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格力、比亞迪、五菱都在做口罩,跨界做的口罩你敢戴嗎?

格力擬投10億進軍醫療產業!比亞迪“口罩產量全球之首”!富士康(工業富聯)開啟口罩生產線!一條條新聞接連爆出,讓過去不被重視的口罩瞬間成為市場上的“硬通貨”。

如今,口罩新勢力們好不熱鬧,五菱、比亞迪、富士康、OPPO、vivo、海爾、美的、格力紛紛入局......

懂懂筆記從一份行業資料中分析發現,目前全國口罩生產廠家約有2000家左右,但其中大多數企業都是中小規模企業,日產10萬隻口罩都算大廠了。面對跨界進入醫療耗材市場的一眾口罩新勢力,這些企業是否擁有自己的護城河?這個市場是否像不設防的城池,難擋新勢力的摧枯拉朽?

答案顯而易見。

你的口罩是什麽牌子?

“你的口罩是什麽牌子的?”除了少數購買3M和霍尼韋爾等品牌口罩的人,大多數人恐怕比較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口罩品牌與型號實在是太多了,在市場供應缺乏的情況下,能夠用上便不錯了。

但隨著格力5.5元的KN95口罩網上熱銷,董明珠喊出“好口罩,格力造”,一位口罩經銷商對懂懂筆記表示,真正的鯰魚來了,那些還在漠視品牌的傳統口罩企業,將要為自己的品牌漠視買單。

懂懂筆記曾就品牌力方面與一家口罩廠老闆溝通,感覺雙方總是不在一個頻道上:

“口罩都賣給哪些消費人群了?”

“都是經銷商,賣給個人還不夠我累的。”

“口罩品牌是你們的嗎?”

“啥品牌啊,現在可辛苦了,每天加班加點生產。”

“你們是否做過品牌方面的投放?”

“投放市場很重要,要搞好經銷商關係,現在口罩不愁賣。”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秘書長陳紅彥作為業內人士,對於傳統口罩企業這種品牌盲,急在心裡卻無能為力。因為傳統口罩企業規模小,老闆素質不高,一提到品牌建設,在他們看來就是花錢的買賣,竟是唯恐避之不及。

“這次疫情是對口罩企業的一次絕佳形象宣傳,如果企業有心做好品牌推廣,不管你是向哪家醫院全力提供口罩,還是給快遞小哥或者社區工作人員集中供應,總能在市場上有一定影響,但現在看來,沒有一家有這個意識。”陳紅彥惋惜的說。

這種口罩企業的品牌局限性,因為在高度同質化競爭下,廠家不是與消費者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層層經銷商傳遞,導致口罩品牌力蕩然無存,企業也無心建立品牌護城河。

反觀口罩新勢力們,雖然這些企業在短時間內自建或改造生產線,有的甚至沒有獲得相關醫療許可資質,只能生產最普通的民用級口罩,但卻在企業社會責任與市場宣傳上,下足了功夫。

“人民需要什麽,五菱就造什麽!”上汽通用五菱的這句口號在口罩下線之前,便走紅網絡。

在口罩的規格上,五菱選擇了一次性防護口罩,這種口罩相對生產工序較為簡單,也是需求量最大的一種,每個口罩上面,都清晰的印著五菱的標誌。

企業品牌的建立,早已是被說爛俗了的故事,然而在口罩行業,卻似乎沒有人願意喝這碗心靈雞湯。中國製造包攬了全球口罩50%以上的產能,然而在全球口罩排行榜上,中國企業卻寥寥無幾。

正因如此,讓口罩新勢力們攜帶品牌之力殺入市場後,竟然發現市場接納程度極高,在需求高漲下,市場與渠道可以迅速打開。比亞迪甚至在其官方商城上線了自家口罩,僅限認證車主使用積分兌換,又打了一個漂亮的品牌行銷牌。

一方面是經銷商模式,讓傳統口罩生產企業缺乏品牌建立的動力,另一方面是市場供需多年平衡,只要搞好渠道關係,不管是自家產品還是貼牌生產,都能讓企業掙到錢,試問誰還願做效果未知的品牌投入呢?

“口罩企業在溫水裡泡了太久。”陳紅彥認為疫情當前,傳統口罩企業想的最多的,依然是如何擴大生產掙錢,而不是如何做大企業社會與品牌影響。

口罩新勢力凶猛蠶食上下遊

當品牌的護城河形同虛設之後,唯一能夠阻擋市場新進入者的,就是產品工藝與上下遊產業鏈了。然而對於口罩生產來說,它的技術含量在家電、車企眼中,幾近於零。

五菱用10天時間完成口罩產能轉化,預計日產能為100萬隻,比亞迪用時更短,隻用了9天,預計日產能更是達到500萬隻。

一次性口罩由三層布組成:最外層是隔絕外部液體的無紡布;中間層是隔離過濾病毒的熔噴布;內層是貼膚吸汗的無紡布。除此之外,口罩的配件就是掛耳和金屬壓條,與上千個零組件組成的汽車等大型工業製造品相比,生產口罩對於這些企業來講並非難事。

擁有機器設備,建立潔淨標準的車間後,就可以開足馬力生產口罩,倒是口罩重要的上遊原材料熔噴布,阻礙了口罩新勢力們的產能爆發。

正是因為下遊口罩生產企業大規範復工和擴大產能,導致熔噴布的價格一漲再漲,甚至需要出動政府進行市場價格乾預,打擊倒賣哄抬物價者。

也有傳統口罩生產企業向懂懂筆記訴苦,一些口罩新勢力們搶了他們的熔噴布供應商,斷了他們的財路,不僅擾亂了市場,更加劇了市場競爭。

這個控訴並非無中生有,比亞迪就因為熔噴布供應不足,發動全員尋找熔噴布貨源,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打動貨源方的,唯有價高者得之。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傳統口罩生產企業的產能普遍在日產10萬隻左右,只有少數如綠盾、穩健等企業,具有規模優勢。口罩新勢力們出手便是日產百萬級別口罩,不管是上遊議價能力還是企業自身實力,都遠比傳統口罩企業要強許多。

