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軍整體失敗,總體與武器的關係並不是很大

文|陳卿美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從大沽口登陸,一路攻天津、佔北京。

一場戰爭,決定輸贏有很多因素,人們最感興趣的往往是雙方武器裝備的對比。

1

7月14日,八國聯軍佔領天津。一位意大利軍官向本國政府寫了一份報告,《關於在天津附近武庫中所發現中國新式軍用物資報告單》。在這份清單中,我們赫然發現,清軍的武器裝備根本不次於八國聯軍。清單所列如下:

36門克虜伯大炮,口徑87毫米(1897年德國埃森製造),折合3.41英寸,其中大部分仍裝在箱中。

60門克虜伯大炮,口徑70毫米(1897年德國埃森製造),折合2.75英寸。

42門諾爾登費爾德式速射機關炮,口徑57毫米,折合2,24英寸。

42門諾爾登費爾德式機關炮,口徑47毫米或1.85英寸。

42門大炮,其中一部分為諾爾登費爾德式,一部分為上海機器局製造,口徑37毫米折合1、45英寸。

10門速射機關炮,口徑37毫米,折合1、45英寸。

20門小口徑的速射機關炮。

3萬支具有最新標記的毛瑟槍和曼裡徹式來福槍。

3萬把刺刀、軍用品及其他。

據《義和團運動興衰史》記載,在天津城保衛戰中,守衛天津的是正規清軍——武衛軍,約2.5萬人,另有蘆勇、保衛軍、安衛軍,排槍隊,1萬餘人。同時還有直隸各地趕來增援的義和團,多達5萬人。

八國聯軍方面,在大沽口登陸計程車兵為1.4萬人,總共攜帶火炮89門。7月12日,進攻天津的聯軍陸續增加至1.7萬人,其中進攻天津南門的4500人聯軍,攜帶火炮24門。而聯軍的單兵武器基本都是各種步槍,比如德國士兵,使用的是1898式毛瑟步槍。此為後裝單發步槍,槍支重量3.9 公斤,長度1.1075 米,有效射程800 米。意大利士兵使用的是馬林瑟-卡爾卡諾91步槍。日本士兵使用的是30式步槍,最大射程可達3700米,是聯軍中射程最遠的步槍。

從武器庫的清單可以看出,總體對比,清軍無論從士兵規模與武器數量、質量,均不比八國聯軍差,甚至有些還要強。武器庫的中武器,足可以再裝備一支同樣規模的聯軍。

但僅僅兩天,清軍便潰敗而逃,天津城陷落。直隸提督兼武衛前軍總統聶士成戰死沙場,壯烈殉國。詭異的是,聶士成死前,一定要扛著目標明顯的“聶”字旗,結果被八國聯軍集體掃射,打成了篩子。

清軍武器庫中的武器,自然成了八國聯軍的武器。八國聯軍如虎添翼。

2

再看大沽口之戰,如果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八國聯軍想取得勝利似乎也沒那麽容易。

大沽口有四座炮台,分別坐落於海河兩岸。守衛炮台的清軍有3000人,共裝備有德國克虜伯、阿姆斯特朗大炮與國內仿製的各種口徑火炮共170門。水面上還有4艘嶄新的德國魚雷艇。一位法國軍官在佔領大沽口炮台後曾說,“像這樣的炮台,簡直是對峙平列著,看上一眼便給人一種險惡和恐怖的感覺。”

八國聯軍在大沽口附近有30艘軍艦,但由於水位過低,只有10艘可以行動。清軍170門火炮、4艘魚雷艇面對八國聯軍10艘軍艦,且清軍炮彈的數量與質量都強於聯軍,結果大沽口炮台還是陷落了。

戰爭還是比較激烈的。67歲守將羅榮光率領清軍主動向八國聯軍開炮。八國聯軍的10艘軍艦,有9艘遭到不同程度打擊,而此時,清軍的4艘魚雷艇還沒有上陣。北洋水師提督葉祖珪不知怎麽想的,竟然一動不動。結果,4艘魚雷艇被八國聯軍兩艘小艇俘獲。

儘管沒有魚雷艇,清軍在炮擊中也是佔了上風。眼看勝利在望時,一個法軍的炮彈擊中了北岸炮台的彈藥庫,導致巨大爆炸發生。奇怪的是,後來南岸炮台的彈藥庫也被擊中爆炸。沒了彈藥,軍心動搖,清軍只能用步槍抵擋衝鋒的八國聯軍,甚至還要近距離肉搏。最終,寡不敵眾,大沽口才徹底失陷。

按說清軍的裝備是強於八國聯軍的,但還是被打敗了。兩個彈藥庫先後被擊中,這絕不是運氣的問題。事實上,八國聯軍在兩個月前,就做足了偵察工作。經過詳細的偵察、勘測,反覆計算,對於每個炮台目標,都能做到精準打擊。所以儘管清軍武器佔優,但傷亡比例遠遠大於把八國聯軍。在清軍看來比較隱蔽的彈藥庫,或許在八國聯軍看來,也並不是多大的秘密。

3

目光再轉向八國聯軍的進京部隊。5月31日,第一批八國聯軍,也就是使館衛隊開赴北京。聯軍官兵共356人,其中英軍攜帶1挺努登費爾機槍,美軍攜帶1挺柯爾特機槍,意大利軍攜帶1門火炮,也叫一磅炮,即每發炮彈重一磅。八國聯軍的裝備並沒有想象中的奢華。

