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伏天祛濕好時節,妙招來伴把濕除!

到了夏天,有一些朋友常會有全身乏力、疲倦、甚至失眠心煩、口舌生瘡等癥狀,有的人以為自己是上火了,吃了一堆降火藥都不見好!這都是因為身體有濕而引起的。

夏天炎熱,常常讓人忽視了「濕氣」的存在,然而,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人,反而夏天特別多。夏季著涼感冒,都是因為濕氣纏身引起的!

為什麼夏季會濕氣重?

為什麼會濕氣重?有兩種說法:一是外濕,夏季的雨水多,空氣比較潮濕,容易導致人體外濕氣;二是內濕,這是因為體內脾虛造成的。

現代人生活在冬有暖氣夏有冷氣機的環境中,人體感覺舒適,身體卻受不住。夏天本該是出汗的季節,卻因為使用冷氣機,導致汗液揮發不出而淤積體內,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也就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

且在酷熱的季節,人們除了貪圖冷氣,還酷愛冷飲、冷盤,一杯冰鎮啤酒下肚,從裡到外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涼快」,已將濕邪深埋在體內,成為困擾健康的一大隱患。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去濕氣邪毒,刻不容緩!

1、按摩祛濕法

用中醫推經點穴的手法,秘製中藥,使藥效和熱效作用於人體激發人體正氣補充人體正能量,加速血液循環,增加代謝,將體內濕氣快速逼出體外。祖慈肩頸健康顧問提醒大家,平時也可以自己按摩4大祛濕穴位,有很好的祛濕效果。

根據中醫經絡腧穴的理論,按摩手足陽明經有清熱健脾作用,足太陰脾經有化濕健脾作用,因此不妨自行按摩這些經絡上的足三裡、陰陵泉、曲池等穴位,既健脾又去濕清熱,能改善以上癥狀,達到治病治本的目的。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它是治療消化系統病的常用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通俗地說,它能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可促進食慾,經常按摩它有健身強體的作用。

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有運中焦、化濕滯的功效,適當按摩,可以利小便,讓體內的濕邪從小便而出,從而有利於脾的氣機運行恢復。

曲池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有清熱作用。夏天按摩能清暑熱,可預防與治療中暑。

2、拔罐祛濕

拔罐對於身體的防濕祛濕有很好的療效,,祖慈肩頸祛濕閃罐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3、艾灸除濕

灸療也是傳統中醫手法之意,艾葉味苦性辛溫,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炙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祖慈肩頸溫敷慈艾療法,結合十多種草本配方,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及養生保健的作用,對夏季季除濕邪更是有他法所無法替代的良效。

艾灸灸用謝錫亮五度艾灸,謝錫亮五度灸灸具裡有紅外反射內罩,是選用穩定性較高的金屬材料,輕便耐高溫,它的弧形設計使在不同高度燃燒的艾條產生的近紅外線全部向下反射,下部側孔供新鮮空氣進入,為艾條燃燒提供氧氣,它的設計高度中,同外罩留有數毫米出煙口,以便溫度更加適合。在市場上的艾灸產品,做艾灸的時候,艾條燃燒產生的紅外線是向外直直發散的,作用於身體的紅外線極其少,五度艾灸是市場上唯一一款可以將紅外線反射聚集在穴位上的。

祛濕補元的配穴如下: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20~30分鐘。

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20~30分鐘。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

足三裡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20~30分鐘。

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20~30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20~30分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