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insideyuz | 『藝術家此在』:視覺、觸覺、聽覺、嗅覺

余德耀美術館當前展覽:“藝術家此在”囊括了超過30位中外藝術家的作品,分散在17個展示太空內,一同對當代最神聖的藝術原則提出疑問,探討“複製”的價值。而展覽中的展品,不僅可以使用視覺觀賞,更有可以觸碰,可以聽,甚至有散發迷の味道的作品。

視覺

Vision

第一個房間的作品同時充當著“入口”的角色——由藝術家卡普瓦妮・基萬帶來的《粉-藍》,以大面積全方位的熒光色將觀眾從日常世界迅速帶入了另一個維度中,而炫色燈光的背後卻是一定的社會問題:

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歷山大・肖斯博士開始研究顏色對人類精神狀態的作用,他發現了一種可以讓測試對象心率放緩、脈搏和呼吸頻率降低的粉色。1979年,西雅圖的海軍管教所就率先採用了這種顏色來噴塗牢房的牆壁,這種粉色以實施粉刷的兩位教官的名字命名——貝克-米勒粉紅。而《粉-藍》後半段的藍色走廊,也是基於一項色彩研究的結果。有些公共場所會在衛生間裡裝設藍色熒光燈,這是因為藍光能降低靜脈的可見度,從而阻止人們在此從靜脈注射藥物。

基萬將這些建築太空的顏色運用挪用至展廳,意在邀請每一個進入其中的觀眾切身體會並反思:這些顏色的“抑製作用”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那建築嘗試控制人們精神狀態和行為意識的做法,是防止問題出現,還是僅僅暫時地壓抑問題?

卡普瓦尼·基萬

《粉-藍》

2017

余德耀美術館展覽現場,2018

 

卡普瓦妮・基萬於1978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漢密爾頓,現於法國巴黎生活、工作。她在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主修人類學和比較宗教學,並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塞納河”項目中學習藝術。當基萬成為藝術家後,她的創作與她的學術背景密不可分。她擅用社會科學調查的方法,以大量歷史資訊和知識儲備為基礎,通過裝置、影像、雕塑、印刷品、行為藝術等多種創作形式來呈現她對人類文化的思考。而《粉-藍》正是卡普瓦妮・基萬基於她對19~20世紀社會衛生運動和醫院改革的持續研究而創作的作品。

 

建築太空內的心理學、社會學應用有其特定的目的性,而當它轉化為藝術作品時,基萬為這無處不在的建築與人的意識之間的關係賦予了新的解讀太空。作為“藝術家此在”的第一件作品,觀眾也能在其中充分感受到這個展覽所要探討的問題——複製、挪用並非照搬,它有其自身的創造性。在這個時代,對已有的事物進行新的解讀和創造全新事物,幾乎同樣重要。

觸覺

Tactus

如果說莫瑞吉奧·卡特蘭的《無題》讓你置身於1/6大小的西斯廷教堂,那麽轉身步入的下一個太空——《權力盥洗室/歐盟理事會》,則會讓你墜入位於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中的盥洗室,步入那些“大人物”的專屬私密太空。

《權力盥洗室/歐盟理事會》由丹麥藝術團體Superflex創作,Superflex對“挪用”的態度一向開放,與其說是在創作作品,不如說是在創造能夠介入社會的藝術項目。他們將自己的藝術實驗稱為“工具”(Tools),對當下經濟社會的結構組成和運行模式深感興趣,並致力於在此基礎上尋找新的可替代的模式。

Superflex

《權力盥洗室/歐盟理事會》

2018

余德耀美術館展覽現場,2018


“權力盥洗室”是Superflex於2004年開始的系列項目,前後複製了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大樓中的盥洗室、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盥洗室、摩根大通總部的盥洗室,以及本次展覽中展出的位於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中的盥洗室。這一系列的作品通過將權力機構的設施與大眾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錯置,引導人們思考原創與複製、排他性和包容性之間的關係,並最終指向權力與日常之間關係的思考。

