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祖穴位貼敷圖,第一版

穴位,學名腧穴,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炙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穴位是中國文化和中醫學特有的名詞。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腧穴研究發展

其過程可分為以下階段:

①無定位階段。最初,人們用砭石割刺癰疽腫瘍,排膿放血,解除病痛。後逐漸發現有顯著痛感和壓痛處,砭刺效果更好,這就是「以痛為腧」的規律。「以痛為腧」常隨著患者疼痛反應不同,而在不同部位出現壓痛點,因此此階段無固定位置。

②定位定名階段。經過反覆實踐,用針刺或艾灸刺激體表的某些部位,對相應的某些疾病和癥狀有治療作用;刺激某些部位,不僅對相應病症有效,而且對其他病症也有效,日積月累,逐漸發現了某些部位和某些病症具有相關性的規律。戰國晚期,秦漢時代,以《內經》等為代表,確定這些部位的取法和治療作用,並加以命名,就成為腧穴。

③系統分類階段。又經過了較長時間的實踐,人們發現各個腧穴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繫的。它們之間在治療作用上既有共性,又有相對的特異性。在魏晉唐宋時期,以《針灸甲乙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為代表,使經絡、部位、穴位逐漸結合起來研究,成為系統分類的基礎。尤其是在十四經脈上,腧穴治療作用的相關性更為突出,於是腧穴有了系統分類。

④國際標準化階段。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辦事處曾派出安瑞中島醫師考察中國關於針灸穴名國際標準化的研究情況。1981年5月在東京、1982年12月西太區在馬尼拉、1985年7月在香港相繼召開了三次針灸穴位名標準化會議。1987年出版了《針灸穴名國際標準化手冊》。199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部分專家編寫了《經穴部位》、《經穴部位文獻考與解剖》,並繪製了標準化穴點陣圖。


穴位分類

一般分為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類。

①經穴:又稱十四經穴,是十二經脈和任脈、督脈循行路線上的腧穴,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計361個。

②經外奇穴:凡未歸屬於十四經脈、定位明確、有特定療效的腧穴,稱為奇穴。

③阿是穴:是病症在體表上的反應點,無固定部位,往往隨病而起,病癒即失。

④耳穴:是病症在耳廓上的反應點,其分布呈倒置胎兒狀。各腧穴雖經分類,但它們之間又有聯繫。不少奇穴位於十四經脈上,以後有歸屬於經穴的。不少阿是穴經過反覆實踐,確定其部位和主治作用,加以命名者,又成為奇穴。


穴位個數變化

《內經》160;《針灸甲乙經》349;《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54;《針灸大成》359;《針灸逢源》361;現代沿用361穴。


穴位貼敷圖

若有不足,請您諒解,我們將持續更新......


阿祖苗葯消痛貼提醒您:

本品屬外用保健產品,具有活血祛瘀、祛風除濕的功效;對風濕、腰肌勞損、頸椎、肩部不適具有康復保健作用。


說明:部分圖片、文字來源於網路,一切為了公眾的健康,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儘快妥善處理。我們的服務微信號:18961020258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