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經中醫李文友:名老中醫診療經驗智能化傳承,將真正解放名老中醫生產力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與《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並稱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陰陽五行學說」即出自《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所著,也有觀點認為《黃帝內經》成書於西漢,作者非一人,這些均已無從考證。

今天可以確知的是,《黃帝內經》基於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臨床實踐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奠定了中醫關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的認識基礎。

兩千多年來,中醫憑藉「辨證論治」的古老方式守護著國人的健康。然而,工業革命之後,基於科學理論框架建立的現代西方醫學逐步取代了中醫。

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論中國》中所說,一百多年前,船堅炮利之下的東西方文化碰撞,改變的不只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結構,還有國人眼中的世界秩序。這其中自然包括對生命和健康的管理方式,人們傾向於認為西醫是科學的診療手段。

但中醫並未泯滅。據統計,我國每年中醫門診接診患者5億人次,約為西醫門診人次數的1/4,體量並不小。而國家層面的重視,讓中醫傳承和發展能夠得到保障。

自本世紀初開始,自國醫大師、全國名老中醫、省級名老中醫直至基層名老中醫的各個層級的名老中醫工作室在全國各地的公立醫院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成為中醫傳承和創新的重要載體。

建國以來,我國各地陸續建立起了中醫藥大學,用與西醫相似的標準化流程批量培養中醫醫師。然而,中醫有其獨特的屬性。中醫講究「天、地、人」合一,數千年來,依託當地的氣候、人文,中醫被劃分為條塊分明的不同流派,從而標準劃一的學院教育並不完全適合中醫的傳承。

名老中醫工作室的出現正是為了保護和傳承中醫。名老中醫工作室採用「師帶徒」的方式培養中醫醫師,確保名老中醫診療經驗得以完整保留。

「傳統的『師帶徒』方式效率很低,而且區域性、層次性極強,不但數量滿足不了需求,橫向和縱向流動也很差。」大經中醫創始人、知名中醫媒體人李文友認為,真正能夠解放名老中醫生產力的技術方案是人工智慧。

大經中醫成立於2016年,致力於以智能化的方式將名老中醫的診療經驗記錄和傳承,目前已經將60餘位國家級、省級名老中醫的200餘種優勢病種的診療思路接入平台,與江蘇省中醫院、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建立了合作關係。

近日,動脈網對李文友進行了專訪,李文友向動脈網講述了他關於「AI+中醫」的獨到見解。李文友認為:

1、現成的、脫胎於現有醫療體系的、符合AI演算法要求的中醫診療大數據是不存在的,需要創造一種技術平台和商業機制去獲取;

2、名老中醫十分樂意擁抱AI技術;

3、「AI+小中醫」可以略等於名老中醫,AI技術讓小中醫得以開出大師級處方;

4、只有「AI+小中醫」,才能真正解放名老中醫的生產力,而互聯網給醫療做不到這一點;

5、名老中醫診療經驗的智能化傳承,可以成為「師帶徒」方式的有益補充;

6、中醫可能不是一門好的科學,卻是好的醫學。

大數據思維下的中醫傳承:搭建用戶友好的智能平台,提取診療思維鏈

李文友認為,名老中醫的診療經驗是中醫最寶貴的知識資產。常規的中醫智能化方案是從現有的診療數據中提取,而國內醫療機構資訊化建設起步較晚,尤其是中醫診療,完整、準確的診療數據非常有限。但是,數據是AI技術的命脈,所以很多中醫智能化方案都夭折了。

大經中醫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所做的是為名老中醫工作室搭建智能化平台。在智能化平台搭建之前,李文友和他的團隊進行過深度調研,對名老中醫進行訪談,認真了解其工作室建設需求。「我們的優勢是,我們懂中醫。」在李文友看來,中醫智能化最難的不是AI演算法設計,而是將中醫與AI相融合。

李文友的團隊能夠與名老中醫進行有效對話,緊扣臨床實際,探明對方在行醫過程中尚未滿足的需求,並在此基礎上架構智能化平台。

李文友將中醫診療的邏輯概括為病-證-機-法-方-葯。病,即患者所患疾病;證,即癥狀、體征等證候;機,即病機,中醫所謂的辯證,就是辨中醫的病機,與疾病的病位、病性等相關;法,就是根據辯證結果確立的治法;方,即處方;葯,即構成處方的具體藥物。名老中醫對「病-證-機-法-方-葯」的判斷、認識和處置,構成了中醫診療思維鏈。

基於上面的工作,大經中醫提煉出診療數據智能化記錄、診療數據統計分析、內嵌診療大數據挖掘演算法包、中醫知識庫服務等幾大功能,並將其集成到大經中醫名老中醫經驗智能化傳承系統中,不僅大大提高了診療工作的效率,更是隨著真實醫案的不斷積累和機器學習的精進,使得系統的醫、教、研性能大幅度提升,成為名老中醫工作室建設的有力工具。