雖然展廳內的盥洗室不能使用,但這樣的場景錯置是否讓你有所觸動呢?如果說杜尚在1917年將小便池搬入美術館,通過對現成物的“挪用”對藝術的內部體系發出質問,那麽Superflex將權力機構中的盥洗室挪用至大眾日常的公共場景中,則更進一步地鼓勵每一個參與者去思考社會內部的結構體系。

聽覺

Hearing

未觀其形,先聞其聲。在第12個房間內持續演出的《我曾曾曾祖母的歌(中國)》,其依據是藝術家拉格納·基亞爾坦松祖國冰島的傳統民歌《瓦森達羅薩之歌》,由羅薩所創作,融合了愛、家系、真實、文化與歌謠等元素。

拉格納·基亞爾坦松在他的表演實踐中融合了所有的藝術形式及其歷史——音樂、戲劇、文學、電影及視覺藝術皆在他的影像裝置、行為表演及繪畫中有所體現。偽裝和造勢成為藝術家傳達真摯情感並向觀眾獻上真實體驗的重要手段。

拉格納·基亞爾坦松

《我曾曾曾祖母的歌(中國)》

2018

余德耀美術館展覽現場,2018

《瓦森達羅薩之歌》的故事十分傳奇。創作者羅薩是個多情的女人,愛上了許多男人。她的初戀情人背叛她另攀豪門,她便為此創作了這首詩歌,從此源遠流長,而藝術家的曾曾曾祖父也曾是羅薩的情人。此表演藝術作品將於展覽期間持續演出,一名當地的女性表演者將扮演藝術家的曾曾曾祖母,每隔幾分鐘表演一次,持續的演出因此將創造出持續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張力。

嗅覺

Smell

藝術家溫·德爾維於1965年出生於比利時韋爾菲克,年少時喜歡畫畫,後來就讀於根特皇家藝術學院。他的創作媒介多樣,包括雕塑、繪畫、裝置、行為藝術等多種形式,常常在作品裡將傳統觀念裡的神聖與世俗、高級與低劣並置,極大地挑戰人們的已有認知。

雖然他常常宣稱“所有藝術都是無用的”,但是他在作品上花的力氣可不少,很多作品的完成都需要多門學科的知識和極高的技術水準支撐。而此次“藝術家此在”中展出的《泄殖腔5號》就是這樣一件作品,也是溫·德爾維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

溫·德爾維

《泄殖腔5號》

2006

余德耀美術館展覽現場,2018

“泄殖腔”是系列作品,每件作品在形式上均略有差異,但作品核心不變——複製消化系統,一端消耗食物,一端產生排泄物。在“泄殖腔”系列展出的過程中,有人會覺得它太過粗魯,而且展廳裡的味道讓人難以忍受;有人覺得這太浪費食物,並為那些還在挨餓的人群譴責藝術家;有人驚歎於機器的精細設計及最後成果的逼真程度;有人則對這一系列作品的識別符號印象深刻:每一件“泄殖腔”的展示符號各不相同,卻都能讓觀眾感到似曾相識,找到相對應的代表當今世界大規模生產和消費的品牌或文化符號——《泄殖腔5號》誕生於2006年,從作品的名字到作品背後偌大的白底黑字的告示牌所顯現的字元,都明顯挪用了當今某款奢侈品牌經典產品的商標。

觀看這件作品循序漸進的消耗和排泄過程時,人們不禁莞爾一笑——德爾維的諷刺直接而充滿技術含量;人生中,在美術館展廳裡期待排泄物的誕生,這樣的經歷又能有幾次呢?


溫·德爾維曾在一次影片採訪中笑著說道:“當我去讀藝術學校的時候,家人都說我是在浪費時間,現在我總算做了一件關於‘浪費’的藝術作品了。”

66cc4301c728bf2b3fa57413283e2a0.png

【購票就點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