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八國聯軍如何解決吃喝問題?大多靠搶劫

文|陳卿美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這是一段國人耳熟能詳的屈辱歷史,對於很多戰爭的細節,人們也能娓娓道來。

八國聯軍,是多國部隊,總規模約為5萬人。從世界各地調集至中國北方渤海灣,6月17日從大沽口登陸,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14日佔領北京。

我們不談戰爭、不論屈辱,隻說說他們的吃喝問題。

八國聯軍是異國作戰,作為遠征軍,後勤保障是重中之重,吃喝問題是頭等大事。

8月4日下午3時,近2萬名聯軍士兵從天津出發,分三路向北京發起進攻。聯軍指揮部特別下達命令:“攜帶一天給養,今夜露營時不許生火做飯。”

這裡所謂的“給養”,除了飼料與燃料以外,主要就是指士兵的口糧,包括食物與飲料。他們都帶了什麽呢?

據隨軍的英國傳教士寶複禮記載,“罐頭牛肉、餅乾、冰茶飲料是我們所有的晚餐。我們以大地母親為床。為了防潮,我們在地上鋪了毛毯和油布。”

罐頭牛肉與餅乾便於攜帶,非常適合行軍打仗。至於冰茶飲料,自然與今天人們喝的冰茶飲料不同。雖然史料中沒有說明冰茶飲料的製成方法,但根據當時的條件,基本可以推測,所謂冰茶飲料,就是將茶水灌裝進瓶子後,再放在冰塊裡冰鎮而成。行軍打仗,是不可能帶冰箱的,小型冰箱也沒有,因為世界第一台電冰箱1918年才問世。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間正好是華北的夏季,氣候乾燥炎熱。8月份雖然已經進入立秋時節,但從氣溫上來講,仍屬於夏季。因此,冰茶飲料作為飲品,便是非常好的一種選擇。

然而,聯軍攜帶的口糧量並不止“一天”,也不止罐頭牛肉、餅乾與冰茶飲料那麽簡單。在聯軍進攻至通州時,飲料又多了幾種。

還是寶複禮的記載,“我們喝了一些可可,簡單地吃了一些餅乾充饑,還有一些長官,他們並未吃這些食物,而是選擇喝了一些威士忌跟蘇打水,因為比起可可跟餅乾,他們更喜歡威士忌跟蘇打水。”

威士忌是酒,蘇打水是飲料,這些都是西方人的最愛。

這裡的可可飲料,並不是可樂,而是通過一種叫作可可樹的果實製成,這種果實還可以加工成巧克力。

卿美兄曾寫過另外一篇文章,即英法聯軍的吃喝問題,在四十年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也攜帶有可可飲料。

八國聯軍,每個國家的飲食水準並不同,士兵與軍官的標準也不同。從天津出發,至通州,走了9天,似乎也只有部分軍官才可以享受到可可、威士忌、蘇打水。因為在中途就已經出現過食物與水短缺的情況。

8月6日,當聯軍行進至距離天津30公里的楊村時,攻城主力部隊美軍第14團嚴重缺水。盛夏時節,士兵們口渴難耐,雖然在附近村莊發現了一些水井,但指揮官嚴禁士兵喝井水,主要是防止投毒。

由於嚴重口渴,加上行軍疲勞,部分士兵被折磨得精神錯亂,哇哇大叫,甚至有人向自己的戰友開槍。

美軍不讓喝井水,但日軍與英軍的印度兵沒有顧忌這些。炎炎夏日,人困馬乏,牲口也需要及時飲水。據《八國聯軍在天津》記載,日本士兵與印度士兵來到一座水井旁,印度人將杯子系到繩子上,直接從水井裡打水。日本人沒有容器,便向印度人要水喝。印度人不給,日本人抓起杯子就要喝,印度人立馬搶了回來。

印度人向日本比劃,將雙手並攏做捧水狀。日本人頓時明白了,印度人直接將水倒到日本人的雙手中,日本人這才喝到水。

印度兵很多是錫克人,信仰印度教,因為信仰與衛生問題,印度人不願意讓日本人直接使用自己的水杯。

8月8日,聯軍隊伍出現了嚴重中暑與食物短缺現象。這個時候只有降低飲水標準,另外再加搶劫。

驕陽似火的中午,英軍的蓋斯利將軍與參謀長巴羅將軍一起在河堤上吃罐頭牛肉,下屬軍官立即跑到附近村莊的水井中打來幾瓶水,喝著清涼的井水,兩個將軍非常開心。

在軍隊營地附近正好有一個瓜田,瓜農聽說八國聯軍來了,早就撒丫子跑了。聯軍士兵紛紛到瓜田裡摘西瓜來解渴。

事實上,聯軍的吃飯問題大多靠搶劫。

據法國特使畢耶爾·洛諦回憶,他在大沽口登陸時,曾在法國軍營領取過兩天的口糧,包括麵包、酒、罐頭、糖和茶葉。

可以想象,這樣的口糧大多是通過軍艦運輸而來,但軍艦運輸有限,登陸後的口糧只能自己解決。

在大沽口炮台附近,聯軍就開始了對附近村莊的洗劫,“有人提著嫩雞和鮮菜,有人捧著新從樹上摘下來的秋梨……英國兵在田裡槍了人家的耕牛……還有兩意國兵,一齊跨在一頭驢子的背上,歡笑得幾乎跌了下來,這走獸大概也是才從哪家掠來的了。”