精準對接名老中醫診療需求的智能化平台可以解決數據接入的問題。數據接入後的另一個問題是智能化辯證演算法,如前文所述,中醫流派條塊分明,不同的流派之間觀點甚至會相左。

例如,丹溪學派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主張滋補養陰;而攻邪派則認為「邪留傷正」,主張發汗、嘔吐、泄下三法。如果強行按病種將名老中醫辯證思路統一,無疑會出現混亂。

對此,李文友的解決方案是按照不同名老中醫的思路分別提取診療思維鏈,完整記錄患者體征、癥狀和名老中醫的辨癥結論及處方。在應用端(臨床輔助決策系統),系統會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生活區域等個體情況將名老中醫診療方案進行排序後,推薦給小中醫輔助診療。

完成數據採集後,即進入應用端的設計。李文友告訴動脈網,大經中醫的應用端用戶有2類,一類是三甲醫院中醫科的年輕醫師,是為「複製」,另一類是基層醫療機構的中醫師,是為「下沉」。

大經中醫產品示意圖 圖片由大經中醫提供

李文友指出,即使是在公立三甲醫院,名老中醫的資源也非常有限,而「師帶徒」的傳承方式效率低下。

三甲醫院中醫科的年輕醫師所能獲得的名老中醫幫助其實很少,大經中醫智能化平台的臨床輔助決策功能能夠讓年輕醫師在臨床真實的診療工作中應用名老中醫的經驗。

接診後,年輕醫師按照系統的提示進行中醫四診,並將四診數據輸入大經中醫智能化平台,系統會模擬名老中醫的思維進行辨證論治,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自動篩選出最適宜的2-4條治療方案供年輕醫師借鑒。

李文友告訴動脈網,由於大經中醫平台上線僅2年時間,積累的醫案數量尚有限,所以系統尚不能精確推送唯一的最適合患者個體情況的治療方案。未來,當平台學習足夠多醫案後,輔助決策功能將成為真正的、高水準的智慧中醫。

基層醫療機構中醫師接入大經中醫臨床輔助決策系統的方式與三甲醫院中醫科年輕醫師相同。李文友認為,隨著分級診療的深入,智能化的決策輔助對基層醫生很有必要,市場需求也很可觀。

數字化:打開「黑箱」,質疑中醫療效並無必要

近年來,由於中醫診療市場的混亂,中醫療效廣受詬病。有人認為,中醫診療沒有明文指南,中醫藥品上市前沒有臨床試驗,中醫不值得信任。但李文友對中醫的態度很樂觀,他認為用現代科學的思維框架來衡量一門自成體系的古老學問,結論往往有失偏頗。

李文友相信,中醫經方在數千年來接受了無數次真實世界臨床試驗,療效毋庸置疑。中醫真正的缺陷在於不透明,一方面,中醫的療效不透明;另一方面,流派之間學術不透明。

李文友認為,中醫理論是一種「黑箱」理論,通過身體這個系統的輸出反應來研究、調整治療方式這種輸入手段,而其療效也往往用定性的方式描述,缺乏數據的支持。

這導致除非患者親身體驗,外人多將中醫治癒病人的療效看做是「傳說」,而醫院似乎也給不出哪位名醫更擅長治療哪種疾病的有力證據。

中醫不同流派之間不僅條塊分明,而且壁壘很高。中醫師往往不願自己的秘方外流,彼此之間幾無有效的學術交流,這無疑會阻礙中醫的傳承和發展。

李文友認為,用數字化方式打開中醫診療「黑箱」正是古老的中醫彌補缺陷的出路,不失為中醫的一種變革。大經中醫智能化平台在幫助名老中醫診療經驗傳承的同時,推動了這種變革。

當被問及名老中醫是否會排斥數字化,李文友的答案是否定的,「很意外,名老中醫確實很願意擁抱數字化,」名老中醫是最不願看到診療經驗失傳的,李文友認為,只要以專業的方式與名老中醫溝通,後者的態度並不會成為中醫數字化的阻礙。

李文友指出,大經中醫花費大量精力研究中醫思維,並基於中醫本體做數字化。「我們所做的,既是在變革中醫,更是在傳承中醫。」採訪臨近結束時,李文友感嘆道。

融資方面

李文友介紹,大經中醫甫一成立即獲得了500萬元的天使投資。此後,2018年5月,大經中醫完成1500萬元Pre-A輪融資。目前,大經中醫的商業邏輯已經經過驗證,正在籌劃A輪融資。

「新一輪融資將用於大面積的市場推廣,包括與醫療資訊化企業合作。希望A輪融資能夠在今年底至明年初這個時點完成。」李文友說。

文|王世薇

網站、公眾號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長按識別,即可報名

近期推薦

★ 電子處方成千億處方外流市場標配,互聯網醫院、醫藥電商、零售藥店在如何布局?

「心理健康+案例」專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