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習中醫的一點心得

學習中醫的一點心得

新年的第一次寫文章,回憶了當年跟診時一個師父教導的話,有感而發,書寫一下自己對學習中醫的一些心得。

中醫是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通過中藥、針灸、推拿等方法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

學習中醫,首先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我們必須要明白,中醫不是一個單純的獨立的醫療體系,它是在吸收融合了自兩周春秋先秦文化以來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裡面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一字一句,無一不是傳統文化與醫學相結合的完美典範。理解了時代的背景,讀起中醫著作就會感到很輕鬆了。

中醫的學習,一般來講分為兩個途徑,一是從源到流,二是從流到源。前者必須從經典著作入手,深入研究學習【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如果是自學的話,會有很大的難度,必須具備一定的古文基礎,如果能有名師指點,則會事半功倍。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有計劃的涉獵一些後世醫家的著作,如【脈經】,【針灸甲乙經】【千金方】,【外台秘要】,【脾胃論】,【丹溪心法】,【針灸大成】,【臨證指南醫案】,【四聖心源】等,可以說在對中醫的學習上會有一個飛躍。後者正與此相反,先學習一些古代醫家的中醫入門著作,如臨證當學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醫學實在易】,程國彭的【醫學心悟】,脈學以李時珍【瀕湖脈學】為主,中藥學參以【珍珠囊藥性賦】,徐靈胎【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較好。熟悉了這些,再研究學習經典著作,就會得心應手,在臨證的時候有根有據,不致孟浪。

感謝當年老師指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