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中醫藥的發展在國內受到質疑時,放眼國際卻並非如此!

我們的中醫在我們的國家受到不斷的質疑,而德國一位老教授學中醫60年,道出了一句話需要我們深思!

曼福瑞德·波克特,中文名為滿晰駁,取意為「以飽滿的責任感,反駁西方明晰科學的不足」,出生於1933年,學貫中西,通曉德、英、拉丁、中、法等多國語言。曾任德國慕尼黑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是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中醫理論基礎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國際中醫規範辭典執行主編。 50年代在巴黎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 又開始學西醫,並接觸到中醫,拜訪過100多位中醫大夫。家有中醫書籍8000多種,以在西方傳播中醫學為己任。

在被問及中醫藥發展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或者說,影響中醫藥全球化的因素是什麼?

波克特的回答值得我們深思:最大的問題是——中國自己把自己的寶貝,當作垃圾忽視,甚至丟掉了。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的確,在我們中醫藥發展在國內受到質疑時,放眼國際卻並非如此:

1、2019年3月29日,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院士張運領銜的「應用通心絡乾預頸動脈斑塊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在中國介入心臟病年會上公布,該論文發表在國際極具權威的科技期刊《自然》子刊《科學報告》上。該研究聯合18個省35家三甲醫院,共篩選出1212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臨床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觀測用藥2年後雙側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指數等指標的變化。研究結論表明應用通心絡治療可延緩頸動脈平均內中膜厚度、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指數的進展,減少心血管事件,且安全性良好。

2、日內瓦時間5月25日,中醫藥正式列入國際疾病分類,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首次將傳統醫學納入其中。歷經十年努力,中醫藥正式接入國際主流醫學這一分類體系。

如今雖然提倡中西醫並重」的行政規定,可不管在哪,地方中醫院都比不過地方人民醫院,更可笑的是中醫院中,病歷90%是用西醫診斷學和病理學的術語寫的,能用傳統的中醫學理論和方法來診病和開方的還有多少?

在醫療上,中醫就不能很好的和西醫享有同等的學術地位,對於中醫的研究、科研經費也少;而且中國的西醫師有157萬人,中醫師只有27萬。在綜合醫院中,中西醫的比例約為1:9甚至5:95。

我們數千年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中醫藥書籍,我們中醫衰敗了,被質疑了,不是中醫不行了,而是人不行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