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開國功臣到逆臣,侯君集的人生到底經歷了什麽?

文/高飛

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侯君集是較為特殊的一位。他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李世民對他也很信任,但是他又因謀反被治罪。曾受封陳國公,任吏部尚書和兵部尚書。然後卻密謀叛亂,甚至圖謀弑君,最後因罪被誅。行刑前,李世民曾對身邊大臣說:"以前國家尚未安定時,侯君集率軍平亂,於國家有大功。我想赦免其罪,各位公卿認為可行否?"大臣們對此堅決反對:"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請誅之以明大法。"

李世民無奈地感歎說:"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後,但見公遺像耳!"

從這段對話來看,李世民對侯君集並不是不信任。那為何侯君集會從功臣淪落為逆臣呢?他的人生到底經歷了些什麽?

01、開國功臣

侯君集是關中豳州人,出身官宦之家。從小喜歡騎射,是個不安分的人。隋末,天下大亂,李淵父子起兵爭天下,侯君集便投身到李世民的麾下。從此作為李世民的得力乾將征戰四方。作為李世民的心腹,侯君集也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舊唐書·侯君集傳》上說:"建成、元吉之誅也,君集之策居多。"

侯君集的軍事才能在李世民即位後通過兩場大的對外戰爭發揮到了頂點。

第一場大戰是征討吐谷渾的戰爭。這次戰爭的總指揮是李靖,侯君集只是負責指揮其中一路兵馬。《舊唐書·侯君集傳》記載,李靖與與薛萬均、李大亮負責從北路進攻,而侯君集與李道宗負責率軍從南路進攻。兩路大軍合圍吐谷渾。雖然侯君集不是總指揮,但是他在整個戰役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率領南路軍克服重重困難,追擊敵軍二千多裡地,先後於邏真谷、漢哭山、星宿川、柏海等大破伏允軍,斬獲頗豐。班師回朝後,李世民依功封賞,侯君集封陳國公,不久後又被任命為吏部尚書(貞觀十二年)。

此時,李世民即位已經十二年,大唐帝國日益繁榮。這時期的侯君集也表現出銳意進取的為官姿態。

何以見得?從一件小事就能看出。

侯君集是武將出身,功勞都是戰場上指揮拚殺得來的。他不像房玄齡、杜如晦等人是文臣,負責決策和謀劃。他文化水準不高。而禮部尚書主管國家官員的選拔、任命、稽考等,這些工作可不是靠武力能應對的。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便開始認真讀書,惡補自己的文化素質。經過一段時間的惡補,他的文化水準得到很大提高,"典選舉,定考課"這些吏部的重要工作都能靈活應對。作為武將,侯君集上馬能安天下,下馬能治國家,"出為將領、入參朝政",一時間被人們傳為佳話。

從這件事來看,當時的侯君集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大臣,正從一個能征善戰的武將轉變成治國理政的大臣。這是和平年代一個武將的必經之路。

第二場大戰是征討高昌國的戰爭。高昌就是今天的新疆吐魯番,當時的高昌王叫麹文泰。戰爭的起因是高昌國阻斷了西域與中原的商業往來,使大唐沒法和西域諸多做生意。這讓李世民很是惱火。決定派兵征討。這一次,侯君集是獨挑大梁,李世民任命他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唐軍征討高昌。對此,麹文泰不以為意,他說:"唐去我七千里,沙磧居其二千里,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安能致大軍乎!"(《資治通鑒》卷195)可見他仗著地理條件,十分輕敵。豈料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不但行軍速度異常快,而且戰鬥力超強。侯君集指揮軍隊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徑直攻入高昌複地,包圍高昌國首都。麹文泰看到黑壓壓的唐軍,急火攻心,一口氣不來死了。他的兒子麴智盛即位。麴智盛在抵抗無望的情況下,只好開門投降。侯君集征服高昌,獲三郡、五縣、二十二城,人口三萬多,馬四千多匹。

02、大功之後,牢獄隨之

侯君集滅了高昌國,確保西域同唐朝的商貿往來,開拓了唐朝的疆域,功勞巨大。可是,侯君集回朝後就被抓了起來。這是為什麽呢?

大功之後,牢獄隨之。這句話用在侯君集身上再貼切不過。侯君集回到長安,等待他的不是慶功宴,而是牢獄之災。

很多大臣上奏彈劾侯君集。

彈劾的事由,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一是侯君集私自處置俘虜。侯君集攻下高昌首都後,抓獲很多俘虜,對於戰俘的處理,他沒有上報朝廷,私自處理,"輒配沒無罪人"還把那些無罪的人隨意發配,把那些漂亮的女子充作奴婢。

二是侯君集私藏財物。攻破高昌都城後,他把重要的金銀財寶隱瞞不報,都裝進了自己的腰包。

上梁不正下梁歪,主帥屁股裡不乾淨,底下的自然就敢為非作歹。以上兩點直接導致了第三點,那就是軍紀渙散,放縱部下劫掠百姓。

以寬厚善待功臣的李世民看了大臣們的奏折後,也覺得侯君集太過分,不得不治了。侯君集因此被下獄。

經過審理,彈劾的事實都成立。就等唐太宗發話治罪了。這時,中書令岑文本上奏為侯君集求情。他說侯君集是功臣,又是大將,不能因為犯了小錯就加刑。他說:"記人之功,忘人之過,宜為君者也。"意思是讓唐太宗赦免他。

侯君集此時的問題,還沒有觸及到唐太宗的底線,他只是居功驕傲,貪財、縱容部下。一旦輕易將他殺了,會在功臣中引起議論,不利於國家的穩定。所以唐太宗便同意了岑文本的建議,赦免了侯君集。希望這次牢獄之災可以對他起到警醒作用。

03、侯君集的問題,是不懂自滿之道

如果侯君集吸取教訓,回到他以前那種銳意進取、積極為政的狀態,他的人生不會是後來的結果。在大唐的政壇上,他有可能成為一顆耀眼的星星。可惜,他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他出獄後,"志殊怏怏"(《舊唐書·侯君集傳》),整天覺得自己特委屈。認為是唐太宗有意整他。

貞觀十七年,和侯君集一樣同為開國功臣的張亮被任命為洛州都督。侯君集和張亮都被畫像凌煙閣。他們私交還不錯。臨行前,侯君集為張亮餞行。席間,侯君集問張亮:"朝廷把你外放,是誰從中作梗,排擠老兄?"

