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短史記 | 高俅與宋徽宗玩的蹴鞠,真的不能算足球

文 | 楊津濤

世界杯激戰正酣。

很多人開玩笑說,“巴喬退役了,意大利足球16年沒緩過來;克魯伊夫退役了,荷蘭足球20多年沒緩過來;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足球30多年沒緩過來;高俅退役了,中國足球一千多年沒緩過來……”

其實,高俅當年踢的,更近似毽子,而不是足球。

漢代蹴鞠,確實有些近似足球

所謂“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則是指球。

學術界一般認為,蹴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齊國,至西漢發展為一項成熟的體育運動。當時用的是“實心鞠”,或以皮革縫製,其中塞入毛、草;或直接用細繩將毛發等捆綁成球狀。①

西漢的蹴鞠,有競技和娛樂兩種玩法。

競技玩法帶有軍事訓練的性質。劉向在《別錄》中說:

“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令軍士無事,得使蹴鞠。”

意即,通過蹴鞠,可以觀察士兵是否具有勇猛作戰一類的才能;無事之時,軍中會用蹴鞠來操練士卒。

這種玩法要在“鞠城”中進行。“鞠城”兩邊地上,各挖6個洞,稱為“鞠室”。比賽時,兩隊各派出6名隊員,將球踢進對方“鞠室”次數多的一隊獲勝。②

上述規則,與現在我們玩的足球,確實頗為相像。所以,2004年,國際足聯將“蹴鞠”確認為現代足球的最早形式。

圖:漢朝蹴鞠場地,體育史學者唐豪繪,摘自田志生《中國古代蹴鞠發展演變的研究》

另一種娛樂玩法,屬於民間消遣。《鹽鐵論》裡說,“康莊馳逐,窮巷蹴鞠”,意即窮人當時也愛玩“蹴鞠”。不過,他們沒有能力像漢高祖那造起“鞠城”,只好改變玩法。

西漢的民間蹴鞠,不受場地、人數限制,參與者比拚的是耍球的技術,而不是踢球進洞,後世稱之為“白打”。

圖:東漢畫像石上的蹴鞠人物形象

唐宋兩代的玩法,與足球差別很大

西漢往後,蹴鞠雖仍屬“用腳踢球”,但與足球的相似度,變得越來越小。

唐代時,實心鞠被動物膀胱製成的充氣皮球取代,遊戲規則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多鞠室也被單球門代替,對抗的雙方分別在球門(在兩根竹竿上張網,網上開口,名為“風流眼”)兩側,以踢球進“風流眼”的次數較多的一方為勝,球技主要體現在將球踢高入眼。由於左右“門柱”高達數丈,球門又小,想將球踢進並不容易。③

這種玩法,有些類似現代足球(仍主要依賴腳踢)與現代籃球(風流眼高高在上)的混合體。

有些學者聲稱,唐朝的蹴鞠,還有雙球門玩法。不過從現存史料看,還很難證實這一結論。

宋代是蹴鞠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由12塊熟牛皮“密砌縫成,不露線角”,且“正重十四兩”(大約430克)的高品質“皮球”。當時市場上售賣的鞠,有數十種之多。

在玩法上,宋代繼承了唐代的單球門規則,將之命名為“築球”。

宋人編寫的《蹴鞠譜》《蹴鞠圖譜》等,記錄了當時蹴鞠的設施、規則、訣竅。比如,每隊上場的6人中,包括一名“毬頭”、一名“守網”、兩名“正挾”和兩名“副挾”。比賽時,正、副挾先從守網人那接到球,然後傳給“毬頭”,再由“毬頭”起腳,將球送入網眼之中。④

當時的球技,有所謂“十踢訣法”:

“肩如手中持重物,用背慢下急回眸,拐要合膝折腰取,搭用伸腰不起頭,控時必使雙睛顧,捺用肩尖微指高,拽時且用身先倒……”

除腳以外,頭、肩、背、胸、膝、腿等各個部位,在蹴鞠中都有使用。

一場正規的蹴鞠比賽是什麽樣的呢?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詳細記敘道:

“左軍球頭蘇述,長腳襆頭,紅錦襖,余皆卷腳襆頭,亦紅錦襖,十餘人。右軍球頭孟宣,並十餘人,皆青錦衣,樂部哨笛杖鼓斷送。左軍先以球團轉眾,小築數遭,有一對次球頭,小築數下,待其端正,即供球與球頭,打大臁過球門。右軍承得球,複團轉眾小築數遭,次球頭亦依前供球與球頭,以大臁打過,或有即便複過者勝。”

大意是:這場在皇宮慶典上進行的表演賽,雙方各十餘人,分穿紅色和青色的錦衣,分為左右兩隊。左軍先開球,“以球團轉眾,小築數遭”(當是在本隊球員之間傳球,但具體傳法不清楚),然後傳到次球頭那裡,由次球頭“小築數下,待其端正”(如何小築,如何算端正,也不清楚),再傳給球頭,打在球頭的“大臁”(指腿的兩側)上,讓球通過球門高處的風流眼。然後,輪到右軍。最後以過風流眼次數多者為勝。

