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標題:不唯流量求質量 不唯“顏值”求價值——“清流節目”翻紅的背後是綜藝節目生態持續向好


來源:《光明日報》(2019年09月04日 13版)


政策調控之下,綜藝節目過度娛樂化的勢頭受到遏製。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熱點觀察】    

  

8月29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了第二季度創新創優節目名單,中央電視台的《等著我》(第五季)、山東廣播電視台的《現在的我們》、江西廣播電視台的《跨越時空的回信》等12個節目受到表彰。

  

廣電總局的上述節目評優活動每個季度都要舉辦一次,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本次受表彰的節目,不再像以前那樣讓人感到陌生,大都口碑與收視兼具,一些甚至引發了廣泛的話題討論。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大量“清流節目”的翻紅,反映出電視綜藝節目生態正在持續向好,“內容好節目才好”的觀念正在深入人心。


泛娛樂化退潮

  

改革開放之後的近三十年中,看電視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休閑娛樂方式,沒有之一。時至今日,電視機仍佔據著中國家庭客廳最顯眼的位置。

  

對娛樂的追求,讓中國的電視節目和電視人一路狂奔。拚明星、秀下限、編噱頭、炒緋聞,為了吸引眼球和所謂的娛樂性,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電視節目及其背後的電視台無所不用其極,最終深陷“泛娛樂化”的泥潭難以自拔。先是選秀節目,接著是相親節目,後來是各種明星真人秀,一波接著一波的所謂“節目創新”把綜藝的娛樂化推向了高潮。

  

去年6月,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出通知,提出對影視明星參與綜藝娛樂節目、親子類節目、真人秀節目等加強監管。去年年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泛娛樂化問題比較嚴重的電視台點名批評,同時頒布規定,要求抵製泛娛樂化、控制嘉賓片酬,“全部嘉賓總片酬不得超過節目總成本的40%,主要嘉賓片酬不得超過嘉賓總片酬的70%”。同時,社會和觀眾對綜藝節目過度娛樂化不滿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在政策調控和觀眾的抵製下,綜藝節目泛娛樂化的勢頭有所減弱。一個標誌性的例子是,過去高擎“娛樂”大旗的湖南衛視,逐漸調整方向,開始走精細化和專業化道路,先後推出《時光的旋律》《聲入人心》《神奇的漢字》等“娛樂性並不是那麽強”的節目,而這三檔節目都被廣電總局評為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

  

另外,據記者觀察,2019年度的綜藝節目,雖然真人秀仍佔很大比例,但明星真人秀節目的比例已大大降低。即便是明星參與的真人秀節目,明星在節目中起到的也主要是“線索”的作用,而不再吸引全部注意力。同時,綜藝節目的題材更加多元,比如東方衛視的《忘不了餐廳》聚焦認知障礙;浙江衛視的《預見2050》是一檔科技人物專題節目;湖南衛視的《神奇的漢字》是全民漢字挑戰節目;湖北衛視的《奇妙的漢字》則是國內首檔解字溯源節目。這些綜藝節目,雖然都有娛樂性,但娛樂的成分已大大降低,關注的多是娛樂之外的相關主題。


綜藝新風景頻現

  

兩三年前,文化類節目興起,成為綜藝中的一股“清流”。然而,除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見字如面》等少數節目獲得了口碑與市場的雙贏外,大多數文化類節目其實在“賠本賺吆喝”,收視並不理想。“真正的好節目,不能曲高和寡,否則很難長期持續下去。”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指出,“清流節目”在擦亮中國電視底色的同時,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是重新聚攏青年一代的目光。

  

讓人欣喜的是,今年以來,一些“清流節目”開始翻紅,甚至有開創新的節目潮流的趨勢。

  

山東衛視的《現在的我們》,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幾歲的製作團隊,把鏡頭對準他們的同齡人,用青年人的語言,記錄了一個個新時代青年人的榜樣,分享了他們的人生感悟,講述了他們拚搏奮鬥的故事,最後得出“青春是用來奮鬥的”這一道理。“節目沒有採用什麽外國的節目模式,不那麽 ‘高大上’,但卻讓青年人說出了心裡話,所以節目很有青年味兒,一下子引起了青年人的共鳴。”山東衛視副總監、《現在的我們》節目總製片人胡韶紅介紹說,播出過程中,該節目微博主話題閱讀量高達5億並登陸微博熱搜榜,武警排爆手王銘“與粉身碎骨只有一毫米”的短視頻秒拍播放量超1000萬,抖音播放量近2000萬。

  

而江西衛視的《跨越時空的回信》則通過邀請烈士後人給先人寫回信的方式,與英雄隔空對話,講述了先烈不為人知的故事,實現了生者與死者之間情感的雙向表達,架起了歷史與現實之橋,完成了紅色基因的傳承。在宣傳經費幾乎為零的情況下,這樣一檔又紅又正的節目,竟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播出過程中,不少觀眾開啟“追劇模式”,在新媒體平台上,該節目更是引發廣泛的話題討論,觸動了很多年輕觀眾的淚腺。正是因為看到了節目的生命力,江西衛視在第一季節目結束後一個月,馬上又推出了第二季。

  

沒用網紅,自己卻成了網紅;不追求流量,卻意外獲得了流量。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電視研究中心主任俞虹看來,《跨越時空的回信》等“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節目的成功,是綜藝節目領域一道亮麗的新風景,個中經驗值得總結。


轉型提質任重道遠

  

與《現在的我們》《跨越時空的回信》等今年走紅的“清流節目”相比,過去的“清流節目”為何總是曲高和寡,難以突出重圍?

  

對此,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當年,他在電視台工作時,率先推出《最美鄉村教師》節目,結果《最美郵遞員》《最美鄉村醫生》等各種“最美”紛紛湧現,其他行業也紛紛要求合作,以推出自己行業的“最美”。胡佔凡說,“最美”多了,自然就同質化了,節目也就不美了。

另外,胡佔凡提到一個現象,現在幾乎所有綜藝節目,都宣稱自己是傳播正能量的,可內容卻往往“掛羊頭、賣狗肉”,結果不僅忽悠了觀眾,也玷汙了“正能量”這三個字。因此,一檔節目不會因為宣稱自己是傳播正能量的節目,就能成為好節目,還要看節目的呈現和表達,或者說“真正的好節目,不僅導向對、立意好,還要好看”。

  

“守正創新”是廣電系統人盡皆知的方法論。可究竟如何守正?又如何創新?

  

時統宇認為,這需要節目製作方長期的沉澱和積累。比如,山東衛視從一開始就拒絕“用娛樂吸引觀眾”的立場,經過了《國學小名士》《美麗中國》《此時此刻》等大量節目的創作,已打造出一條現實主義節目鏈,形成了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生活的創作習慣,所以《現在的我們》的推出和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要把好節目做好,胡韶紅更看重傳統媒體人的堅守,“電視節目應該拒絕膚淺的娛樂,摒棄乏味的狂歡,用創新的電視語言講好普通中國人為美好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默默耕耘、努力奮鬥的故事”。

  

不管是《跨越時空的回信》,還是《現在的我們》,講述的都是不為人知的普通人的故事。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認為,從普通人的視角切入、講述普通人的故事,應該成為綜藝節目未來創新的發力點,即便是樹典型,也要從普通人中選擇,運用普通人的視角去講述,“就像《現在的我們》中樹立的那36個典型一樣,呈現的都是普通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講述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故事”。

  

(本報記者 韓業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