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盤點古人納涼解暑妙招 領略令人驚嘆的智慧

時至六月,氣象越來越熱,冷氣機、冰箱、冰飲等都是必備品,以解炎炎夏日的焦灼難耐。在中國古代,沒有現代化製冷設備的古人如何解暑呢?小編整理出一套古人納涼解暑的妙招,領略他們令人驚嘆的智慧。

巧製冰箱

青銅冰鑒(戰國)長76cm、寬76cm、高63.2cm

如果只看圖片,大家一定困惑於這件青銅器與解暑之間有何關係。

這件青銅冰鑒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也是當時祭祀中一種重要的禮器。如此奢華的器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只能是貴族才享用得起。

青銅冰鑒是由一個方鑒和一件方尊缶組成的青銅套器,方尊缶置於方鑒內,其底部一側有兩個長方形榫眼,另一側有一個長方形榫眼,安裝時,把這三個榫眼與方鑒內底的三個彎鉤扣合,其中一個彎鉤的活動倒鉤自動倒下後,可把方壺固定在方鑒裡而不晃動,製作十分巧妙。與青銅冰鑒配套的還有一把長柄青銅杓,杓的長度足以探到尊缶內底。

據《周禮·凌人》記載:「春始治鑒,凡外內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原來,青銅冰鑒是古人用來冰酒的,尊缶內裝酒,鑒、缶壁之間的太空放置冰塊,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中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夏天飲酒,撈凈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煞是舒服。

夏季怎麼會有冰塊?不用擔心,古人自有妙計。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然後將冰塊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裡。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席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

柏木冰箱(清)高82cm 長91cm 寬90cm

清代宮廷就普遍使用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了,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是由「冰鑒」演變而來的,它們一般為木胎,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

圖中的柏木冰箱上有一對箱蓋,蓋上有4個銅錢紋開光,用於將箱蓋提起。箱內設一層格屜。盛夏時節,氣象炎熱,在格屜下放置冰塊,將食品置於屜板之上,而箱內四壁用鉛皮包鑲,可以隔絕外面的熱氣進入箱內,利於冰塊保持低溫,對箱內儲藏的食品起到冷凍保鮮的作用。冰箱外部的兩個側面各安兩個銅提環,以便提拉冰箱之用。冰箱下承柏木座,座面、束腰及鼓腿拱肩處均包鑲銅片,足下連托泥。冰箱造型簡潔實用,設計巧妙,但由於木冰箱的成本較高,使用場合主要限於宮廷和上層權貴之家,因此流傳至今的實物並不多見。

楊凝式(唐)《夏熱帖》 草書 紙本 23.8×33cm

唐代書法家楊凝式曾書一封信劄《夏熱帖》:「凝式啓:夏熱體履佳宜,長□酥密水,即欲致法席,苦非□□□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以下數字殘損難識)病?(下二行殘損)。」內容大致是,因氣象炎熱,送給僧人消夏飲料「酥密水」表示問候。酥密水是夏日解暑「神飲」,古時冬日鑿取冰塊,藏於地窖之中,待炎炎夏日取出,「積素冰於幽館,氣飛結而為霜」,既可降暑,又可製造冷飲。這在當時雖是個稀罕玩意兒,但楊凝式當過太子太保,所有他還是享受得起的。

那麼,沒有冰箱的人們怎麼辦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