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軾一首古詩,形象的說明了“當局者迷”的哲學意蘊

泱泱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歷史,給世界人類文化時代來了豐富的內容。中華民族獨特的歷史感悟,也形成了很多在今天耳熟能詳的詞語,其中蘊含的豐富哲理,都是中華民族對這個社會體驗的直接反映。

比如今天我們說“當局者迷,監視者清”就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哲學理論,而且這種哲學意蘊還曾經出現在詩詞當中。畢竟詩詞的文學屬性和哲理的深刻屬性相結合,會更加豐富我們的人生體驗和人生感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古詩就是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關於這首古詩,我們很早就背誦過去了。其中的字詞用語非常簡單,所表達的哲學意蘊看似容易理解,但我們很多時候去也並不能跳出這個圈子來看待。

蘇軾的這首古詩,最精彩的就是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為什麽沒有辦法看到廬山的整體面目,乃是因為詩人自己就在這座山中。化用今天我們的話來講,那就是當局者迷。唯有跳出這個圈子以後,站在距離廬山更遠的地方,我們才能看得出廬山究竟是什麽樣子的存在。

前兩句古詩寫的是廬山各個角度的各個側面的景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一個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有差別。橫著去看廬山就像是一道道山嶺,側著去看卻又好像有一個主峰立在眼前。後面的詩句則是進一步解釋了這種現象的存在,距離廬山或遠或近或高或低。目光所及之處,廬山帶給人的感受都不相同。目光所及之處所看到的廬山景象,也存在差別。

但無論是前兩句那樣去看,還是無論是其他一種方式,都不能得出廬山真面目究竟如何。為什麽會帶來這樣的結果?那是因為詩人自己就在廬山之中,詩人自己就成為了廬山景色中的一部分。身在其中,如何能夠真正的評價,這座山是什麽樣子的呢?

那想要得到廬山全部的面貌,就需要借助其它的目光,其它的視角。從這個層次上來講,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不是沒有道理的。包括詩人在內很多人登上廬山,都不見得能夠看到它的全貌。都如同盲人摸象一般,站在各自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是外來的和尚相對而言能夠站在監視者的角度,至少能夠更客觀地反映出廬山的真實面貌。

蘇軾的這首古詩有哲理之思。也代表了宋詩創作的一種傾向,那就是其中的理趣美。相比唐詩當中追求意境塑造,追求情感的抒發。宋代古詩可以發展和開拓的空間太小。只能是劍走偏鋒,在理趣上多有追求。

蘇軾這首詩看似簡單,很小的時候我們就都接觸過,但是其背後的意蘊,恐怕會讓我們受用一生。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