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東坡最冷門的一首奇詩,大多數人都沒讀過

蘇東坡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全才,詩詞文賦書法繪畫樣樣精通,且成就都很高。而蘇東坡的性情為人實際上頗為不拘一格,平日裡幽默風趣口無遮攔,時常語帶嘲諷地調侃友人和同僚。幽默風趣、不拘一格的性情,在蘇東坡的詩詞中多有體現

譬如對他的忘年之交張先,便以“一樹梨花壓海棠”加以調侃,嘲諷張先白發蒼蒼還禍害青春少女。再如蘇東坡在杭州審一個和尚殺妓女的案子,結案後將案件寫成了一首《踏莎行》作為判詞,頗為戲劇化!

一方面,這類詩詞是蘇東坡性格情感的表現,另一方面則融入了蘇東坡對詩詞寫作手法的創新。譬如下面這首詩,便是蘇東坡晚年所作的一首奇詩,其中蘊含佛家禪理:

廬山煙雨

北宋·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是蘇東坡晚年臨終前寫給小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當時蘇過受朝廷任命將前往中山府任通判,而此時的蘇東坡恰好結束了被貶謫海南的生活,踏上回京之途。一生消磨,再無慷慨壯志,於是寫下這首禪詩希望兒子能夠對人生有所禪悟。

詩的大意很簡單: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都是世間美麗壯觀之景,沒去見識過自然向往不已、遺憾終身。而後兩句卻驀然一轉,當真正去看過了廬山煙雨錢塘江潮,卻沒有什麽特別的了,廬山煙雨也就那樣的煙雨、錢塘江的潮也就那樣的潮!

這首最奇特之處便在於第一句與最後一。句完全相同,仿佛回到原點,但卻又非回文。實際上這樣的寫法形式恰好符合所蘊含的禪理。未曾見識之時,遺恨不已;而初次見識,所見的不過是萬事表象;等到見識過了,超越表象,方才進入禪意,所見的已不是廬山煙雨浙江潮,而是佛、是禪、是若有若無的感悟頓悟!

蘇東坡入仕之時躊躇滿志,一心想做到“致君堯舜上”,然而現實屢屢打擊他,大江南北縱橫東西處處留下了他被貶謫的足跡,一次比一次遠,直到惠州、直到孤島海南。而當他被從海南召回時已是風燭之年,壯志消磨。蘇東坡只能將一生的人生感悟、佛理禪機盡皆寄於此詩之中,希望小兒子蘇過能夠有所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