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紓困基金如何用到恰當處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社論各類紓困基金持續進場,加之股市回暖,因急跌而形成的股權質押流動性風險正在逐步緩釋。穆迪分析師最近也表示,隨著一系列對民企支持政策的落實,未來股權質押風險有望軟著陸。

據不完全統計,針對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的紓困基金接近5000億元規模,不過見之於報導的落地詳細案例不多,因此,紓困基金如何挑選上市公司,救助的規則如何,依然讓市場看不太清,相關資訊只能從上市公司簡短公告中得以窺探。

雖然江湖救急式的緊急進場依然被部分上市公司所期待,不過,這不妨礙我們此時對“紓困基金”做更多的辨析。這不僅可以幫助市場更準確地理解這些資金的性質,而且對這些資金的恰當使用也有好處。

仔細剖析,當前市場上關注的紓困基金,基本上有兩方面來源,一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控制的國資平台出資設立,另一部分則是券商、保險及公募基金等金融機構發起的資管或基金產品。不管資金來源如何,運行機制怎樣,這些資金的掌控者都強調“市場化和法治化”。

券商、保險、公募基金等以市場化方式籌集資金設立的紓困基金,儘管有響應政策的意味,但我們注意到,其操作方案對雙方責權利規定相當明晰,對產品期限、基金回報、出資方保障及退出方式也做了細致的約定。因為作為一家資管機構,它們還要為基金出資方的資金安全及利益負責。這類基金主導的項目目前落地不多,恐怕正與此有關。巨集觀而論,當前內外不確定性仍然存在,權衡風險與回報,基金與有困難的上市民企所求要達成一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與券商系等金融機構發起的紓困基金不同,從已經落地的項目來看,地方政府控制的國資平台設立的紓困基金,救急的色彩更重一些,他們出手更快也可以理解——被救助的多半是地方明星企業,一旦出問題不只影響就業而且牽涉廣泛。

有券商研報不完全統計,江西、江蘇、海南、深圳、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福建、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17個省(市)份的地方政府和國資委均已頒布相關馳援政策,成立或擬成立紓困專項基金規模合計約2560億元,已佔到整個紓困基金的一半以上。

不過就現有的資訊而言,我們認為,政府系紓困基金動用財政或者國資,儘管采取了企業化的運作方式,我們理應有更多的追問。

比如說,各地政府明確,支持性政策主要針對少數“有市場、有前景、技術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但這樣的描述並非客觀標準,對同樣遭遇股權質押危機的上市民企而言,誰會成為救助對象,在選擇上,必然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如果純粹考慮市場風險和波及程度,難免有“大而不能倒”的疑問。

這類資金的設立帶有強烈的政策意圖,因而我們認為,其在操作中應當對資訊公開和程式正義有更高的要求。但就已經落地的方案來看,雙方權利義務的約定仍比較粗疏。比如某國資平台向一家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分別提供2億元和4億元的資金支持,獲益者僅表示將積極協調相關資源,支持上市公司發展,提升上市公司盈利水準。這顯然不夠細化,如果對雙方責權利做詳盡的可操作可驗證的約定,不僅有利於維護國資權益,也有利於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準,改善經營業績。

再者,紓困基金曾遭遇精準減持的尷尬。此前曾有紓困基金介入一家上市公司的消息經官方發布後,該公司股價連續漲停,相關股東則宣布擬清倉式減持。儘管此後因輿論關注,相關股東承諾不退出,但這也恰恰說明,如果不對受助企業和大股東應該承擔的責任義務做更為清晰的規定,就很難消解紓困基金變成“抬轎基金”的質疑。

另外,研究相關案例,還可以發現,一些企業一方面在接受救助,一方面仍在推動並購,或者公告將部分閑置資金拿去理財,有的規模鋼彈8000萬元。

基於此,對於地方國資紓困基金救助制度的設計及規則制定更需要公開透明,更需要用詳盡的合約或相應條款對相關公司或股東進行約束,更需要明確救助的期限及退出方式,如此,才會確保救助不偏離“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每一筆資金都花在明處,用到恰當處,避免產生糊塗账。同時在救助提振市場信心的時候,也讓資本市場對於政策預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避免扭曲市場信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