通過與服務資源的深度結合,把握住了長壽社會下醫療費用的籌資需求,以凱撒醫療為代表形成了一套“支付+服務”相結合的閉環式經營模式,通過管理健康險公司的理賠支出來控制實體醫療機構的費用支出,成為管理式醫療模式的主導方,推動了健康保險市場和企業的高速增長。目前美國最大的壽險公司大都會人壽市值不到600億美元,而1974年才成立的聯合健康市值超過4000億美元。

  近年來,中國壽險業陷入增長困境,根本原因是粗放式的人海戰術模式走到盡頭,而產品同質化也加劇了行業過度競爭,整個行業都在尋找轉型出路。目前看主要有兩條:一是擁抱醫養,走“保險+服務”的道路;二是走專業化、精細化和績優的道路。泰康“保險+醫養”的商業模式,是這兩條道路的結合,是突破壽險業發展瓶頸的關鍵。

  “保險+醫養”的商業模式創新是長壽時代下,本土保險公司以市場化方式為個人與家庭提供的基於最優籌資方案的實踐成果。通過這一模式從時空維度將複利效應與杠杆效應的作用最大化,充分改進人生的收支曲線,幫助客戶收窄或消除退休後的收支缺口,享受高品質的退休生活。未來,保險公司還需要進一步探索醫療險和養老金融合的產品和服務,使得長壽閉環與健康閉環互動,讓幸福和長壽觸手可及。

  (作者為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編輯:袁滿、楊芮;本文刊於2022年9月19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題圖來源 | 視覺中國

  (本文作者介紹: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