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史宴:世界杯的起源與大宋足球超級聯賽

文/文瑾

足球的前身蹴鞠起源於中國,雖然蹴鞠的玩法與產生於英國的現代足球有很大不同,但同為用腳踢球狀物進洞的運動,蹴鞠與足球的淵源並不能一筆抹殺。而且在宋代的市民社會,社會上與蹴鞠相關的活動,與今天的足球聯賽、世界杯更有許多相似之處,本文的內容就是古代蹴鞠面面觀。

又到了四年一度的觀看世界杯的時候,國足又意料之中的沒有進且在可以預料的將來也進不了,這項起源於中國的體育運動不知怎麽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就沒落了。

劉向說:“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但三皇五帝畢竟太久遠了,也沒法考據,所以蹴鞠是否出現在黃帝時期還是存疑的。不過大概可以確定在戰國時期就有了蹴鞠。《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

蹴鞠從誕生以來就受到大眾的喜愛,但要說最流行還莫過於宋朝,從皇帝到平民,都熱衷於蹴鞠這項運動,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宋太祖蹴鞠圖》,就描繪了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大臣趙普等進行白打蹴鞠的情形。

宋人特別愛好蹴鞠

此外,《宋史》中也記載了大量的皇帝踢球的事情,如“(太宗)會親王、宰相、淮海國王及從臣蹴鞠大明殿。”在皇帝的支持下,宋代蹴鞠事業發展的如日中天。不僅有正規的球隊,有最早的“足球俱樂部”,有“女子足球隊”,更有意思的是球踢得好還可以加官進爵。

對了,這說的就是高俅。《水滸傳》雖是小說,對此的描述卻十分傳神:“那個氣球騰地起來,端王接個不著,向人叢裡直滾到高俅身邊。那高俅見氣球來,也是一時的膽量,使個‘鴛鴦拐’踢還端王。”又說“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來,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樣,這氣球一似鰾膠粘在身上的。端王大喜,那裡肯放高俅回府去,就留在宮中過了一夜。”之後端王成了宋徽宗,高俅也就雞犬升天。

其實高俅最初不過是大文豪蘇軾的一個書童,後來蘇軾被貶,就把他送給好友曾布,結果曾布不要,蘇軾只得把他送給駙馬都太尉王詵,王詵和當時的端王可是一起混圈的,就這樣陰差陽錯的高俅就認識了端王,端王即位後高俅也水漲船高上位了,隻不過他並沒有《水滸傳》裡描寫的那麽壞,在此不表。

大宋球王高太尉

其實吧,宋代踢球踢得好的也不僅僅只有高俅,還有丁謂、李邦彥等人。丁謂身為宰相,不但是蹴鞠高手,詩詞歌賦更是無一不精,他自己還寫詩描繪過他踢球時的樣子,據《堯山堂外紀》記載:“(丁謂)少時好蹴踘,長韻其二聯雲:‘鷹鶻騰雙眼,龍蛇繞四肢。躡來行數步,蹺後立多時。’”他不僅自己踢得好,對於其他踢得好的人他也是喜愛有加。

《中山詩話》記載說有個叫柳三複的秀才去拜見丁謂時,正好趕上丁謂在踢球,於是他把球拋在空中,用頭、肩膀、後背等部位顛球,而且一邊顛一邊行拜禮,球一直沒有落地,結果“(丁謂)乃笑而奇之,遂延於門下。”就這樣,柳三複憑借著出色的球技也得到了長官的青睞。

至於李邦彥嘛,人稱“浪子宰相”,在抗金戰爭中力主割地求和,《宋史》中對其評價為“社稷之賊”,就這樣一個人卻志存高遠,他夢想著“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作盡天下官。”從這句話來看,此人球技應該是很出眾的,不然也不可能如此張狂,後來李邦彥官至太宰,也算是圓了作官夢。

有人可能會疑惑,現在的足球和古代的蹴鞠能是一回事嗎?古代的蹴鞠不是藤球嗎?其實宋代的蹴鞠還真不是藤製品。

據《宋朝事實類苑》記載:“蹴鞠以皮為之,中實以物,蹴蹋為戲樂也,亦謂為球焉。今所作牛彘胞,納氣而張之,則喜跳躍,然或俚俗數少年簇圍而蹴之,終無墮地,以失蹴為恥,久不墮為樂,亦謂為築球鞠也。”就是說蹴鞠剛開始是動物皮做的,裡面填充實物,就叫做球,宋代的話就是用牛或豬的膀胱,然後充氣就行了,幾個小年輕一起圍著顛球取樂。

