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傳世繪畫,細說中國“足球”的興衰史

蹴鞠是中國古代的足球運動,也見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東亞國家。蹴就是“踢”,鞠是“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西漢學者劉向在其《別錄》中寫道:“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同時在考古發現中,也曾經發現早期“蹴鞠”的痕跡。1954年到1955年間,我國考古工作者曾經兩次在西安一個叫西坡村的地方,挖出了一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大小不等的“石球”。這種“石球”磨得光滑渾圓,最大的直徑有6厘米,最小的有1.5厘米。當時經過考古學家考證和研究,“石球”是兒童的一種玩具―――踢球用的遊戲品,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約為公元前3000多年,屬新石器時代晚期(仰韶期)。公元前1500年我國的殷代,石球遊戲發展成為“足球舞”,或叫“鞠舞”,所用的已是用革製或毛製的球了。

  據一些專家推斷,足球舞是當時人們在祈禱降雨的巫術儀式上表演的,並且認為這才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運動。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被正式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國世界杯期間,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臨淄是足球的故鄉,不僅是你們的驕傲,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驕傲,是所有喜歡足球、喜歡世界杯的人的自豪。”

  起源:

  古中國稱踢足球為“蹴鞠”,亦稱“蹋鞠”。歷史記載,蹴鞠相傳最早是中國的黃帝為了訓練士兵而發明;文字記載可以上溯至戰國時代,大部分學者認為蹴鞠起源於戰國的齊國(現今山東臨淄),本為軍訓之用,進而演變為遊戲。

  興起於漢唐宋:

  漢代,漢高祖劉邦的推行,蹴鞠已經發展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並且有比較健全的比賽規則。漢朝皇室中的蹴鞠規模很大,設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台,球則是實心的。蹴鞠仍保留軍事訓練的用途。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率軍駐守邊疆時,曾閑時蹴鞠。漢成帝本人亦雅好蹴踘。在當時比較正規的蹴鞠比賽分為兩隊,雙方各有十二名隊員參加,以踢入球門的球數的多少來決定勝負。

  西漢時已經有了專業的書籍《蹴鞠二十五篇》;而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曾有與倭(日本)人以蹴鞠對戰的記載。東漢李尤《鞠城銘》述:“圓鞠方牆,仿像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後來蹴鞠也和佛教一起傳到了日本,今日韓語和戰前的日語中仍可見稱足球為蹴球的用法,便是受到中國蹴鞠的影響。

  唐代時馬球興起,練兵習武多採用馬球,而蹴鞠則向著娛樂方向發展。此時,還發明了以氣球作球膽,並設球門進行比賽。大大促進了運動技術的發展和提高,當時蹴鞠的形製有很大的改變,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更接近於現代的足球。所用的球用動物膀胱充氣做成,然後用8塊皮縫起來,彈性良好。球門用兩根竹竿支起一個網,分成兩門兩隊比賽。另外還有一種踢法是兩隊隔網比賽,中間的網上有一個球門,以打門入球數決定勝負。有宮庭的數百人一起參加的大型活動,也有家庭式的幾個人的小比賽。

  宋代時兩門兩隊的對抗性踢法開始消失,盛行以表現個人技巧的踢法,謂之“白打”。踢球者圍繞成一圈,以除手以外身體任何部位觸球,表演各種動作而不使球落地。既有單人表演,亦有二三人乃至十餘人的共同表演。也形成了專業的蹴鞠藝人團體,名為齊雲社(圓社),並出版各種專業書籍。蹴鞠在民間已成為最主要的娛樂活動之一。宋代的帝王將相也多是蹴鞠競賽的愛好者。《水滸傳》裡所描寫的太尉高俅,便是憑一腳好球藝而發跡,說明了當時人們喜愛蹴鞠的程度 。 宋代時,中國古代足球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在唐代興起了女子足球運動,這與蹴鞠發展為講求個人技藝的表演性遊戲有直接關係。由於表演性取代了激烈對抗的競賽性,蹴鞠運動在明代以後逐漸走向衰落 。

宋代蹴鞠紋銅鏡

宋蘇漢臣長春百子圖卷

  衰落在明清

  元代時,蹴鞠隨著蒙古西征的腳步進而傳到歐洲。忽必烈建立元朝後,蹴鞠也開始流行於蒙古人之間,尤其是門閥貴戚,習風更盛。

明朝 宣宗行樂圖卷

  明代之後,蹴鞠仍流行於貴族與官吏間,其中許多貴族與官吏過度沉迷於蹴鞠,而荒廢了自己應盡的職務、不理政事;以及當時青樓的娼妓知道男人愛玩蹴球,便開始以玩蹴球的方式招攬客人,使得蹴鞠逐漸趨於下流低俗。明太祖曾因此下令官吏、武士等禁止蹴鞠,但坊間娼妓以蹴球招客的歪風仍舊存在。

明杜堇的《仕女圖-蹴鞠圖》

  清兵入關、建立清朝後,滿人以明朝為鑒,為防止貴族與官吏也因此荒廢政事而全面禁止了蹴鞠,蹴鞠就此沒落,愛好溜冰的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被現代足球所取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