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軍攻打大使館,交戰雙方如何溝通?

文|陳卿美

1900年6月,義和團殺洋滅教、大鬧京津,洋人膽戰心驚。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揚言進攻北京。慈禧悍然對外宣戰。

帝都黑雲壓城,暴風驟雨急至。

6月20日,清軍與義和團對位於東交民巷的外國大使館區發動進攻。自此,使館區一直處於被圍困的狀態。直至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使館區才得以解困。

清軍攻打大使館不是單方面的進攻,使館方面也有軍隊,只是兵力與清軍相差懸殊。清軍方面主力包括甘軍、武衛右軍,總兵力約1.5萬人,而各使館的總兵力不超400人。

兩軍交戰,形同水火,仇敵之間必是你死我活,雙方難道還存在交流溝通嗎?

確實存在。戰場上就是這樣,不管戰鬥再怎麽激烈,交流溝通也少不了的。

清軍圍困大使館的時間長達56天,在這麽長的時間內,雙方有過多次交流、溝通,有時場面還很和諧,讓人大跌眼鏡。

據《庚子使館被圍記》記載,7月17日,雙方暫時處於休戰狀態。一名中國信差要給使館方面送信,他搖著白旗,在確認使館衛兵不會傷害他後,顫抖地走向使館防線。

白旗,不僅代表投降,也代表示好的意思,顯然,這是戰場上最傳統的溝通方式。

雙方不約而同採用白色作為示好標誌。清軍與使館衛兵互相揮舞白色衣服,以示友好。慢慢這樣做的人越來越多,雙方士兵跨過壕溝、工事,來到中間開闊地帶,互相交換信息。彼此交流,既可以觀察對方陣地,還可打探情報,也可以緩解壓力,甚至還可以增進友情。

在交流中,很多清軍士兵主動找使館衛兵攀談,他們告訴使館衛兵,山西過來的勤王軍與董福祥的甘軍根本不知道為啥要打大使館,只是執行命令被調到這裡。很多清軍士兵表示,自己並不願意打仗,更不想被打死。

清軍士兵自然也流露出埋怨的口氣,他們認為,如果洋人不調派軍隊進京,北京就不會打仗。

使館衛兵解釋說,因為義和團四處鬧事才被迫調派軍隊進京。清軍士兵紛紛說,義和團已經被趕了出去,北京城沒了拳民的蹤影。同時反問使館衛兵,你們已經殺了那麽多人,為何還不撤兵。使館衛兵說,那只是你們的一面之詞。

事實上,北京城內的義和團仍大量存在,圍攻使館的人就有義和團。在另外一個戰場,攻打西什庫教堂的主力便是義和團。

雖然這樣的交流比較溫和,一些使館人員還是不放心,偷偷在衣服裡帶了手槍進行防身。但後來發現,根本沒必要。

當天下午,一位法國士兵不顧勸阻,大膽跨過防線,走入清軍陣地。人們都認為他精神出了問題,擔心他九死一生,有去無回。

沒想到,清軍對其進行了熱情招待,有茶水、有糕點。同時,領班軍機大臣榮祿親自召見。榮祿詢問法國士兵,糧食夠不夠?死傷人數有多少?

法國士兵說,其它都好,就是氣象太炎熱,沒有消暑的東西。榮祿立即吩咐手下,給他裝了一大袋子西瓜與桃子。

清軍攻打大使館,雖然圍困了56天,但並不是天天打,而是時斷時續。在停戰期間,就是雙方交流的最好時機。使館方面由於長期遭受圍困,糧食、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資比較緊張。據《庚子使館被圍記》記載,7月19日、20日,總理衙門至少兩次向使館區運送西瓜與青菜,還有大米、麵粉。

有總理衙門大臣大發牢騷說,這他娘打的什麽仗,又打又送東西,這不是自相矛盾嘛。既然打,就乾脆給打下來。

清軍與義和團非常生氣。他們氣的是,自己沒少死人,清廷卻去慰問敵人。敏感的義和團首領在又氣又惱之餘,已經意識到,義和團無非就是朝廷的一個工具,已經快到了被拋棄的地步。

使館方面的生活物質,更多時候需要買。向誰買,就是向清軍買。休戰時,可以公開買賣。在開闊的地帶,清軍拿出日常用品、生活物資,外國人來購買,有點像小型集市。

平日裡也有零星交易的現象。7月19日,一位英國士兵向清軍士兵購買西瓜,因為清軍士兵無法得到現錢,不願意賣給英國士兵。英國士兵情急之下打了清軍士兵。此事驚動了其他清兵,紛紛拿槍過來威脅。使館方面的人立即趕來解圍,將英國士兵雙手捆綁,同時賠償了1元錢,並向清兵大量購買了雞蛋等新鮮食物。