我們知道傳統足球是用20塊正六邊形和12塊正五邊形組成的,而06年德國世界杯的用球“團隊之星”是用14塊皮組成的,到了14年巴西世界杯,用6塊相同的十字型球面拚塊就足球“桑巴榮耀”。

蹴鞠實物

我們的古人在這方面也是充滿智慧的。據《蹴鞠譜》記載,宋代的足球是用12塊皮子縫製而成的,如宋詞《滿庭芳》寫的那樣“十二香皮,裁成圓錦”,氣球的原料主要是熟硝、黃革,在縫合中要做到“角嵌斜平縫不偏”、“須交碎湊十分圓”。至於縫合的手藝,那簡直是精妙絕倫,“密砌縫成侵,不露線角,嵌縫深窩,梨花可戲,虎掌堪觀,側金錢縫短難縫,六葉桃樣兒偏羨。”

可能就有人要納悶了,我們現在的足球可以充氣,古代的蹴鞠怎麽充氣呢?其實吧這個問題在古人看來就不算是問題。

古代把充氣叫“打揎”,而且這個“打揎”也是有講究的。《蹴鞠圖譜》記載說“打揎者,添氣也。事雖易,而實難,不可太堅,堅則健色浮急,蹴之損力;不可太寬,寬則健色虛泛,蹴之不起;須用九分著氣,乃為適中。”就是說氣少了球就容易浮,多了就踢不起來,吹到九分足,才是剛好合適的。

說了這麽多,宋人又是怎麽踢球的呢?宋代的蹴鞠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娛樂性質的叫“白打”,一種是競技性質的叫“築球”。

“白打”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花式足球,就通過頭、肩、背、腳等部位來顛球,只要不讓球落地就行,因為這個對場地、設施等沒有什麽要求,所以這種玩法閱聽人比較廣,也比較流行,街頭巷尾玩“白打”的不在少數,其氛圍仿佛今日的巴西。

此外,這種玩法還很簡便,對人數沒有要求,一個人可以玩,隻不過對球技要求很高,《說郛》中記載說,一個人玩需要“直身正立,不許拗背,或打三截解數,或打成套解數,或打活解數,一身俱是蹴鞠,旋轉縱橫,無施不可。”難度還是很高的。

當然了,還可以三五個人玩,甚至八九個人玩,有意思的是不同人數的場次有不同的名字,三人場叫“三不顧”,四人場叫“下火”,五人場叫“小出尖”,六人場叫“大出尖”,七人場叫“落花流水”,八人場叫“涼傘兒”,九人場叫“踢花心”。並且踢法也各有不同,每人踢兩次叫“打二”,單腳踢叫“挑踢”,雜踢叫“廝弄”。

除了“白打”,另一種就比較正式了,叫“築球”,這個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正規足球賽了,等級比較高,而且還有裁判員。

當然了,細說起來古代的“築球”與現代足球比賽還是有一些差異的。我們現代的足球賽有兩個球門,而宋代的足球賽只有一個球門,叫“風流眼”,有人說一個球門還不簡單嗎,其實真不簡單。

我們現在的球門一般長7.32米、高2.44米,而古代的球門可就不一樣了。古代球門是在球場中間豎兩根高三丈二尺(約10米)的木柱,兩根木柱相距二尺八寸(約0.9米),柱子中間的網寬九尺五寸,球門上有一個直徑一尺左右的洞,就叫做“風流眼”,比賽的時候球要從這個“風流眼”裡穿過去才能得分。

蹴鞠的球門——風流眼

此外,現代一支足球隊有11名球員,宋代的時候每支球隊有12人,最多有16人。與現代的前腰、後腰、中鋒這些位置名稱一樣,宋代對球員位置作用也有明確分工,分別叫“球頭”、“蹺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據《蹴鞠圖譜》記載,這樣的正式比賽還要有“都部署校正”、“社司”等人,據推測他們很可能就是充當裁判員角色。

比賽開始,兩隊以抽簽的方式決定發球方。先由“球頭”開球,“球頭”將球傳給“蹺球”,然後球可以在“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之間互傳,只要手不碰球,球不落地即可,最後傳到“球頭”那裡,由“球頭”射過“風流眼”。如果球沒有穿過“風流眼”,觸網彈回來了,只要保證球不落地,本隊的球員可以繼續接球、傳球,再次射門。