在從大沽口乘船向天津行進時,聯軍士兵經常下船去周圍村莊,“尋找雞蛋、雞及所有可以吃的東西”,“許多士兵都手提著母雞,腰間掛著他們掠奪來的其他食物。”

在清軍與義和團攻打天津紫竹林租界時,被圍困的聯軍對租界內的中國店鋪進行了查抄,物資全部被徵收。聯軍搜查隊獲得了大量的食物與飲料。

據巴恩斯回憶錄記載,在攻打天津城時,英軍華勇營的夥食很不錯,早餐是冷熟牛肉,午餐是燉牛肉,晚餐是咖喱燒牛肉。一天三頓牛肉,不可謂不奢侈,而這些牛都是華勇營搶的中國百姓的耕牛,而華勇營士兵也是中國人。

據英國隨軍記者薩維奇·蘭德爾報導,聯軍佔領天津後,“英軍首先想到的就是吃,進城的第一件事是開始在小胡同裡、在人家後院裡狂追雞鴨。馴服的家禽往往是不會剩下的。”

法國人則非常喜歡吃火腿。在天津城陷落的當天,一群法國士兵在一個店鋪裡發現了大量的火腿,法國人興奮無比。他們狂叫著:“火腿!火腿!”看著堆積成山的火腿,法國人欣喜若狂。

在聯軍佔領天津期間初期,各國士兵經常三五成群出外搶劫,除了搶劫各種值錢的財物外,還有雞鴨、雞蛋等食物。稍有不如意,就會開槍轟擊。

8月14日,聯軍攻破北京城。

在寶複禮進入英國大使館後,使館的工作人員為了表示對英軍解救的感謝,特別邀請寶複禮共進晚餐。晚餐第一道菜是“小馬肉熬的湯與發黑的麵包”,第二道菜是“烤騾子肉排跟發霉的大米”。寶複禮對這些飯菜難以下咽,只是禮貌性地吃了一些,回到營地,又繼續吃罐頭牛肉和餅乾。

自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炮台,慈禧對外宣戰後,京城的各國大使館與西什庫教堂遭受了清軍與義和團的長期圍困。大使館與教堂的守衛力量也是八國聯軍其中的一支。

據寶複禮記載,在圍困前夕,外國人儲備了大量的米和水,但水是苦澀的井水。在長達兩個月的圍困中,食物嚴重短缺,很多人被餓死,尤其是嬰幼兒與未成年兒童。

為了活下去,他們開始宰殺馬、騾子。“馬肉和騾肉不可避免地成為人們的主食肉類。雖然也有一點羊肉,但那是為老弱病殘的人員準備的。有一頭奶牛,可對於800人而言,如果都要有牛奶喝,它又怎能應付?沒有牛奶,沒有黃油,缺糖少米。”

不過,清廷並沒有決心全部殺掉外國人,因此在攻打使館與教堂時,更多是圍而不攻,攻而不取,希望以此促使八國聯軍停止向北京進攻,逼迫洋人講和。

在停停打打的過程中,清廷常有示好的舉動。據《庚子使館被圍記》一書中記載,7月17日中午,一名法國士兵突然跑到清軍陣地,就在大家擔心他凶多吉少的時候,沒想到,法國士兵平安歸來,還帶來了水果。

原來,法國士兵見到了軍機大臣榮祿。榮祿關切詢問他,使館內糧食夠不夠,死傷人數有多少。在返回時,榮祿讓他帶上桃子與西瓜。

在休戰期間,清廷曾多次向使館內送蔬菜、水果、大米等食物。如此舉動,讓義和團與清軍一頭霧水。

聯軍佔領北京後,實行殖民統治,吃喝已經不是問題。

據《京津蒙難記——八國聯軍侵華紀實》記載,聯軍要求北京商戶與百姓,定期供應一定數量的雞鴨。在位於先農壇的美軍倉柯瑞,“擺成了成排的火腿、罐裝香煙、箱裝軍用豆和很多桶裝牛肉。”

1860年,英法聯軍陷天津、破北京,與八國聯軍是一樣一樣的。二者雖然相差四十年,但僅從史料的反映來看,似乎英法聯軍的夥食要好於八國聯軍。

比如英法聯軍攜帶有烤箱,用於烤製麵包及各種蔬菜。八國聯軍雖然也有麵包,但在各種史料沒有提及烤箱一事。

英法聯軍計程車兵常常可以喝到啤酒、葡萄酒、咖啡、香檳,但在八國聯軍中也沒有看到。

最重要的是,英法聯軍在停泊渤海灣時,曾在陸地上建立養殖場,自己養雞養鴨。同時開辟集市,吸引周邊農民來交易,各種蔬菜、水果、牛羊肉,應有盡有,聯軍通常用高價購買。自辦養殖場與開辟集市,這在八國聯軍的史料中也沒有提及。英法聯軍有時還趕大集,到中國農民的集市中集中採購。

英法聯軍的每艘軍艦上都有超大的食品櫃,存儲著肉食、蔬菜、水果,還有啤酒、葡萄酒。比如在天津過冬期間,“斯蘭尼號”炮艦的甲板上有一條很長的食品櫃,裡邊有各種肉食,整羊、半邊牛肉、野雞、針尾松雞 、野鴨、兔子、鹿。相信八國聯軍的軍艦上也同樣會有這樣的食品櫃,但在史料上卻少有涉及。

簡單對比發現,英法聯軍的食物來源更多依靠的是採購,而八國聯軍的食物來源更多依靠的是搶劫。

相比英法聯軍,四十年後,八國聯軍為何沒有進步,反倒更野蠻了呢?這似乎是個不解之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