除了公開交易,還有暗地裡的交易。雙方接觸時間長了,清軍中有不少人偷偷向使館方面賣東西,甚至還有彈藥。使館方面與中國人接頭的都是日本人,在西方人看來,日本人比較擅長這種事。

雙方選擇在晚上見面交易,採用暗號接頭。兩個日本士兵蹲在一處破損的房子內,點著蠟燭,靜靜等待清兵的到來。一小時後,房子外傳來謹慎的刮擦聲,日本士兵趴在地上,匍匐著爬到門口,用槍杆輕輕敲門一下。對方傳來三下擊掌聲和槍杆響動的聲音。原來這是互相對暗號。

來的正是中國人,是清軍陣營裡的廚師。他在身上綁了600發子彈,全部賣給了使館。廚師經常做這樣的交易,在清兵熟睡後,廚師又偷彈藥,又偷鴨蛋,在同伴的幫助下,秘密賣給使館。

不僅廚師,也有很多清兵私下做這種買賣,被槍斃的也不在少數。

正式官方的交流,大多通過信件,見面則比較罕見。

7月20日,總理衙門的一位章京,也就是秘書,帶著一位隨從來到英國使館。章京與隨從都比較緊張,隨從不停地搖著白旗。走到英國使館炮樓下,衛兵命令他們停下,並拿來椅子,讓他們坐下等候。

英國大使帶領翻譯出來與章京見面,雙方就在炮樓下,進行了交流,但並沒有實質的結果。交流內容基本都是外交辭令,各種客套,諸如後悔、慈悲等等,雙方的言語間還多多少少透露出威脅的意思。

雙方會面還需要有人做牽線搭橋的工作。某天,中國三個吹號手與勤務兵走到德國防線內,他們被蒙住眼睛帶到英國使館,接受盤問和檢查。中國人說,只是想邀請使館方面的頭頭和我們的頭頭在哈德門見個面,談談軍事問題。

雖然是圍困使館,但總理衙門對使館的官方文書——照會仍是要送達的,當然還包括外國轉寄過來的信件。轉交的外國信件,總理衙門無法看到內容,因為信件需要密碼破譯,而密碼隻掌握在幾個重要的大使手裡。但不知是故意破壞,還是技術問題,外國來的信件都需要中國電信局轉抄,轉抄後的信件似乎再也無法破譯。千山萬水送來的信件,使館方面根本沒法看。

為總理衙門送信,是執行清政府的命令,但不是所有清軍都認可。除了北京的清軍外,其他地方的清軍根本不受總理衙門控制。7月27日,送信的章京告訴使館方面,自己只有從東面,也就是總理衙門的方向過來才比較安全,其他地方的清軍一旦發現有人為洋人送信,格殺勿論。

長期被圍困的使館要想獲取外面信息,一方面通過總理衙門的信件,一方面通過清軍士兵,但這類信息,主觀性強,比較片面,而且還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並不能讓使館方面信任。

使館裡受困的外國人最關心的是,聯軍在天津方面的動向。為此,外國人不惜高薪聘請中國人,作為聯絡信使,往來京津兩地。

7月4日,一位14歲的山東少年甘願為英國使館送信。此少年將信件藏在梳辮的頭髮中,一路艱辛坎坷,屢遭義和團毒打、拘禁,最終還是將信件交給了天津領事館,並成功將天津領事的回信帶回北京使館。來回往返用了二十四天,少年的誠信樸實,令英國人非常感動。

類似這樣的“奸細”並不止這一個少年,只是有些人中途被清軍或義和團截獲,沒能成功。在天津的八國聯軍,也在想方設法通過中國人向北京使館送信,以安慰、鼓勵被困的同胞。

8月4日,八國聯軍從天津出發,正式向北京進攻。幾乎與此同時,情報人員也開始陸續向北京使館傳送情報。幾天后,使館裡的外國人就得知了此消息。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消息再次刺激了清廷,對大使館的圍攻更加猛烈,雙方繼續刺刀見紅。但讓各方很不理解的是,清軍始終沒能拿下使館。

事實上,清軍攻打大使館,並不是你死我活的戰爭,而是清廷“以戰促和”的一種策略,慈禧希望通過給京城的洋人施加壓力,讓列強主動進行和談,迫使八國聯軍放棄進攻北京的計劃。

遺憾的是,對於習慣撒謊、耍計謀的清廷,列強早已不再信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