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是養生被黑得最慘的一次!養生專家就非得長壽嗎?

近日,名為《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的文章刷屏,該事件結合某教授「凡是長壽人全部不鍛煉」的言論,引發了關於「鍛煉養生無益長壽」的廣泛討論。

願「逝者安息」,是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

被稱為「著名養生專家」的梅墨生先生,真正的職業是「畫家」,他的頭銜是「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不過,梅先生被廣為人知,並不是因為他出眾的書畫作品,而是在2019年6月14日之後,這一天他因腸癌病逝,享年59歲。

願「逝者安息」,是我們對於生命最起碼的尊重,但很顯然,梅先生沒有得到這種尊重,他被一些人當做案例,用來證明「養生無益長壽」的言論。

與梅先生一同被提及的,還有41歲因白血病逝世的健美操教練馬華、39歲因心臟病突發逝世的同仁堂董事長張生瑜,甚至享年49歲熱衷尋找長生不老之法的秦始皇。他們的英年早逝,以及他們與健康養生有關的職業和愛好,都成了受人嘲笑的原因。

這也反應出一個畸形的思維定式——凡養生的人必須長壽,否則就成了一個笑話。這就像要求醫生不許生病一樣,充滿了道德綁架的意味。

而養生和長壽、學醫和健康之間,難道僅僅是簡單的「因為……所以……」關係嗎?稍微動動腦子,就會明白此種思路有多無知和荒謬。而且,用逝者做案例的做法何其「聰明」,因為他們已無法開口,為自己做出任何辯駁,他們只能沉默地接受輿論侵襲,哪怕是不明就裡的,哪怕是歪曲事實的。

最近還有兩起死亡事件在網路刷屏,一個是在美國失蹤的27歲女孩章瑩穎,時隔2年犯罪嫌疑人終於承認了謀殺;一個是深圳5歲男童路過住宅樓時,被掉落的窗戶砸中身亡。

如果說章瑩穎的遇害,是為所有單純善良的女孩子鳴起警鐘;5歲男童的意外離世,是令人足夠重視高空墜物的危害;那梅先生的病逝,絕不是為了證明「養生無用論」。

梅先生擅長跨界,除了在書畫界享有一席之地,他還有詩人、學者、太極拳家等身份,他是「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秘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毋庸置疑,無論從梅先生涉獵的哪個行業來說,他的離世都是一大損失。相信在近日被輿論裹挾的嘲諷漩渦裡,一定也夾雜著悲慟聲和惋惜聲,它們來自於梅先生的親人、朋友和同事。

他們的聲音在輿論中顯得微弱無力,但他們是最了解梅先生的人,也是在梅先生離去後最哀痛的人。在此呼籲,若不能還之以公正,請至少還之以寧靜。

無法決定生死,我們該怎樣控制生死之間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2018年我國出生人口1523萬人,死亡人口993萬人。也就是說,每2.1秒有一個新生兒出生,每3.2秒有一個人去世。

每時每刻都有人出生,有人死亡,面對這些數據,我們除了感慨生命流轉的速度之快,是無法感受到每個數字背後,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以及他們有著怎樣的故事。而最終,我們自己也會成為這些數字,成為那千千萬萬個逝去生命中的一員,我們需要深思的是,在變成數字之前,究竟該把生活過成什麼樣,這才是活著的終極意義吧。

有個粉絲曾經對我們說,「我並不指望能活的有多久,只希望盡量對自己好一點,讓自己活得舒服,活得質量高一些。」而我已經70歲的父母,一個堅持每天早晨出去跑步鍛煉,一個堅持每天做穴位和經絡按摩,同時積極參加體檢,也並非是想長命百歲。

他們只是抱著一個特別質樸單純的目的——要保持健康,不能病倒,孩子們工作那麼忙,萬一我們病倒了,會給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增加負擔。說實話,我特別感激父母這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他們自己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同時也維護了子女的生活質量。

對於現代家庭來說,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愛,就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我的親屬中有因行動不便,常年無法出門的人,還有在醫院臥床數年後離世的人,父母每次去探望,回來都會談及鍛煉和養生的重要性,直言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毫無質量地活著。而那些嘲笑養生卻無法長壽的人,目的究竟何在。他們是想抹黑養生,還是根本就誤讀了養生這個概念呢?

養生究竟是什麼

「養生」在百度百科裡的解釋是——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如此說來,真正的養生,是在了解自己身體狀況的基礎之上,儘可能順應自然的規律,不違背正常的人體生理和心理節律,去積極地保養自己的身心,以更健康的姿態去生活。

有些人的養生是口頭上的,並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而淪為一種行為藝術;還有些人的養生,其實是「偽養生」,用的都是傷身的方式;還有人對養生的要求,就是必須要長命百歲。

類似這樣的「養生」,都不是真正的養生,所以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

為什麼要養生

從「養生」的詞條解釋裡,可以清晰地看出,古代養生,目的是「延年益壽」,而現代養生,是對自己身心的主動養護。

說白了,現代養生,已經褪去了對於長壽的追求,而是為了實現「愛自己、滋養自己」的目的。養生成為了一個認識自己,尋找屬於自己生活方式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與怕,而對勤於養生的人群來說,愛的是自己,怕的不是死,而是怕活得不好。這充分體現了,對自己的生命勇於負責的態度。

什麼樣的人需要養生

「90後都開始養生了」,似乎是個博眼球的話題,但仔細想想,又說得有些在理,畢竟,年輕人正漸漸成為養生主力軍。

從何時起,養生不再是老人和病人的專利,而成了全民皆興的生活方式?對此,有個網友,評論非常客觀:養生的興起,是這代人不良生活方式的倒逼。生活節奏快,亞健康,物質豐富,以及人性的低自控,都讓各種疾病年輕化。

經常胡吃海塞、壓力山大,年紀輕輕就月月痛經、時常失眠的我們,究竟需不需要養生,難道心裡沒點兒譜嗎?

養生能帶給我們什麼

養生並不意味著不會生病和死亡,但養生能夠大概率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壽命。 如果說每個人的一生,是一場設定了起點和終點的大秀,養生可以幫助我們以積極的心態、灑脫的姿態,從容走過這場人生大秀。

身患乳腺癌,通過全方位養生調理,最終活到106歲的宋美齡,曾多次談到:「人之生死,自有天定,而身體健康與否,則多與飲食習慣是否合理相關。」

養生是個慢功夫,它不能馬上讓我們變年輕,不能馬上讓我們的疾病痊癒,但是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的資本,去對抗歲月的侵蝕,去抵禦疾病的傷害。

養生也並不代表確鑿的承諾,而是一種尊重生命的選擇,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和方向,是我們對自己的呵護與成就。

養生的終極價值

我認識一對80歲的夫妻,他們都是高知退休,可以說生活優渥,但他們平時特別節儉。被問及為何如此省吃儉用時,他們的回答是,「攢錢將來住院用。」這個答案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他們深知以自己的年紀,必定有天會在醫院流連。但他們選擇應對的方式,是攢足夠多的錢去住院,而不是「主動進行身心養護」。但在醫院住病房,甚至插著管子的生存狀態,真的是毫無質量可言的。有人說醫院是沒有尊嚴的地方,但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在醫院經歷生死。

而我們在走進醫院之前,能夠做好自己健康的日常管理,把控自己的生命質量,這就是養生帶給我們此生最積極的作用。

那些熱愛養生的人,正是一群即使活到80歲,依然堅持不懈,對生活質量有所要求;依然不肯輕易將自己的健康管理權,拱手交付於醫院;依然保持著自尊姿態,昂首闊步、體面地走向人生終點的可愛可敬的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