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文魚到底能不能吃了?這4個問題你必須弄清楚

「一周總有那麼七天想吃三文魚」——同意的人請舉手。

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富含蛋白質……三文魚用這些美名,同時俘虜了營養專家和吃貨們的心。

但最近,一則「中國國內市場1/3的三文魚產自青藏高原」的新聞,引發了巨大關注。報導播出後,有人質疑,這些青藏養殖的所謂「淡水三文魚」實為虹鱒魚,與消費者通常認為的「三文魚」並非一類,有假冒之嫌,且虹鱒生吃風險較高。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第一時間採訪權威專家,圍繞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進行解答。

受訪專家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主任 陳舜勝

科信食品安全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副主任 鍾凱

虹鱒魚到底算不算三文魚?

要確定虹鱒魚能不能叫三文魚,首先要從三文魚這個詞的來歷說起。

中文「三文魚」原意特指大西洋鮭

英文裡「Salmon」不光指大西洋鮭,還指大馬哈魚(太平洋鮭)屬的很多種魚,泛指一種肌肉紅色的大型冷水溯河洄遊性魚類。

上世紀七十年代,大西洋鮭由挪威進入香港,挪威等地的大西洋鮭魚,鱗小且呈銀白色,英文稱為「salmon」。香港人將其翻譯成為「三文魚」。主要是基於粵語的音譯,同時因其魚肉呈多條紋狀,「三文(紋)魚」的名字譯得很巧妙。

必須指出的是,中文「三文魚」是針對大西洋鮭這條魚,本來特指來自挪威的「salmon」,而不是針對其他鮭科魚類

「三文魚」種類的豐富

20世紀90年代後,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太平洋鮭魚也開始被稱為「三文魚」進入中國,這種魚雖然與大西洋鮭不同,但差別不算大,均為海水魚,英語也稱為「salmon」。這種魚生活在環太平洋地區的日本、美國阿拉斯加等地區沿海岸,外形類似於「salmon」、亦洄遊產卵的魚類,於是乎通常將它們統統稱為「salmon」。

正式的場合為了區分,人們將歐洲老家的三文魚稱為「大西洋salmon」, 「太平洋salmon」即太平洋鮭。後來為了進一步區分,又在統稱前加上了產地、形態等特徵,才有了現在大馬哈魚屬的諸如Pink salmon(粉三文魚)、Coho salmon(銀三文魚)、Sockeye salmon(紅三文魚)等眾多魚種。

虹鱒魚並非傳統意義的「三文魚」

虹鱒魚也屬於太平洋鮭屬,但虹鱒的學名是「Oncorhynchus mykiss」,通用英文名是「rainbow trout」,連「salmon」都沒有。並且「trout」對應的概念是「鱒魚」,指的是大馬哈魚(太平洋鮭)屬和鮭魚屬的魚中,生活史全部於淡水中完成,沒有跨鹽度洄遊行為的一個類群。

相比較大西洋鮭,應該看作是另一種魚,不可混淆為傳統意義上的「三文魚」,非要加上「淡水」兩個字做定語,更是不應該,這樣容易造成誤導。

虹鱒魚不可充當三文魚

所以,無論按照學名還是英文名或是中文名,強行將虹鱒魚充當三文魚是不妥的。必須注意中文的「三文魚」並不對等同於英文的「salmon」。

在學術分類上來說,虹鱒魚跟大西洋鮭魚同是鮭魚科但不同屬。虹鱒魚和大西洋鮭魚只能算是遠親,和太平洋鮭魚的親緣關係更近一些。

兩者的營養和口味是否有明顯不同?

不能否認,虹鱒魚也是一種很好的魚類食物,與大西洋鮭魚的營養差別不大。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口感風味上

淡水和海水的生態環境完全不同,魚類所處的食物鏈也各有差異。

大西洋鮭作為一種海水魚,由於海水環境的特殊性,呈鮮層次更好,吃起來鮮味更明顯。

虹鱒魚在淡水中養殖,土腥味相對更重,鮮味較差。

虹鱒魚是否適合生吃?

陳舜勝:海水魚中的寄生蟲以線蟲為主,它們多數在人體中長不大,在成蟲前就會死掉,因此生吃海水魚的風險相對較小。而淡水魚中常見的肝吸蟲等,由於生長條件在與人體差不多的滲透壓下,較易在人體記憶體活,生吃淡水魚風險就會加大

當然,也有人說,人工養殖虹鱒魚時,可以通過嚴格的管理和監控,保證魚類生長環境的安全性,進而切斷寄生蟲感染途徑。這有一定道理,但據我所知,從我國東北、西北,到西藏、新疆,都有虹鱒魚的養殖地,其中不乏天然養殖場,若不能做到所有虹鱒魚都明確溯源、標明產地,區分天然與工廠化養殖,就難以保證虹鱒魚的生食安全。

鍾凱:海水寄生蟲無法在人體內長期生存,因此主要是引起腹痛腹瀉,只有極個別情況有消化道穿孔。相比而言,養殖魚的寄生蟲可能會少一些,這主要得益於環境控制和漁葯的使用。

但當淡水養殖的虹鱒魚被作為刺身生吃時,風險仍然大於大西洋鮭這樣的海水魚。所以對於虹鱒魚,我不建議生吃,烹調熟透後再吃則完全沒有問題

如何區別海水三文魚和虹鱒魚?

相對來說,虹鱒魚的顏色較淺。但如果在養殖時,加入了富含胡蘿蔔素的飼料,也會使肉質顏色加深,因此,單憑消費者肉眼很難區分。

若為整條魚,相對更易發現不同:

大西洋鮭的皮顏色銀亮,鱗光閃閃。

虹鱒魚兩側有較明顯的彩虹色鱗片,整體色澤比大西洋鮭略深一點,帶點褐色。

本期編輯:劉暢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