一位醫療器械經銷商告訴懂懂筆記,目前市場上的口罩主要是傳統企業的貨源,那些新興的口罩企業貨源較少。因為傳統口罩企業的經銷商渠道還比較穩定,而口罩新勢力的產能還沒上來,渠道也主要是內部消化和線上銷售,目前雙方還是井水不犯河水狀態。

但這個平衡狀態十分脆弱,懂懂筆記了解到,具備KN95型醫用口罩生產資質的江西3L公司正在IPO,其招股書顯示,江西3L公司口罩單隻毛利雖然只有9分錢,但毛利率卻在35%。

而比亞迪2018年毛利率為16.4%,格力電器的毛利率較高,但也只有30.2%,僅僅從毛利率上就可以看到,醫療器械行業是真香。

不管是產能還是企業自身實力,口罩新勢力們都擁有實力佔領口罩上下遊,只不過當前他們的口罩生產重心放在社會責任,往往越過經銷商向需求部門直接援助,而不是銷售盈利。

壓垮口罩行業的稻草:品質

看到口罩商機的不只是大型製造業企業,還有更多小企業和個人也想從中分一杯羹。有商業頭腦的人會考慮辦一個口罩廠,政策鼓勵讓相關證書審批十分便捷,買好原材料和機器就能做起來。

至於銷路,現在市場上只要你有貨,還能不愁賣?

這樣的小作坊式口罩生產企業並不在少數,但他們一天的產能只有幾萬隻,對市場帶來的影響並不大。隨著熔噴布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以及口罩機的緊俏,一些中小企業發現,只需要賣掉自己買來的機器和材料,就能掙到不菲的收入。

這樣的現象出現,也證明了口罩市場的混亂。雖然口罩擁有自己的品質國標,但這個標準在五花八門的口罩樣式和各種貼牌生產之下,影響力僅限於假冒偽劣口罩被查處後的認定。

從事醫療器械經銷多年的李晨對懂懂筆記講述,目前口罩銷售渠道,有經銷商、個人關係網、電商等等,大家都處於拿錢等貨的狀態,到底企業提供的口罩,是自己生產的還是貼牌的,已經很難辨別了,甚至有的生產企業從國外進貨,倒賣出去自己做經銷商。

懂懂筆記的好友便買到過疑似國外的口罩假貨,他通過一位微商買來號稱是韓國品牌口罩,但戴上後感覺十分憋悶,口罩透氣性極差。他在網上搜了半天,也查不出這個口罩的真偽,只能自認倒霉。

正是因為利益當先,讓假口罩與串貨口罩洶湧流入市場,也讓人們對於購買的口罩品質產生了深深疑慮。而這種疑慮的打破,一方面是監管部門的打假,另一方面是企業對口罩進行防偽。

可惜的是,除了3M等少數企業,會通過電腦雷射列印標示等方式,讓消費者可以較快辨別口罩真偽。大多數國內口罩生產企業,並未對產品進行相關防偽與標示,甚至根本沒有自己的品牌只是一家代工廠。畢竟連口罩上的LOGO都節省的傳統口罩企業,根本不在乎別人的仿冒。

然而這種情況真能一直持續下去嗎?隨著口罩需求的降低和口罩新勢力們產能爆發,口罩的供應滿足需求甚至出現供大於求現象並不會太遠。此時人們面對琳琅滿目的口罩市場,也不會再饑不擇食了,口罩品質終究會成為行業的分水嶺。

當“好口罩,格力造”這個口號提出的時候,就預示著口罩新勢力們,會用口碑品質這個殺手鐧,攪動了口罩行業這潭死水。

品牌競爭不過,產能規模競爭不過,在產品品質上更拿不手,很難想象傳統口罩企業的未來出路,他們只能寄希望於口罩新勢力的入局動機,只是出於社會責任,而不是盯上口罩利潤這個蚊子肉。

雖然口罩毛利率不低,但行業的整體規模並不大,艾媒谘詢統計,2019年中國口罩行業產值達到102億元,而格力電器2019年上半年淨利潤就達到137億元,小小的口罩並不能滿足製造業大佬們的胃口。

董明珠涉獵十分廣泛,此前重金投向新能源產業,還要投資芯片產業,口罩作為一個低技術含量的產業,對於格力來說的確小才大用了。但如果以口罩為契機,切入醫療用品和醫療器械行業,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口罩,就是一塊不錯的試金石。

【結束語】

在今年疫情期間,大量口罩行業上下遊企業集體增產轉產,新進入行業的製造業企業,也刺激了中國口罩行業的大躍進式發展。而隨著疫情得到控制,過剩的口罩產能將面臨較大的調整,這個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格局也即將打破。

僅以董明珠賣口罩事件就可以看到,以目前的口罩生產成本看,格力口罩的確不賺錢,但“董明珠的店”剛開始每天有50萬人預約,即便現在每天預約的人數也超過30萬人,光“口罩行銷”帶來的曝光與影響力,就保證讓董明珠和格力品牌能賺得盆滿缽滿。

與懂得品牌行銷與口碑戰的汽車、家電等大型製造業企業相比,傳統口罩企業還沒有從過去小作坊式生產走出來,掙得都是每一個口罩的辛苦錢。當更多製造業大佬用互聯網思維,殺入口罩等與民生相關的醫療用品領域,這些還活在上個世紀,靠經銷商生存的中小企業,只有被淘汰的命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