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資管來“搶人”,公募基金優勢還在嗎?

近期,銀行資管子公司從公募基金“挖人”的消息受到市場關注。由於銀行理財的淨值化轉型對標公募基金,而公募投研能力相對優秀,公募投資經理成為銀行資管最青睞的人才。

資管新規鼓勵各類型資管機構推出淨值化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銀行可以設立獨立資管子公司,發行淨值型資管產品。以往雖然可以依靠牌照優勢“躺著掙錢”, “剛兌”意味明顯,隱含局部乃至系統性風險。新規使得銀行布局淨值型產品的主動管理意願“被動”上升。

第一批十餘家銀行資管子公司已經申報,落地只是時間問題。但對於銀行來說,這裡有一個產品線上的適應過程,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問題。因而,近來不少銀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挖角”公募人才尤其是基金經理的動作已經開始。

公募基金20年來一直都在做淨值型產品,不存在剛性兌付概念,這早已被機構與普通基民所接受。更為重要的是,公募基金的體系設計、法律構架方面立足點較高,其人才優勢、制度優勢、平台優勢、長期業績、以價值投資為核心的投資理念等,經過20年來的發展贏得了社會肯定。

巨集觀來看,公募基金經過長期的規範運作,樹立了自身在資管領域不可忽視的“江湖”地位,具有一定先發優勢。可是,從管道、資金、客戶等方面去比較,大部分公募基金在銀行資管子公司面前,幾無還手之力。

老百姓走進銀行的那一刻起,對銀行的信任便擺在了第一位,銀行首推自然也是自己資管子公司的產品。一些風險等級與收益率差別不會太大的產品,應該是銀行資管子公司“近水樓台先得月”。

因而,公募基金可能正在面臨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衝擊。畢竟對於個人客戶來說,對銀行的信任天然強於公募,遑論很多投資者連區分公募與社會上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各類“基金”都有困難。並且,習慣銀行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的個人客戶,在波動頻繁的淨值化產品面前,接受度顯然不如見慣“大風大浪”的基民。

資產管理說到底,還是靠人來管理,並且管理的是別人的錢,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管理人的能力與品性。長久以來,人才優勢是公募基金整個輕資產行業和單個公司的核心優勢所在,成熟的市場化的薪資福利體系,完備的職位崗位上升通道,是公募基金當前能夠領先的身位所在。

這些20年來積累的身位能夠領先多久,基金經理能否被挖得動,要取決於銀行資管子公司自身的努力,否則對於公募基金行業來說,可能也就是又多了幾家銀行系基金公司“而已”的影響。

不過,對於銀行客戶或者基民來說,這種競爭格局的出現再好不過。一方面,唯有真正擁有投資管理能力的資管機構才會脫穎而出。另一方面,代客理財領域的競爭越激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受託文化才更容易被管理人銘記。

□蔣光祥(財經評論人) 編輯 王宇 校對 李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