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名醫林大勇:老年癡呆,治宜針葯並舉

遼寧中醫藥大學林大勇教授

提起阿爾茨海默病,有些人可能會感到陌生,但說起「老年癡呆」,想必很多人都會露出苦笑。

據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官網報導,2018年全球約有5千萬人患有老年癡呆,事實上由於飲食、壓力及環境汙染等因素,老年癡呆已經出現了「年輕化」的苗頭。預估到2050年,癡獃人數將飆升至1.52億。

而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充分闡明,導致現階段西醫並沒有確實有效的治療藥物,臨床療效並不樂觀。

反觀我國傳統醫學通過針灸和中藥可有效抑製神經元凋亡,改善腦代謝,進一步反映了中醫論治AD的科學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今天我們跟隨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傷寒論教研室林大勇教授,系統學習,中醫是如何治療老年癡呆。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組原發性退行性腦變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功能的不斷下降,日常的生活能力進行性減退,並伴有各種神經精神癥狀和行為障礙。

《素問·調經論》「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最早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即氣血的異常運行,同時也提示了本病應從氣血論治。

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提示本病之病因系瘀血內阻,蒙蔽神明。「其人如狂」「喜忘」也對應了AD的記憶減退及行為異常。

同時,仲景指明本病之預後轉歸為「血自下,下者愈」,說明如果患者有自行下血之機轉,瘀可隨血下而去,患者可神清志明。

若患者沒有自行下血之機轉,醫者當用「逐瘀下血」之法,使瘀血得下,遂脈道通暢,並且瘀血一去,新血可生,從而使元神之府得以濡養,則諸症皆消。

中醫對病機的認識

1.年老體衰,腎精虧損,髓海空虛

中醫認為,腦為髓海,元神之府,其位居高巔之上,必在氣血精髓充養之下,以內統五臟六腑之能,外驅形體百骸之用。《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腎精充足,生髓功能旺盛,則髓海充實,故人之智力強健,思維活躍,耳聰目明。

若因年老腎精日漸不足,生髓無力,可導致精髓不足以上達清竅,則神明失養,不能外驅機體之五官九竅,漸至「喜忘」、「如狂」,甚則癡呆。

2.飲食不節,思慮過度勞傷心脾,痰濁內生

正常情況下,心陽充沛,能震攝水飲。脾氣健旺,可通過脾之「散精」則「水精四布」,水液輸布代謝如常。若長期飲食肥甘厚味、嗜酒成性,或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致使心陽不能震攝,而水飲泛濫,水聚成痰;脾之運化失常,而痰濁內生,最易蒙蔽神竅,遂成本病。

3.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滯血瘀

「肝主疏泄」,可使情志暢達;反之若因情志不遂,則可導致肝主疏泄失常,氣機鬱滯。「氣為血之帥」,氣不行則血不暢,遂成瘀血。

瘀血系本病之關鍵病理因素。瘀血的存在,不僅提示氣不能正常運行,同時也說明「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

而「心主血脈」是「心主神志」的物質基礎。心主血脈,能正常輸送血液以營養全身,也包括為心臟本身提供生命活動必要的物質,正所謂「心血能養心神」。血液屬於廣義之精的範疇,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故《靈樞·營衛生會》曰:「血者,神氣也。」可見,神明之病變必然與「心主血脈」的異常密切相關。本病表現為「喜忘」、「其人如狂」,並進行性加重,這些「心主神明」的異常表現也正是「心主血脈」異常的反映。

血液不能正常地在脈道中運行輸布,以至於凝結聚集從而形成了「瘀血」。「瘀血」不僅是血行異常所產生的病理產物,同時,又成為新的致病因素。

「瘀血」為有形之物,阻滯脈道,進一步加大血行障礙,甚至會出現「瘀血內阻,血不循經」而致出血。

並且,「瘀血不除,新血難生」,最終血液不能上達於元神之府,血脈之中儘是敗惡蓄血,蒙蔽神明,遂成本病「喜忘」、「如狂」之證。因此,「瘀血」是本病之關鍵病理因素。

中醫針葯並舉、辨證論治AD

培補腎源,填精溢遂

針灸治療:取百會、腎俞、太溪、懸鐘為主穴。百會屬督脈,督脈入絡於腦,取穴百會,以調氣血上榮腦髓;腎俞配太溪,俞原相配,可補腎填精益髓;懸鐘為髓之會,可益髓健腦。

若屬腎氣不足者,治宜腎之俞穴、募穴,即腎俞穴和京門穴,以及取穴任、督、足少陰經之腧穴為主,針用補法或者針灸並用。

若屬腎陽不足者,取穴宜取任、督二脈和足少陰經之腧穴為主,針用補法,或針灸並施,多灸為宜。若偏於腎陰虧損者,宜取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之腧穴為主,並可配以手太陰經和手少陰經腧穴,針用補法。

方葯治療:若屬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者,治宜培補腎元,填精益髓,方用左歸丸、龜鹿二仙膠等加減。

藥用:熟地、山萸肉、枸杞、當歸、杜仲、菟絲子、山藥、白朮、砂仁、炙甘草、鹿角膠、龜板膠等。

若伴有腎虛小便失禁者,可重用山藥,並加益智仁;若便秘者,加生首烏、肉蓯蓉等。

健脾養心,滌痰化濁

針灸治療:取百會、足三裡、脾俞、心俞為主穴。督脈入絡於腦,百會調補經氣;心俞、脾俞相配,以健脾養心;取穴足三裡以資氣血生化之源。若有痰濁內阻者,取穴內關、中脘、豐隆、陰陵泉。

內關寬中調氣;中脘和中健脾;豐隆調理中氣,降利痰濁;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健脾利濕,理氣化痰降濁。

若有心陽不足,宜取手厥陰經腧穴和心之俞、募穴為主,針用補法,或針灸並用。若有心陰不足者,治宜取手厥陰、手足少陰之腧穴,針用補法。若脾虛者,治宜取足太陰、足陽明經腧穴和脾之俞、募穴,針用補法,並以重灸。

方葯治療:若屬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者,治宜益氣補血,養心安神,方用歸脾湯、當歸芍藥散等加減。

藥用:黨參、白朮、黃芪、當歸、炙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薑、大棗、川芎、澤瀉等。

若有痰濁者,當用滌痰湯之類逐痰化濁。藥用:半夏、陳皮、竹茹、枳實、膽南星、石菖蒲、遠志、天竺黃、鬱金、白朮、茯苓、神曲、炙甘草等。

疏肝理氣,活血逐瘀

針灸治療:取期門、太沖、陽陵泉、三陰交、合谷、血海為主穴。肝經布脅肋,期門穴乃肝之募穴,有疏肝解鬱,寬胸理氣之功;配伍膽經合穴陽陵泉,可疏理肝膽,調理氣血;三陰交健脾疏肝,行氣通絡;合谷行氣通絡,祛瘀止痛;血海能則行氣活血逐瘀。

肝氣鬱結者,治宜取足厥陰經、少陽、陽明、太陰經之腧穴為主,針用瀉法。瘀血為主者,宜配合手厥陰、手少陰經之腧穴,以及心之背俞穴等,針用瀉法,或補瀉兼施。

方葯治療:肝鬱氣滯血瘀者,治宜疏肝理氣,活血逐瘀,方用血府逐瘀東加減。藥用: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牛膝、柴胡、川芎、桔梗、炙甘草。

若血瘀日久化熱者,加丹皮清熱涼血;若伴有短氣乏力者,酌加黃芪、雞血藤益氣養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