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發現肺癌就直接送手術室切一刀嗎?手術對器官最小程度的損傷才是肺癌微創治療的目標

timg (15).jpg

發現肺癌就直接送手術室切一刀嗎?手術對器官最小程度的損傷才是肺癌微創治療的目標。這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海泉教授所堅持的理念。13日,記者從復旦腫瘤醫院獲悉,圍繞這一理念,陳海泉帶領團隊在復旦腫瘤建成了肺癌微創診治體系,已累計有13篇次論文的原創性成果被納入7項國際肺癌診治、分子檢測指南,同時肺癌患者術後五年生存率超過國際水準10%以上,真正使「上海標準」成為了令人心服口服的國際指南。

隨著臨床上肺癌腔鏡技術逐漸普及,一味追求腔鏡「打洞數量少」曾在業界甚囂塵上。而在陳海泉教授看來,如何評判手術效果應以患者的實際療效為準,不能為了手術而手術,更不應走入「炫技」的誤區。

禹阿姨今年已經64歲,這是她第三次來到復旦腫瘤預備接受肺癌微創手術。四年前,禹阿姨被診斷為「雙肺多髮結節」。按照傳統的手術療法,醫生會切除禹阿姨大面積的肺部組織,但這樣一來,生活品質必然大大下降。「過多切除組織會對臟器造成不可視的損傷。」陳海泉說,在手術中醫生應考慮如何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術式、合適的切口,儘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組織、肺功能和淋巴結,使患者既獲得最佳療效,同時損傷最小。

這樣的個性化治療方案需要以一整套診斷、治療體系為基礎。目前,團隊已建立了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前診療規範,對傳統術前檢查進行「瘦身」和「改良」,並於2012年起應用於全國20餘家大型三甲醫院。

同時,深耕治療方式優化、推進個體化治療。在臨床實踐中,針對浸潤前肺腺癌患者手術方式,團隊創新性地提出根據術中冰凍病理結果指導個體化手術方案的選擇,決定手術的方式及淋巴結的清掃範圍,並首次在國際上第一個提出並劃定早期肺腺癌行亞肺葉切除的精確指征。這樣一來,如果術中病理診斷結果為早期肺癌,外科醫師無需切除肺葉就能達到治療效果;但對原發性的惡性腫瘤,則需做標準的肺葉切除加上淋巴結清掃。「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對患者進行淋巴結清掃,有針對性地進行切除範圍劃定,實現了微創手術的個體化精準治療。」陳海泉說。

就這樣,禹阿姨成為了腫瘤醫院個體化精準治療的獲益者之一。2017年,在譽為外科學聖經的《外科學年鑒》上,陳海泉首次將這一理念定義為「全面微創治療3.0時代」,一經提出即引起國際肺癌學界的極大反響。同年,研究成果收入ESMO肺癌診治指南,並把這種用術中病理指導手術方式的理念和「上海標準」用於全球肺癌臨床工作實踐。

目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已建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外科個體化診療體系、胸外科全面微創手術3.0等。據悉,自2008年起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進入學科發展的「快車道」,如今,腫瘤醫院胸外科每年肺癌手術量達到兩千例,年門診量超過五萬人次,輻射圈從華東六省一市逐漸擴展至華中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腫瘤醫院胸外科多年來葯佔比低於20%,是市屬醫院中最低的一家醫院。

作者:金婉霞

編輯:郝夢夷

責任編輯:顧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