6月10日,西摩爾率2053人聯軍士兵乘火車從天津出發。除隨身攜帶的槍支彈藥外,其它槍炮隻裝了一個敞篷車皮,共攜帶有1門六磅速射炮、6門野炮、10挺機槍。就是這樣的平裝八國聯軍,在廊坊、楊村等地遭遇義和團、清軍多次襲擊,最大規模時,清軍有3000人,義和團有2000人。八國聯軍就是靠著這些武器抵擋了半個月。雖然進攻北京失敗,但清軍與義和團的死傷遠遠多於八國聯軍。僅僅在所謂的廊坊大捷一戰中,甘軍就死傷400多人。相反,八國聯軍在17天中,共死亡62人,傷228人。

8月13日深夜開始,八國聯軍開始攻打北京城。攻城的聯軍其實只有五國,日、俄、英、美、法等國,總兵力為1.5萬人。京城內外共有清軍8萬人,義和團為5萬人。守城的清軍分為幾種,其中甘軍駐守廣渠門、朝陽門、東直門;武衛中軍駐守西華門和棋盤街;八旗、綠營駐守內城九門和外城七門;神機營與虎神營守衛各門城樓;八旗的前鋒和護軍負責死守紫禁城。

在這些清軍中,甘軍戰爭經驗豐富,實力最強;武衛中軍成軍晚、裝備差,實力次之;神機營、虎神營、八旗、綠營等都是清朝的老式部隊,實力最差。

根據《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匯編(一)》(八國聯軍侵華卷)統計,當時內城七門的八旗守軍,武器大都為抬槍、洋槍、後膛洋槍、神威炮。除了後膛洋槍外,其它裝備大都是舊式武器,也就是基本應該淘汰的武器。例如使用黑火藥的前膛槍,射程短,發射速度慢,槍管發熱還容易炸膛。後膛洋槍則進步很多,但裝備數量卻很少。

荒唐的是,義和團將四處搜集來的女人的褲子,便桶和尿壺掛到城牆上作為武器,據說可以抵禦八國聯軍。

14日下午三時,八國聯軍就攻破了北京城。清軍死傷無數,潰敗逃散,京城內亂成一鍋粥。八國聯軍則死亡91人,傷346人,比攻打天津的損失還小。

4

同樣的北京戰役,我們換個角度,看看英國記者辛博森的記載。據他所著的《更子使館被圍記》中記載,當時,23歲的辛博森是稅務司的一名秘書,兼職為媒體撰寫報導。他所在的使館區,已經被清軍圍困了數周。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時,他正與使館的衛隊一起,同樣與清軍進行著激戰。

8月13日,辛博森發現,部分清軍的援軍使用的是慢立克槍,是用於攻擊的最厲害的武器,給使館衛隊造成了很大壓力。而當時的俄軍中,也有很多慢立克卡賓槍。次日,辛博森又在清軍中發現了毛瑟槍、滑膛槍。

在辛博森的筆下,我們發現當時外國使館衛隊的武器,也有很多問題。比如意大利點火式彈道火炮,可以任意變換方向進行掃射,但炮彈特別小,類似裝載口袋裡的玩物,殺傷威力很一般。

最新的武器就是奧地利的機槍,一分鐘時間可發射600顆慢立克子彈。缺點是不容易瞄準,彈線過高,容易浪費子彈。

他們還有英國的諾登費爾特炮、美國的小型柯爾特炮。但據說前者根本不好用,只有柯爾特炮用起來比較順手,儘管是單管式,但彈道很直,殺傷威力巨大,其它武器所有殺傷力都比如柯爾特炮。

鑒於防衛武器比較單薄,使館衛隊也著手自行製作土炮。幾名水兵冒著危險,嘗試將鋼和鐵煉到一起,然後用木材包住,再加上一根生鏽的炮管,居然也製成了一門簡易的大炮。實戰後發現,威力還不錯,差不多與十二磅炮彈威力一樣。

辛博森也注意到了清軍的大炮,他發現,清軍使用的大炮款式比較老,炮兵經驗欠缺,至少是不熟練。炮彈有時是炸裂的,有時居然還是生鏽的。

5

清軍整體失敗,總體與武器的關係並不是很大。人們能夠想到的其它因素,大概只有軍隊素質,訓練方法等,這些方面肯定無法與八國聯軍相比。因為清軍中,士兵素質最高的武衛軍也是學習的西式訓練方法,購買西式裝備。武衛軍只是學習了皮毛,他們都是由淮軍、甘軍、毅軍改編而來,傳統的勇營制度影響很深,各種弊端凸顯,比如糧餉供應不足,後勤保障不力等。

其實,還有一個最大問題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北方最大的軍火生產基地——天津機器製造局,在八國聯軍攻佔天津後,該生產基地便成了敵人的基地。沒有了軍火供應,京津乃至整個直隸地區的清軍,自然會缺槍少炮,彈藥不足。而洋人繳獲了武器庫,又佔領了軍火基地,軍火供應相當充足。即使打持久戰,八國聯軍也有很大把握。

天津機器製造局是洋務運動的產物,主要因為購買外國武器價格太貴,戰爭期間容易被封鎖禁運,各種受製於人。買武器,不如買設備自己生產。但清政府考慮似乎欠周詳,這種涉及國防安全的重大項目竟然放在了天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就曾佔領天津,攻入北京。清政府好了傷疤忘了疼,完全不長記性。天津是門戶重地,戰略設施一旦落入敵手,那就是災難性的影響。

戰爭打的不僅是武器,還有士兵素質、國家體制,甚至是文明程度。一個信奉女人褲子、便桶、尿壺可以守城的清軍,焉有不敗之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