這種兩隊分列球網兩側、依次序交換球權、以讓球進入高處“風流眼”的玩法,有些近似於現代足球(用腳踢)、現代籃球(高空球眼)與現代排球(兩隊分列網的兩側)的混合體。

圖:《戲毬場科范》中所錄的宋朝蹴鞠場示意圖

相對於上面這種帶有競技色彩的“築球”,宋代的民間蹴鞠,更熱衷於“白打”。“白打”玩法很多,少則1人,多至10人,都有相應的名目。比如:

2人蹴鞠名為“打二”:“兩人對立,各用左右膝,一來一往三五百遭。”

3人蹴鞠是為“轉花枝”:“各依位相立順行,子弟茶頭過泛,周而後始。”

9人蹴鞠叫做“踢花心”:“一人居中為心,八人皆在邊廂為花,依次順轉,四邊皆跟花心。”⑤

這些名目,都屬於以腳耍球類遊戲,玩法近似現在的踢毽子。

圖:《三才圖會》中所錄的3人蹴鞠玩法示意圖,玩法類似現在的踢毽子

“白打”這種類似踢毽子的玩法,對體力和場地的要求都不高,娛樂性、觀賞性又強,於是,宋代的女性、兒童,也成為這項運動的熱愛者。《文獻通考》中,記有宋代“女子蹴鞠”的盛況:

“宋女弟子隊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

這些參與踢繡球的女性,衣著華麗,球技高超(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讓觀眾們興奮不已。

經歷了宋代的鼎盛後,蹴鞠在明代開始走向衰落,僅剩下“一人場”“三人場”等娛樂玩法,競技玩法被拋棄。到了清代,蹴鞠就近乎絕跡了。⑥

圖:明人杜堇所繪《仕女圖卷》(部分)中的女子蹴鞠

高俅玩的蹴鞠,不能算足球

歷代帝王,喜歡蹴鞠者不乏其人。著名的有漢武帝、漢成帝、唐玄宗、唐僖宗等。

宋代自宋太祖、宋太宗起,許多皇帝親自投身蹴鞠運動。從元人錢選臨摹的《宋太祖蹴鞠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趙匡胤和趙匡義、趙普、石守信等人蹴鞠時的場景。⑦

顯然,這是一種除了遊戲用具仍是球,玩法上卻更近似於踢毽子的運動。

圖:《宋太祖蹴鞠圖》

因為《水滸傳》的緣故,宋徽宗和高俅喜好蹴鞠,在今天尤其廣為人知。書中說,高俅奉王都尉之命,到端王府(當時趙佶還未登基)送筆架。等候時,高俅見端王“足穿一雙嵌金線飛鳳靴,三五個小黃門相伴著蹴氣毬”,突然:

“那個氣毬騰地起來,端王接個不著,向人叢裡直滾到高俅身邊。那高俅見氣毬來,也是一時的膽量,使個鴛鴦拐,踢還端王”。

史料中的高俅與蹴鞠,不如小說中的情節豐富。其記載,見於宋人王明清所著《揮麈後錄》。當時,高俅奉命去給端王送東西:

“值王在園中蹴鞠,俅候報之際,睥睨不已。王呼來前詢曰:汝亦解此技耶?俅曰:能之。漫令對蹴,遂愜王之意。”

大意是說,高俅通過一場“對蹴”,展示了自己的“球技”。至於端王和高俅具體是如何“對蹴”的,《揮麈後錄》裡並沒有說。

其實,結合上文對宋代蹴鞠的介紹,並不難推測:無論是宋人《揮麈後錄》的記載,還是明人《水滸傳》中的演繹,高俅在端王面前所能展示的球技,無外乎《蹴鞠圖譜》中介紹的“背劍拐”、“秋千搭”等花招,其規則,俱與現代足球有著極大差異——如果端王當日是在府中玩競技遊戲,那麽高俅所參與的,當是一種近似於現代足球(用腳踢)、現代籃球(高空球眼)與現代排球(兩隊分列網的兩側)的混合遊戲;如果端王玩的是“白打”,那麽高俅所參與的,當是一種更近似現代踢毽子的遊戲。不管它是什麽,其規則與形式,都與現代足球有著極大的差異。

綜而言之,“蹴鞠”從來就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遊戲。它在秦漢之時,確實有些近似現代足球,但後來的發展演變,使它與足球的相似度越來越小。到了高俅的時代,他所踢的蹴鞠,雖然不太容易具體定義,但不是足球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籠統地把蹴鞠譽為“足球起源”,並不恰當。蹴鞠有著自己獨特的演變歷程,其演變方向,不是向現代足球靠攏,而是相反。它與足球是不一樣的,似不宜將二者混為一談。

圖:電視劇《水滸傳》中,高俅展示球技

注釋

①張孟傑:《我國古代蹴鞠的演變》,《體育文化導刊》2015年第3期。

②田志生:《中國古代蹴鞠發展演變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2015年。

③⑦陳子:《從蹴鞠文物看蹴鞠運動的發展演變》,河南大學2014年。④⑤《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 第1輯》,人民體育出版社1957年,第80~82頁。

⑥王俊奇:《蹴鞠衰亡歷史原因再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18年第9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