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元起投的時代來了!更多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正在路上

中新經緯客戶端月7月8日電 (魏薇)1元起投、可投資股市、淨值化管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新產品正在路上。近日,中銀理財正式開業,這是繼工行、建行、交通銀行之後第四家國有銀行的理財子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近期已有11家銀行獲批開辦銀行理財子公司,32家銀行正在申請設立理財子公司。業界和普通投資者期待已久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終於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目前已開業的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都發行了哪些產品?新推出的理財產品和之前相比有哪些變化?又將對銀行的資管業務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盤點:理財子公司產品5大亮點

中新經緯客戶端查詢已經開業的四大銀行理財子公司發現,目前工銀理財、交銀理財均已發布了新的理財產品。從這兩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或許可以初步看到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形態。

中新經緯客戶端在中國工商銀行官網看到,在“理財”頁面中已經出現“子公司理財”這一欄,不過目前該選項下並未展示產品。工行相關工作人員透露,作為首家開業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開業之初便發布了6款新理財產品。

在交通銀行官網“理財產品”頁面,中新經緯客戶端同樣發現3款新理財產品,其發行機構為交銀理財有限公司。

1、起投金額低至1元

與之前動輒萬元投資起點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起投點降低,最低至1元。

中新經緯客戶端發現,工銀理財首批推出的6款理財產品中,5款產品認購起點金額為1元,還有1款認購起點金額為1萬元。相較於之前的理財產品,認購起點大幅降低。交銀理財的3款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均為1元起。低投資起點也就意味著更多投資者可以購買到該產品。

工銀理財6款理財產品 數據來源:中國工商銀行官網 中新經緯魏薇 製圖

交銀理財3款理財產品 數據來源:交通銀行官網 中新經緯魏薇 製圖

2、理財期限長

中新經緯客戶端注意到,工銀理財和交銀理財發布的產品中,僅有1款為每日可贖回,其他產品投資期限都比較長,最短封閉期為1年,最長的產品期限為5年。

業內人士認為,理財新產品設置較長期限或是由於淨值型產品的波動較大,若期限較短,或導致客戶頻繁贖回,不利於資產淨值管理。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2019國際貨幣論壇上談到,因為資管新規對期限錯配有很強要求,所以未來一些保障性的產品、期限更長的產品可能會更多。這也表明,未來風險上可能會出現更加多元化的產品形態,期限形態上也可能會更長。

3、風險中等

銀行理財的風險等級共分為五級,從一級到五級,風險水準由低到高。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以一級、二級為主。

根據產品說明書,工銀理財首期發布的6款產品中,5款產品的風險等級為三級,也就是不保本、有一定可能虧損。交銀理財3款產品中,2款產品風險等級為三級,僅有1款風險等級為二級。由此也可以看出,銀行理財子公司在風險偏好上,或許比從前的理財產品更高。

4、產品收益率變為業績比較基準

投資者更關心的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日前,普益財富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382家銀行共發行了8329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淨值型產品)。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12%,較上期下降0.01百分點。

而在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產品中,預期收益率的表述已經變為“業績比較基準”,熟悉基金的投資人對此或許並不陌生,“業績比較基準”僅能作為一個收益率的參考值。

交銀理財的產品說明書中寫道,該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本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或管理人對本產品進行的收益承諾。業績比較基準是用於確定管理人是否收取超額業績報酬,投資者所能獲得的最終收益以管理人實際支付的為準。

工銀理財推出的6款產品中,其中3款業績比較基準是4.5%,還有一個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達5%。而交銀理財的理財產品中,2款業績比較基準較低,為0.1%-0.5%。

5、產品淨值化

事實上,長期以來,銀行以發行預期收益型產品為主,大量採用滾動發行的運作模式,信息披露不透明,普遍存在“剛性兌付”的現象。

中新經緯客戶端查閱產品說明書發現,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新理財產品均為淨值型產品,產品成立日部門淨值為1。這也和購買基金產品類似,銀行理財不再是“保本理財”,而可能在淨值上下波動。

挑戰:平穩處理好存量理財產品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各大銀行要在2020年底前處置完存量理財產品,現在距離上述時間要求,僅剩下一年半。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8年4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整體規模內,並有序壓縮遞減,防止過渡期結束時出現斷崖效應。過渡期結束後,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按照《意見》進行全面規範(因子公司尚未成立而達不到第三方獨立託管要求的情形除外),金融機構不得再發行或存續違反《意見》規定的資管產品。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專訪時表示,銀行原來的非標資產和表外資產有兩個去處,一是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要把這部分存量轉到理財子公司裡,二是沒有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需要把表外轉入表內,表內非標進行壓縮。

“按照規定設有三年的過渡期,現在時間還剩下一年半,有點緊張。”趙錫軍分析到,關鍵就是要把資金池和資產池脫鉤,錯配的要把它理順。如果騰挪余地足夠大,應當可以很快完成,估計大型銀行都沒有問題,因為它有很多的騰挪空間,但是中小銀行就很難說了。7月6日,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表示,城市商業銀行的理財子公司設立工作已經起步,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等也在積極推進,這或許意味著這些中小銀行、城商行也可以把表外移到理財子公司。

工銀理財相關負責人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現在工行正在逐步轉型過渡,工銀理財成立以來,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子公司產品規模約4000億元。工行去年已經開始布局,按照資管新規要求進行產品改造,產品改造和新布局在同步進行。

機遇:著力打造投研能力和科技能力

隨著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大資管行業進入變革時期,銀行理財子公司不僅面對自身如何轉型的問題,在外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如何突出重圍、實現發展,也是銀行理財子公司需要進一步思考的。

曾剛指出,理財子公司的一個突破點是在互聯網。互聯網實際上代表了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過去一段時間,不光是理財產品,整個銀行的業務都在線上化。現在銀行離櫃率非常高,個別上市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重心也在往手機端遷移。為了適應趨勢,理財產品、傳統的信貸業務也都在線上化。所以,銀行理財子公司也要充分利用好這一突破點,在銷售方面更加多元化、線上化。

“運營模式的創新,其實才是真正重要的。”曾剛進一步表示,從餘額寶的成功可以看到,並不是它的絕對收益有多高,而是它的運營模式和以往不同,所以銀行理財子公司除了打造投研能力以外,還需大力打造科技能力。

平安銀行總行資產管理部副總裁賈志敏認為,資產管理機構需要從渠道、產品、投研、科技和文化五個方面打造核心競爭力。其中,在渠道和產品方面,要發揮銀行在渠道端的優勢,建立產品創新和產品創設的快速反應機制;在投研方面,建立大類資產配置和類屬資產研究協同的投研體系;在文化方面,加快信貸文化向投研文化的轉型,建立極度開放、極度透明的學習型組織;科技方面,打造基於頂層設計和迭代的科技體系。(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部門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