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國胸部機器人手術走過十年:機器人適合哪些肺癌患者?還需跨過哪些關?

科技與醫療的全面融合正在鑄就醫學新紀元。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正在舉行的首屆國際醫學機器人微創論壇上了解到,胸外科是僅次於泌尿外科、胃腸外科的機器人手術應用領域,和十年前相比,現在越來越多的患者願意接受或者主動選擇機器人手術,這種國際上最先進的微創技術已經逐步成為胸外微創的主要術式之一。

2009年,上海市胸科醫院開展了國內第一例機器人輔助肺葉切除術,標誌著我國機器人輔助手術正式進入胸外科領域。上海市胸科醫院教授、中國醫師協會醫學機器人醫師分會副會長兼胸外科學組組長羅清泉是國內第一位開展胸部機器人手術的醫生,也是目前同類手術數最高記錄的保持者。他指出,在適宜的患者人群中,機器人手術能達到胸腔鏡手術相同的手術效果,且具有明顯優勢,「比如淋巴結清掃更為徹底、出血量更少、病人癒合更快等等。」但是,機器人也不是萬能的,「一方面,目前它還不是人工智慧,僅僅是醫生的輔助系統;另一方面,它也不適宜所有的胸部疾病,有一定的局限性,專科醫生要科學地把握好手術指征。」

那麼,怎樣的患者適合機器人手術?羅清泉介紹,患者中約有兩成適合,與年齡因素關係不大,主要是需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有大小適宜的實性結節者,「對於過大的結節,開放手術可更徹底地切除清掃;對於過小的結節如原位癌等,也無需『殺雞用牛刀』。因此,患者不必過於依賴機器人手術,應根據具體癥狀由專業醫務人員指導判斷。」目前,羅清泉也正在領銜「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新興前沿技術聯合突破項目——前瞻性隨機對照人工智慧技術與標準開胸手術治療n2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目前入組共160例患者樣本,年內將公布研究結果,為胸部疾病患者選擇適宜治療提供建議。

羅清泉坦言,目前的機器人手術較腔鏡手術普遍貴3萬元,因為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機器人手術輔助系統都由美國生產,機器和相關配件費用較高,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也不利於這一先進技術的推廣。是否可以進行大陸手術機器人研發呢?「可以說,在設計方案上我們已經達到國際水準,但難點集中於製造,需要過材料學關、製造工藝關等。我們希望,未來一至兩年內可以有階段性成果。」院長潘常青介紹,去年末,醫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進行了醫工交叉合作,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胸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將探索機器人在胸部手術、心臟介入、有創操作、內鏡介入等領域運用推廣,實現機器人醫療系統的大陸研發和臨床轉化。「大陸化後,未來勢必會減少專利、進口費用等,更會打破目前的壟斷格局,更好地服務於百姓。」

欄目主編:顧泳

本文作者:黃楊子

文字編輯:顧泳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