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心裡在想什麽

文 | 語不惜

來源 | 凱叔講故事

引用一句話: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

——凱叔

01

前幾天,在《@所有人》節目中,演員小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衝上去劈頭蓋臉衝女兒吼,「你怎麽回事啊?」

被她這麽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小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當女兒再次「啪嘰」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沒有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了手足無措的孩子。

這時,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關於「吼孩子」,很多父母表示,吼完孩子後,不怕他哭鬧,也不怕他事後balabala……和你講道理。

怕就怕遇到那種「打不哭罵不語」,把情緒打成靜音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是二胎媽媽。前幾天她哭著說,感覺自己做媽媽失敗極了。

原來,二寶出生後,有段時間她很焦慮,只要二寶一哭,她就會無緣無故地衝大寶吼。

漸漸地,每次被吼,大寶都站在一邊,不哭不鬧,抿嘴低頭,手足無措地用手指捏著衣角。

有一天,因為玩具的事她又吼了大寶,孩子很委屈地鑽到了奶奶懷裡,哭著說,「我不喜歡這個媽媽了,你帶我走吧。」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

圖片來源:《四百擊》

對於孩子,世界上有一種無奈是「媽媽覺得不吼不行」

對於父母,世界上卻有一種絕望是「吼完了孩子,卻不知道那個不說話的小東西心裡在想什麽」

相比和父母頂嘴、講道理的孩子,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才是最讓父母操心和擔憂的。

02

前幾天和姐姐通話,她哭著說,因為孩子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自己又忍不住吼了他。

這次被吼後,外甥不哭不鬧,也不說話,倔脾氣一上來,兩天沒和媽媽說話。

姐姐苦惱地說,感覺孩子現在離她越來越遠了,都不知道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麽。

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有些孩子是出於恐懼,安全感受到了傷害,不再信任父母,在情感上強行和父母中斷了連接,和父母拉開了距離心中開始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還有些孩子已經習以為常了,乾脆破罐子破摔,雖然滿心不服,卻懶得反駁。故意用這種「不配合」來氣父母,潛台詞就是「惹不起,我躲得起」;

最嚴重的就是孩子感覺自尊心受到了碾壓,出現情感障礙,不再自信,甚至有自卑和自閉傾向,害怕自己跟父母說什麽都是錯的。

的確,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有時候,當某些人傷你傷得很重很重,你甚至都不會再有痛覺。」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影片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

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

我仿佛什麽也不是。

03

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蒙台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長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的那隻小企鵝。

它被父母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心聲和需要,但又擔心沒有人聽。

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回避傷害。

圖片來源: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懦弱,沒主見;

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對親情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在親子關係中不知道怎麽和家人相處。

圖片來源:《晨曦中的女孩》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麽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她說,20歲之前她沒敢拉過媽媽的手,如今雖然長大了,但與媽媽之間的隔閡依舊無法逾越。

04

「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

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個受傷孩子呢?

1. 放下身段,去安撫那個恐懼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說要做一個慈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奈何,在親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處成了塑料母子(母女)情。

一旦我們大聲吼了孩子,請記得給自己幾分鐘緩和時間,待到情緒平複後,蹲下來,試著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

「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沒有減少,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圖片來源:《This is us》

2. 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投射,感到恐懼,用「不說話」來抗拒這種能量。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會讓負能量積鬱在心裡。

當傷害形成後,父母一定要事後補救。

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來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和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3.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

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

愛因斯坦說:如果你根據能不能爬樹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你一生都會認為它是愚蠢的。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尹建莉曾說,

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

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

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請慈悲地放過那個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和孩子和解,和心中的那個「小孩」和解,做個「不吼」不叫的文明人。

圖片來源:《小淘氣尼古拉》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冷風,行人因為害怕寒冷,所以裹緊了大衣;

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請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於無聲!

給他愛,給他力量,給他信心,你會發現南風雖然柔和無力,卻能化為繞指柔,讓孩子在風中起舞!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

- The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