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除了嘌呤,這些食物還含尿酸!會直接升高血尿酸,加重痛風

飲食管理是痛風最重要的非藥物治療方式,而控制從食物中攝入的嘌呤含量,則是痛風飲食管理的重點之一。目前,臨床上所採用的食物嘌呤含量來源不清,部分資料上的食物嘌呤含量數值相差很大,其準確性和實用性都值得懷疑。現在多以食物中總嘌呤含量將食物分為高中低三類,動物的肌肉組織多屬於中高嘌呤含量食物,動物的肝腎等內臟組織則屬於高嘌呤食物。這種分類方法雖然簡單直接,但稍顯籠統。

有研究指出,儘管嘌呤類物質的結構相似,但不同種類的嘌呤,對於尿酸的貢獻卻有區別:腺嘌呤和次黃嘌呤會引起血尿酸濃度的升高,而鳥嘌呤對血尿酸濃度的影響則影響甚微。不同嘌呤對血尿酸影響的不同,可能是人體對於不同嘌呤的生物利用度不同造成的。另外,有些食物除了含有嘌呤之外,同時還含尿酸,尿酸直接進入人體後不會再代謝分解,可引起血尿酸濃度的迅速升高。

可見,要做到痛風飲食的精細化管理,除了要了解食物的總嘌呤含量之外,還需要了解食物的嘌呤種類、嘌呤分布和尿酸含量等信息。

從下表可以看出,所測肉類食物中(均為生鮮肉),嘌呤總含量由低到高依次為牛肉、草魚肉、豬肉、鯉魚肉、羊肉、兔肉、三黃雞肉、鴨肉、明蝦肉。除明蝦外,所測肉中不同種類嘌呤的含量都是次黃嘌呤最高,約佔嘌呤總量的70%左右,說明肉類升高血尿酸的能力普遍較強。痛風和高尿酸血症患者在選擇肉類食品時,如果單從嘌呤方面考量,可以選擇次黃嘌呤和腺嘌呤佔比較低的種類。

除了含有嘌呤之外,所測肉類同時還含有8.3到20.1毫克每百克的尿酸,約佔嘌呤和尿酸總量的7%。明蝦中的尿酸含量最高,禽類居中,畜類和魚肉居後且含量相近。因為尿酸是人體代謝的終產物,不會繼續分解,隨食物攝入的尿酸的對血尿酸的升高有直接影響,提示需限制高嘌呤飲食的痛風患者,選擇肉類時除了要關注嘌呤含量和種類之外,還應將其中的尿酸含量考慮在內。

動物不同內髒的嘌呤分布情況也有不同。嘌呤總量以肝臟最高,腎臟次之,肉、心、胗居後(三者順序在不同動物間略有不同)。以嘌呤總量來說,肝腎遠大於肉,屬於高嘌呤含量的食物;但從次黃嘌呤和腺嘌呤的總量(最容易引起血尿酸升高的嘌呤種類)來看,則以肉中含量最高。提示肉對痛風患者的影響似乎並不低於肝腎等內臟組織,這也再一次說明:僅以嘌呤總量對食物進行分類,並以此指導痛風患者飲食,不是最精細的方法。

不同內臟間各種嘌呤組分含量有如下特點:次黃嘌呤含量在不同內臟之間由高到低依次為肉、心、胗、腎、肝。鳥嘌呤、腺嘌呤、黃嘌呤含量在不同內臟間的排序,則和前者恰恰相反,由高到底依次為肝、腎、胗、心、肉。動物的肝腎組織中,各種嘌呤的比例差別較大,總體上以鳥嘌呤和腺嘌呤含量為主,分別約佔嘌呤總量的50%到35%。肝腎組織中嘌呤比例差異的原因,考慮二者所含嘌呤不僅反映內臟中固有的嘌呤,還體現了動物的代謝情況。

雖然肉類和內臟看起來都是痛風患者的禁忌,但限制它們的攝入也就意味著限制了蛋白質的攝入,而蛋白質是最重要的營養素,蛋白質的不足勢必造成營養不良,誘發更多、更嚴重的疾病。目前多數研究認為,痛風患者可以根據病情(血尿酸水準和痛風病程等)決定從飲食中攝取的嘌呤量,適當調整飲食結構。

由於高溫可以破壞核酸(嘌呤的前體),因此對肉類進行水煮加熱處理,可減少其中的嘌呤含量。研究發現,肉中總嘌呤含量在水煮過程中逐漸減少,隨著時間的延長,肉和湯中的總嘌呤含量各自趨於穩定。總嘌呤含量的變化,主要是次黃嘌呤的變化引起的。約15分鐘湯中的嘌呤含量就會高於肉中,約佔嘌呤總量的6到7成。最終肉中總嘌呤含量可降至生肉中總嘌呤含量的2成到3成左右,甚至更低。痛風患者可以適量食用水煮過後的肉類,以補充蛋白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