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白露後,身體進入一個「祛濕期」:一「吃」、二「喝」、三「按」

白露後,身體進入一年中最後一個「祛濕期」:

進入秋天后,晝夜溫差明顯變大了,尤其是白露時節,是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期,氣溫波動可以達到10~15℃,降雨的頻率有增無減,空氣也依舊很潮濕。

如此一來,對於濕熱體質的人說,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之下,濕氣就會悄悄的進入我們的體內,或者會誘發身體的濕氣癥狀加劇。

此時,為了防止濕氣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困擾,一定要把握好這段時間,做好祛濕準備,才能保證我們秋冬少生病。

飲食上,每天吃一些「祛濕王」:

一、燕麥

燕麥是生活中人們常吃的一種天然的粗糧,經常吃燕麥片能起到養護心腦血管的作用。

同時,燕麥中的膳食纖維豐富,可以起到潤腸通便、祛濕排毒的功效,用來煮粥或者直接用牛奶沖泡味道都很好。

二、酸梅

酸梅經過浸泡加工,保留原始的營養,增添有益成分,更加的可口。

休閑時刻來上那麼一顆,讓你在吃的享受過程中排出濕氣,抓緊把你辦公室的零食換成酸梅吧。

三、生薑

薑是有很好的祛濕驅寒作用,醋泡薑不僅可以祛濕,還可以健脾胃。

脾胃不好的人,濕氣更容易入侵,每天吃一點,預防濕毒更健康,生薑宜早晨食用,以助陽氣升散。

四、蓮藕

蓮藕的利尿作用,能促進體內廢物快速排出來,凈化我們的血液。

將蓮藕打成汁,加一點蜂蜜調味直接飲用,也可以小火加溫,加一點糖,趁溫熱時喝。

生活中,每天喝一杯「祛濕水」:

祛濕水:生薑紅糖水

做法:生薑洗乾淨,切絲。鍋中加水,放入紅糖,大火燒開後,加入生薑絲,小火煎5分鐘即可。

功效:氣血雙補,活血化,不要太濃或太淡,有助於溫脾養氣。

祛濕水:玉米須茶

做法:取玉米須大約50g左右,用開水沖泡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喝了。

方解:玉米須性味甘平,有益肝、膽、腎等經脈的作用,並且有利水、促進體內多餘水分代謝的好處。

每天喝玉米須茶有涼血泄熱的功效,不僅能夠排出體內的濕熱之氣,還具有抗結石形成的作用,任何體質的人都可以喝。

祛濕水:烏草根砂仁茶

採用梔子、砂仁、甘草、陳皮、茯苓、藿香、紅豆、薏苡仁、冬瓜、白扁豆、佛手、葛根、桔梗、紅豆等食材製成烏草根砂仁茶。

二十多種食材搭配在一起,祛濕效果會更加好。

紅豆,健脾利濕、消腫解毒;薏苡仁,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淡竹葉以滲濕泄熱見長。

茯苓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等癥狀,具有顯著治療作用。

身體上,有四個」祛濕開關」:

一、曲池穴,泄濕排熱

取穴:曲池穴,完全屈肘時,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處。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指腹點揉該穴2-5分鐘,也可四指併攏拍打該穴至局部皮膚微紅為度。

功效:曲池穴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可以清利濕熱,調理大腸氣血,對「濕熱」引起的蕁麻疹、急性胃腸炎效果很好。

二、中脘穴,利濕健脾

取穴: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順時針揉按2-5分鐘。

功效: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均可取中脘為主進行調治。

三、足三裡,調脾化濕

取穴:足三裡,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按該穴5-8分鐘,至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足三裡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有疏風化濕、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的作用。

四、豐隆穴,祛濕化痰

取穴: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間關節點按該穴3分鐘,然後順時針揉按穴位約5分鐘。

功效: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主要穴位,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