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央行報告傳遞重要信息:印鈔方式已經發生改變!

2月21日,央行發布《2018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多數人將這份四季度的報告和三季度進行對比,從措辭中窺探2019年貨幣政策可能發生的變化。

其實我認為,在這份報告裡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專欄中央行對於當下熱點的表述,它可以讓我們了解央行“在想什麽”,同時我們也能看出央行未來“要幹什麽”。

信息一:貨幣發行機制已經發生改變

在信用時代,全世界央行貨幣發行有相同點,也有異同點。相同點是央行給商業銀行投放基礎貨幣,商業銀行將基礎貨幣用於貸款,從而創造出存款、現金,構成全社會的廣義貨幣。

不同點是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方式有所不同,專欄1裡談到“美聯儲主要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投放基礎貨幣,支持其發行貨幣的基礎實際上是美國財政的信用”,簡單理解就是“美國國債換基礎貨幣”。

專欄1裡談到,“進入新世紀以來十多年的時間裡,....國際收支持續大額雙順差和外匯儲備的積累...人民銀行主要通過在市場上買入外匯相應投放基礎貨幣”。這裡的外匯主要是美元,在這個階段商業銀行獲得基礎貨幣的方式是“美元換基礎貨幣”。

舉例:XX企業是一個玩具出口商,去年在美國賣了1000萬件玩具,賺了1億美元。但是作為一家國內的企業,國家有規定需要把美元換成人民幣的。

於是只能按照當時的匯率1:6(假設)向商業銀行換回人民幣,最終它拿到6億人民幣,可是銀行拿著那麽多美元也沒什麽用啊!這時商業銀行再以1:6匯率將1億美元的錢賣給央行,央行需要支付6億人民幣給商業銀行,這6億人民幣就是基礎貨幣。

專欄1還談到“2014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更趨平衡,人民銀行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工具,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所謂MLF、PSL粗略地可以理解為商業銀行以國債等資產作為抵押,向央行借入基礎貨幣的一種貨幣工具。這一點非常類似於美國目前的印鈔方式。也就是貨幣當局購買的國債(或商業銀行借入的基礎貨幣)越多,那麽市場上的資金就越多,2008年-2014年美聯儲大量購債的行動稱為QE。

而對於未來的貨幣政策,央行認為“貨幣政策仍有很大空間,央 行大規模從金融市場上購買國債等資產意義不大,沒有必要實施所謂量化寬鬆 (QE)政策”。

信息二:透露當前存款準備金率信息

根據專欄2的信息,當前6 家大型商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實際執行存款準備金率為12%和13%;中小型商業銀行實際執行存款準備金率為10%、11%和 11.5%;縣域農村金融機構實際執行存款準備金率為 7%和 8%。目前政策性銀行執行 7.5%的存款準備金率,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執行 6%的存款準備金率。全部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 11%。

所謂降準就是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比如你在銀行存款100塊錢,如果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0%,理論上說銀行可以將你的100塊錢全部用於發放貸款,但是如果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20%,那麽銀行必須得將20元存入央行法定準備金账戶,其余的80元才能拿去放貸。

可見,法定準備金率越低,商業銀行可運用的資金就越多,可創造的存款及現金也會更多。2018年央行多次降準,目前全部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 11%。相比其他國家,這個準備金率還是偏高,日本的是0.05%到1.2%之間,歐洲期限長於兩年的存款,準備金要求為0%,可見未來央行在降準方面的空間還是蠻大的。

信息三:央行創新貨幣工具取得一定的成效

我們都知道,2018年央行推出了許多新玩意,比如定向降準、定向降息、MLF抵押品擴圍、MPA指標調整、推出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創設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工具、支持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其最初的用意就是讓商業銀行能放貸、願意放貸,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從結果來看是有一定效果的。

根據專欄3的數據,12 月份新發放的 1000 萬元以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平均為 6.28%, 比上年同期低 0.26 個百分點。2018 年末,民營企業及個人本外幣貸款餘額佔非金融部門貸款餘額的 61.6%,較上年末提高 0.7 個百分點。

信息四:穩健的貨幣政策到底怎麽理解?

我們經常在新聞報導裡聽到“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變,不搞‘大水漫灌’”,那麽穩健的貨幣政策是什麽?用什麽具體的標準來衡量?在專欄5裡,央行專門談到這個問題,它是這樣說的: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並不意味著貨幣條件維持不變,而是要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動態優化和逆周期調節,適度熨平經濟的周期波動,在上行期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在下行期對抗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

從數量上看,M2 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應與名義 GDP 增速大體匹配;從價格上看,利率水準應符合保持經 濟在潛在產出水準的要求。在總量適度的同時,還要適當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定向滴灌功能,優化流動性的投向和結構,促進結構性調整和改革。

央行劃了兩個較為具體的標準,M2、社融和名義GDP大致匹配,2018年末廣義貨幣M2增長是8.10%,2018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 9.8%,名義GDP增長是8.8%,實際GDP增長是6.6%,總的來說2018年M2和社融都還在8.8%附近上下波動。

那麽什麽名義GDP和實際GDP,簡單地說就是實際GDP扣除了通脹因素,而名義GDP是把2018年的物價因素考慮在內的,所以會高一點。我以前說過這樣一個公式:

印鈔的速度=名義GDP增速+資產價格上漲

這裡的資產價格上漲包括股價、房價等,比如09年時M2增速近30%,結果房價快速上漲,未來M2、社融和名義GDP相當,預示M2和社融增速很難超過10%,因為名義GDP增速很難超過10%。

可見,當前的貨幣體系有兩大變化,第一變化是上面提到的貨幣發行方式的變化,由原來的“美元換人民幣”變成“國債換人民幣”。

第二個變化是貨幣增速,未來應該會在8%-10%這樣的範圍內波動,而不是原來的15%甚至29%。

貨幣體系兩大變化帶來的結果就是我們的理財方式發生變化,市場的資金利用將以存量為主,即不斷發揮資本市場的功能,社會上的閑置資金可能更多進入股市,而樓市方面因為增量資金有限,未來房價格局可能分化,即一二樓市漲,而三四線房價跌。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小白讀財經(ID:xiaobaiducaijing),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