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蹴鞠為何沒能演變成現代足球?古代“足球”的興與亡

史料記載,漢武帝出征西域時,在一乾戰俘中相中了身體健康、活撥亂跳的蹴鞠高手,帶回宮好好學習他們的蹴鞠技能。曹操戎馬一生,到哪也不落下蹴鞠高手孔桂。在宋太宗時期,“賤民”張明因出色的蹴鞠技能,被太宗命為右羽林軍大將軍。《水滸傳》中的高俅也是憑借著踢得一腳好球而從此走上人生巔峰。“蹴鞠改變命運”,大抵如此。其實,蹴鞠的歷史更為跌宕起伏、暗藏殺機,一起和文史君來瞧瞧吧!

一、誕生於生存之戰的暴力“足球”

蹴鞠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娛樂活動,蹴鞠一詞在漢代已有之。在《太平禦覽》卷754轉運站引應劭的《風俗通》:“毛丸謂之鞠”,用毛髮做的丸狀物就是鞠。《漢書·衛青霍去病傳》有“躢(tà)鞠”,其中“鞠”指球,而“蹴”或“躢”等是指用腳踢。先秦時的踏鞠,漢代的蹴鞠,唐代的築球、蹴球,說的都是不同時代的蹴鞠。

蹴鞠的歷史可追溯到舊石器時期,不過這個時候生產出來的石球僅作為獵殺動物的工具。到新石器時期,人類生產工具的進步,使得人類在自然中的生存變得更為容易,這個時期不僅發展出了可供娛樂的石球,還有多種多樣的陶球(內中空)

此外,史料記載的傳說時代也有蹴鞠的身影,不過大概是由於故事發生的地點在戰場或是軍隊,因而頗有些血腥。《十六經·正亂》記載,黃帝蚩尤之戰中,黃帝戰勝並擒獲蚩尤後,為了鼓舞士氣,“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古來戰場上就有斬去敵方首領頭顱以示威嚇,這般傳說也並非不可理解。不過因此,又傳聞黃帝是蹴鞠的創始人。明代的《太平清話》也記載: “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髮”。無論是石器時代用於追逐獵取食物的石球,還是黃帝蚩尤大戰中的“毛球”,都是誕生於生存之戰中。可以確定的是,蹴鞠活動最初就是作

為訓練戰士之用,盛興於軍隊之中。

漢代的蹴鞠活動形製不比現代,自由發揮的空間比較大,參與者不僅可以和對手“摟摟抱抱”限制對方活動,武力值足夠的話,帥氣的過肩摔什麽的暴力行為也是可以的。總之,“一切為了勝利”。如此蹴鞠,實在是考驗士兵的好運動。劉向的《別錄》記載:“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在《漢書·霍去病傳》及《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均有關於行軍途中將領“穿域蹋鞠”以鼓舞士氣的記載。霍去病在北征匈奴時,“在塞外,卒乏糧,去病仍穿域蹋鞠”。很有些“不愛蹴鞠的將領不是好將領”,“沒有什麽什麽是一場蹴鞠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兩場”的意思。此外《漢書·藝文誌》中記載了可稱之為最早的蹴鞠入門手冊——《蹴鞠二十五篇》,班固曾將之列為兵書。可見,蹴鞠在漢代軍隊當中的特殊地位。

在清史僅有的少數關於蹴鞠的記載,重視武力訓練的清統治者特別要求將蹴鞠納為八旗士兵的訓練項目。不過又是蹴鞠又是滑冰、射箭的冰上蹴鞠,如此花樣百出,實在使人有些眼花繚亂。

二、蹴鞠在民間的發展

作為“大臣父兄,殷眾富樂”(《史記·張儀列傳》)的強國齊國,百姓有耽於享樂的資本。《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桓寬《鹽鐵論·刺權》記載,不僅富貴之家“蹋鞠鬥雞”,普通民眾也“窮巷蹋鞠”。至漢末三國,《會稽曲錄》中寫到“年興金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蹴鞠甚至發展成了“家學”。可見,蹴鞠可不是軍隊的專利,更不是皇室的專利。

此外,唐宋時期的蹴鞠愈發的民俗化,這主要體現在“寒食蹴鞠”和女子的加入這兩方面。“寒食蹴鞠”在唐代就頗為常見,不過多在軍中。到了宋代,則全民化的徹底些,周密《武林舊事·放春》記載,“舉目則秋千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於是相繼清明節矣”。

女子大範圍加入蹴鞠大軍也是在唐代。《唐語林》記載“今樂人又有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一二尺,女妓等躡,球轉而行,縈回去來,無不如意,蓋古長蹴鞠之遺事也”。這一娛樂活動到了宋代仍然非常受女子歡迎,至明代,王士貞在《潘將軍失珠》中描述的女子蹴鞠場景中,坊間女子的蹴鞠表現甚至出色得勝過男子。

