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唐太宗與魏征真如看上去那麽和睦嗎?一件小事暴露了心機

眼見不一定為實。

我們看到的人和事,

通常只是別人想讓我們看到的。

比如你們看到的晶姐:

博學多才、美豔無雙,

其實真實的我,並不是這樣

又比如你們看到的唐太宗和魏征,

一個犯言直諫,一個虛心納諫,

還留下“以人為鏡”的美談,

但他們真實的關係是這樣嗎?

今天,

晶姐就來講講這對“鏡子君臣”的另一面

玄武門之變後,

弑兄逼宮的秦王成為了皇帝,

和歷代政變上位的皇帝一樣,

他即位後或者說即位前便在準備,

如何為自己洗白

太宗深知,篡位者天生道德劣勢,

一丁點毛病便會被無限放大。

只要被人抓住小辮子,

言官一罵街、史官一提筆,

自己一世罵名就跑不掉了,為此,

他制定了著名的三鏡計劃:

以銅為鏡,以史為鏡,以人為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是每天起來第一句,

先給自己打個氣的洗腦儀式。

他每天起床都會看著鏡子,時刻提醒自己,

一定要勤政愛民,別留辮子給別人。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更是自己樹立良好形象的學習手冊。

積極學習前輩經驗,

多快好省的為人民謀福祉,

同時從與人民作對的帝王身上

吸取教訓,避免踩雷。

其實有這兩面鏡子,

已經足夠成為一位明君了。

但這對太宗還不夠,

他還需要一面由人做成的鏡子。

這面鏡子可以為他的政變遮羞,

讓天下知道他哥哥昏庸無道他才取而代之;

這面鏡子可以為他搏來名聲,

讓群臣知道他李世民是位開明大度的君王。

他給自己選的這面“人鏡”——便是魏征

魏征是李建成麾下重臣,

曾堅定對抗李世民的人。

原諒並重用魏征,讓他好好活下去,

讓曾經的仇人,

見證自己為大唐開創萬盛基業,

是李世民洗白的最佳手段。

魏征恐怕也是知道太宗想法的,

但他沒有選擇反抗,

因為他也需要李世民做他的鏡子

要知道,歸順李世民之前,

魏征已經5次易主

這在“忠誠”,

幾乎是考驗賢臣唯一標準的古代,

是難以置信的。

呂布才“三姓家奴”就被噴的體無完膚,

魏征可是“五姓”…

若不想辦法扭轉自己的名聲,

如何面對人民群眾?

魏征需要一個平台,

來展現自己的忠貞為國,

太宗則需要對一個降將禮遇有加,

標明自己的仁愛。

兩個互相需要的人,

建立了一種互相掣肘的穩定對立。

於是,

我們看到了歷史上最和諧的一幕。

心系國民的魏征,

多次觸怒天顏,拚死上諫!

開明寬容的太宗,

將此前敵人奉為丞相,虛心納諫!

小到皇帝嫁女兒的聘禮,大到兩國征戰,

哪怕面對無理取鬧或明知是錯誤的建議,

太宗寧肯做出錯誤的決定也不願駁斥魏征。

兩人就這樣默契十足、你來我往,

權力的遊戲中翩翩起舞

這支舞蹈,隨著魏征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貞觀十七年,魏征病逝,

太宗親自為其撰寫墓志銘

並將其葬於離自己陵寢昭陵最近的地方。

正是這件事為導火索,

怒火中燒的太宗下令:

推倒魏征墓前的神道碑、磨毀碑文!

看起來太宗就是因為懷疑魏征,

參與謀反、舉薦奸臣,

所以推碑磨文”以泄憤。

但晶姐覺得,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

其一,

謀逆在歷朝歷代都是不可饒恕的大罪

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刨墳掘墓、

挫骨揚灰的先例,

如果太宗真的因為魏征參與謀反而整治他,

不可能僅僅是簡單的“推碑磨文”而已。

其二,魏征有沒有謀逆暫且不說,

我們來看看,

鐵定參與了謀反並且是主謀的侯君集。

根據史料記載,

太宗十分喜愛侯君集,謀反事發後,

為了不讓刀筆小吏侮辱侯君集,

太宗親自審問,

甚至在侯主動招供後,

太宗還為其開脫,想饒恕其罪行

最終迫於百官壓力不得已才殺了侯君集。

這說明什麽?

太宗並不覺得魏征舉薦的是奸臣,

而且謀逆主犯太宗都想赦免,

魏征一個大概率沒參與謀反的人,

太宗怎麽會怪他?

所以,

讓太宗對魏征怒火中燒的並不是謀反問題!

而是他偶然發現的一件“小事”,他發現:

魏征生前,

將自己一生犯言直諫的事跡整理成冊,

偷偷的送到了史官手裡

恰恰是這件“小事”,

是太宗最不能忍受的

要知道兩人原本是互為鏡子、

互相掣肘的平衡關係,

太宗通過魏征這面鏡子,

要告訴世人自己是個明君,

魏征通過太宗這面鏡子,

要告訴世人自己是忠臣。

但現在魏征妄圖偷偷打破這種平衡

會是什麽後果?

這就好比你本身底子不錯,

但你每次發自拍都會用美顏相機修下圖,

後來你成了網紅,

本想感謝一下美顏相機。

但美顏相機從後台,

把你所有的素顏照都發給了媒體,

告訴大家,你其實賊醜,

成網紅全是因為美顏相機。

還記得春秋五霸的齊桓公麽?

歷史上不都說齊桓公並無本事,

全靠管仲才讓齊國成就霸業?

而魏征將自己的諫言輯錄成冊交給史官,

後世是不是有理由認為:

唐太宗昏庸,

全靠魏征給他好意見才開創了貞觀之治

所以,怒火中燒的太宗才下令“推碑磨文”。

但歷史就是難以捉摸,

他會不時給我們線索,

讓我們腹黑猜忌;

也會在不經意間峰回路轉,充滿溫情

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高句麗,

戰鬥結果差強人意不說,

百姓叫苦不迭。

太宗在班師回朝的路上痛心疾首,

不禁感慨:

彼時的太宗,垂垂老矣

連年的征戰,百姓叫苦不迭

子孫後代忙於爭權暗鬥,

曾經出生入死的老哥們兒或老或死。

在那個悲痛的時刻,

後悔出兵征討高句麗的太宗,

再度想起了這個,

和他相愛相殺近一生的“宿敵”

哪怕當初我們只是互相利用,

即使後來他妄圖奪走我的名聲,

但那又有什麽關係呢?

我們互相為對方“裝”了一輩子的明君忠臣,

那我們不就是真的明君忠臣麽?

當初我氣憤之下推掉你的墓碑,

磨毀我親手為你寫就的碑文。

現在想來有什麽意義?

我多想你還在我身邊,

在我做處可能錯誤決定時,

站出來大聲說一句“我不同意”

貞觀十九年,

唐太宗禮祀魏征,複立碑紀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