張亮以為他是在開玩笑,便說:"非公而誰!"(《資治通鑒》卷一九六),除了你還會有誰呢?

不料,侯君集卻一臉認真地說:"我平一國來,逢嗔如屋大,安能仰排……鬱鬱殊不聊生!公能反乎?與公反!"

聽了侯君集的話,張亮呵呵一笑,打了個馬虎眼給應付過去。侯君集離開後,張亮立即將剛才的話稟報唐太宗。

這不是出賣朋友嗎?張亮為什麽要這麽做?

其實,張亮的做法是對的。張亮作為侯君集的同事兼朋友,對侯君集的張狂和出獄後的怨怒不會不知。在他離京到地方任職的關頭,侯君集又說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他不得不三思。如果隱瞞不報,日後要是侯君集真的反了,張亮就無從洗刷自己的嫌疑了。還不如先下手,把情況報告給唐太宗。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侯君集在政治上並不成熟。這可能和他是武將出身有關。

唐太宗聽了張亮的話,也沒有表態,只是說他雖然和你講過大逆不道的話,但是並沒有謀反事實,暫時就不處理吧,看他以後的表現。

這個結果正是張亮想要的。一則他洗刷了嫌疑,二則是侯君集也沒有收到處理。如果以後侯君集果然反了,唐太宗還會加倍信任我。

侯君集果然反了。

侯君集這個人,最大的問題是欠缺政治水準,太貪,不懂得自滿之道。

貞觀中後期,立儲之爭漸漸露出端倪。魏王李泰深得大臣和皇帝青睞,太子李承乾時刻擔憂位置不保。所以他暗中結黨。此時看到侯君集對朝廷不滿,對皇帝不滿,便希望把這位開國功臣拉到自己的陣營裡。正好,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在東宮任職,是太子的人。李承乾便派賀蘭楚石暗中聯絡侯君集。

侯君集得到了這個信號後,第一反應是什麽?史書上說:"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釁以圖之,遂讚承乾陰圖不軌。"(《舊唐書·侯君集傳》)就是說,侯君集對李承乾的斤兩是清楚的,他知道李承乾成不了事。但是,這個愚蠢的太子正好可利用。這意圖就很明顯了,他自己想當皇帝啊!

這就是不懂"自滿之道"的表現。國家初定,政局穩當,社會逐漸繁榮,而且李世民又是深明大義的君主,開國功臣還有一大批,你想造反?不是自尋死路嗎?關鍵時刻,還是他老婆看的明白,他老婆見他每天心事重重,便說:"公,國之大臣,何為乃耳?必當有故。若有不善之事,辜負國家,宜自歸罪,首領可全。"但是侯君集並不聽。

04、吾為卿不複上凌煙閣

李承乾做事不秘,謀反事洩露。侯君集也被暴露。當初在李承乾和侯君集之間搭橋的是侯君集女婿,事發後,第一個向朝廷舉報侯君集的也是他。

侯君集被抓,下獄。唐太宗聽完匯報,非常心痛。他親自來到牢房,對侯君集說:我不想讓那些刀筆吏羞辱你,所以親自來審問。

侯君集無言以對。

曾經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君臣,竟以這種方式訣別,令人惋惜。

朝廷上,唐太宗想赦免侯君集,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給他講話。因為他觸犯了底線。謀反是重罪,十惡不赦的。皇帝可以念舊情,但是大臣們可都是看得清楚的。誰敢再為他請求?

臨刑前,他說:"君集豈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嘗為將,破滅二國,頗有微功。為言於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

唐太宗聽了,點頭同意不殺他妻子和兒子,讓他們給他守靈。

看著侯君集遠去的背影,唐太宗哀歎說:"吾為卿,不複上凌煙閣矣。" (《封氏聞見記》)

05、侯君集在凌煙閣畫像後來如何?

凌煙閣的畫像是貞觀十七年畫就的,侯君集也是在這一年伏誅的。從唐太宗"吾為卿,不複上凌煙閣矣。"這句話來看,侯君集伏誅時,畫像已成。按照常理,侯君集犯了謀反罪,畫像自然不能再掛在凌煙閣。但是唐太宗並沒有下令將畫像撤掉。這足見唐太宗的寬明大度。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很難做到的。

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中宗時期,李顯遊凌煙閣,"見君集之像有半塗之傳",(左右)雲:"君集誅後,將至塗之,太宗念其功而止。"

由此可見,唐太宗後,唐朝的皇帝們也沒有給侯君集算舊账,將他的畫像撤銷,他的一半畫像就這樣靜靜地掛著,看著唐帝國的興衰。

參考資料:

1、《舊唐書》侯君集傳

2、《新唐書》侯君集傳

3、《資治通鑒》

4、《封氏聞見記》

5、張曉雄《論凌煙閣功臣畫像與功臣個人的命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