三、更高更快的鞠,更好更遠的蹴鞠

上述的這些變化與唐宋時期鞠的材料變化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蹴鞠活動的盛行,激發了民眾改良其製作的熱情,而鞠材質的進步則間接推動著蹴鞠在歷史中的發展。

不同於漢代時“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蹴蹋而戲也 ”的鞠(《漢書·霍去病傳》),至唐代,鞠已經是“古用毛糾結為之,今用皮,以胞為裡,噓氣,閉而蹴之”(徐堅《初學記》記載)。鞠從皮革填充毛髮的實心球變為了氣體填充的空心球,重量大為下降,射程更遠。到了宋代,鞠發展出了牛、豬等多樣的動物膀胱所做的內膽。程大昌《演繁露》記載:“砌合皮革,待其縫砌已周,則遂吹氣滿之,氣既充滿,鞠遂圓實”,此時鞠的製作已更加精良,質感也更為輕盈。

於是乎,蹴鞠“雙球門區(兩隊選手各守一方球門,雙方按照規定將球引入對方球門中者勝)”的競賽制度有了變動。新的材質與製作方法,使得鞠能踢的更快更遠。馬端臨的《文獻通考》記載“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鞠已經是踢得滿天飛了。球門也變成了“單球門區”,賽製則更為和平:在不用接觸對手的情況下,將鞠放在中間位置,戰隊雙方分列於球門兩邊,友好地你一踢,我一踢,直至場上的選手都進球為止。從此,蹴鞠發展出了很多花哨的進球姿勢,可觀賞性增強,但雙方的對抗性被極大降低。由此,唐代還出現了乾脆不設球門,純友好型的“白打”。

到了宋代,數量可觀的職業化鞠客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以及交流提高自身的蹴鞠技能,還成立了世界最早的蹴鞠俱樂部——齊雲社。社中每年還會定期舉行全國性的山嶽正賽,評定參賽者等級。可惜,極富盛名使齊雲社在發展後期固步 自封,又因為極度排外的傳承,使蹴鞠的發展陷入了“高不就,低不成”的尷尬處境。

四、蹴鞠的衰落

宋後期,蹴鞠的觀賞性和專業性增強,這一趨勢削弱了它的遊戲趣味,此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的發展阻礙了蹴鞠在民間的自由發展。而正式的蹴鞠又遭遇了新的賽製改革,表演性增強。且在強化了進球難度(球門拔高到了9米之高)的同時,限制了隊員的發揮空間,參賽選手只有傳球的權力,射門成為了隊長的特殊權利。

在元代時期的蹴鞠喪失了宋代那種國家級禮儀慶典的特殊地位,徹底流入民間發展。到了明代,《明史》記載割據一方的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蹴鞠,擁婦女酣宴”,蹴鞠已經淪為貪圖享樂的代表。明太祖建國後,立詔嚴禁止軍中蹴鞠,“蹴鞠者卸腳”。蹴鞠籠罩了一層恐怖的陰影。雖清軍入關後,蹴鞠被納入了冰上蹴鞠,但這一特殊的蹴鞠方式對環境要求過高,蹴鞠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至清朝建立,滿族統治階級對中原的蹴鞠文化施行了禁令政策,從順治的口諭禁令到乾隆的公文,這一道道聖諭變為了貼在蹴鞠活動上的封印,蹴鞠近乎成了違法活動。

雖然,蹴鞠活動遭到了統治者所禁止,但什麽也無法阻止古代人尋找快樂,沒有了蹴鞠,人們就開始鑽研起了古典戲曲。蹴鞠已成往事,如今被稱之為“四大國粹”之一的京劇,也不失為彌補遺憾的一種特殊補償吧!

文史君說:

蹴鞠從血腥的出場到黯然退場,它的發展見證了從先秦至明清的歷史。作為一項源遠流長的古代體育運動,它的消失的確令人唏噓,但歷史不會抹去它存在的痕跡。它穿越球場時所牽動的視線與萬千心緒,它所引起的一陣陣歡呼,都成為了歷史中的那些人的生命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葛慧榮:《文獻學視閾下的宋代蹴鞠研究》,《商洛學院學報》2018年第 5 期.

2. 呂利平,林秋菊,陳光華:《漢代軍旅蹴鞠考略》,《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 3 期 .

3.劉秉果:《中國古代足球史料專集:蹴鞠譜》,華夏出版社1987版.

(作者:浩然文史·一筆丹青)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账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