球射過“風流眼”後,就由對方接球,按照相同的規則進行傳球,最後傳給“球頭”射門。雙方就按照這種方式進行比賽,直至球落地,一節就結束了,叫做“一籌”。

比賽前雙方會商量好這場比賽打幾籌,最後就通過進球多少來判斷勝負並接受獎懲。比賽勝利的一方會得到“銀碗錦彩”的賞賜,球隊球員需要“拜舞謝恩,以賜錦共披而拜也”。至於輸掉比賽一方的“球頭”就需要臉上抹白粉,接受鞭打了。按照記載就是“吃鞭,仍加抹搶下酒,假黿魚,密浮酥捺花。”

《武林舊事》裡面記載了這麽一份三十二人的球隊名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應該是歷史上最早的足球比賽首發名單了。可惜的是裡面沒有記載具體的比賽情況。

不過我們在《東京夢華錄》中見識到宋人的“築球”比賽。宋代天寧節的時候,官方組織了一場蹴鞠賽,《東京夢華錄》是這樣描述的:

左軍球頭蘇述,長腳襆頭,紅錦襖,餘皆卷腳襆頭,亦紅錦襖,十餘人。右軍球頭孟宣,並十餘人,皆青錦衣。樂部哨笛杖鼓斷送。左軍先以球團轉眾,小築數遭,有一對次球頭,小築數下,待其端正,即供球與球頭,打大癙過球門。右軍承得球,複團轉眾,小築數遭,次球頭亦依前供球與球頭,以大癙打過。

至於最後的比賽結果我們也不得而知了。但宋代如此濃厚的蹴鞠氛圍,在歷朝歷代中還是比較難得的。

蹴鞠圖

得益於自由開明的社會風氣,在宋代,人們熱衷於聚眾結社,類似於我們現在的俱樂部、社團。如文人士子組成的西湖詩社,弓弩愛好者的射弓社、錦標社,相撲愛好者的角抵社等,當然了,受大眾喜愛的蹴鞠也有自己的專屬社團,如打球社、齊雲社等。

這發展最好的,規模最大的還要屬齊雲社,又稱“圓社”,前面提到的高俅其實就是齊雲社的成員。大家可別看錯了,這可不是老郭說相聲的德雲社,不過齊雲社在蹴鞠界的受歡迎程度和如今德雲社在相聲界的受歡迎程度可是隻多不少的,連皇宮裡面的人都去齊雲社踢球。

《水滸傳》中記載,在端王見高俅並讓其展示球技時,高俅推脫地位卑微不敢踢,端王說:“這是齊雲社,名為天下圓,但踢何傷。”此外宋人還有詩詞來描寫齊雲社,如“四海齊雲社,當場蹴氣球。作家偏著所,圓社最風流”、“若論風流,無過圓社”,從這些文字中我們知道齊雲社在當時的知名度還是很高的。

作為全國性的蹴鞠愛好者俱樂部,是需要有一定的規章制度的,齊雲社也有專門的《齊雲社規》,用來約束和規範社員的日常行為。此外,齊雲社每年還會組織一次全國性的蹴鞠比賽的,名叫山嶽正賽,每次比賽之前都要發放比賽通知,通知一般這麽寫:

請知諸郡子弟,盡是湖海高朋。今年神首賽齊雲。別是一般風韻。來時向前參聖,然後疏上揮名。香金留下仿花人,必定氣球取勝。

“舞餘燕玉錦纏頭,又著紅靴踢繡球”,在大家的印象中,宋代受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女子是不可以拋頭露面的,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宋代女子其實很開放,很自由,甚至於可以去踢蹴鞠。“翡翠盤龍裝繡額,真珠雙鳳蹙花毬”,這句詩就是描寫宋代女子踢蹴鞠的場景的。

齊雲社社員

據《宋史》記載,宋代還有專門的“拋球樂隊”,應該類似於今天的足球寶貝吧,她們“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銀帶,奉繡球”。除了文字證明外,我們還有實物為證,在出土的宋朝紋銅鏡上,也描繪了女子踢球的場景。

“蹴踘漸知寒食近,秋千將立小鬟雙”,“蹴鞠牆東一市嘩,秋千樓外兩旗斜”,在皇帝的宣傳提倡和民眾的喜愛追捧下,蹴鞠當之無愧成為了宋朝的全民運動,正如陸遊詩中寫的那樣“鄉村年少那知此,處處喧呼蹴鞠場。”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